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先后颁布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央行政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家具配置标准》《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国有资产处置管理补充规定》和《教育部关于规范和加强直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若干意见》等系列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重新规范了高校资产从配置使用到处置报废每一环节的工作流程,提高了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系统化、精细化、数字化的要求标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打破传统资产管理模式,及时进行改革创新,已经成为各高校资产管理工作面临的迫切任务。面对新任务,各高校需要突破长期以来困扰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积习和难点,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有待理顺

国家对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各高校对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也在逐渐增强,但采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方法测算得出的结论是:高校资产管理意识淡薄仍然是资产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从顶层设计来看,一般学校都在近两年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负责学校资产管理工作的总体规划。但有些高校虽然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却存在职责不清、履职能力不强形同虚设的现象,各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在处理一些重大决策时往往不经过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审议,各自为政,出现问题后,常常处于无据可依,无迹可查的被动局面;有些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工作流于表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仅仅是出台一些相关制度规定,以制度规定应付上级检查要求,以制度应对制度、以规定应对规定,对具体的职能部门没有起到指导和监管的作用。从管理层面看,资产管理部门职责划分有待进一步明晰,高校应从学校整体出发,全盘考虑,避免管理职能交叉不清、互相推诿,进而发生“无人管”的现象。

(二)资产管理制度有待更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关高校资产管理的新问题层出不穷,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新法规,也对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理念、方法等方面提出新的挑战。但是,目前国内高校现有的资产管理制度基本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初,新旧制度差异大。面对这种情况,有些高校资产管理新理念接受的较慢,畏惧改变,持观望态度,最后导致资产管理工作落后;有些高校能够积极响应,推陈出新,但也几经反复,人困马乏。所以如何联系本校实际,开展调研,加强交流,汲取成功的资产管理经验值得探讨。比如,目前高校普遍面临的公用房紧张,分配不均,调配难的问题。公用房有偿使用制度一直是呼声较高的解决方案,很多高校都相继出台了相关办法,但办法出台后的执行情况却不容乐观,多数遇到阻力回炉重造。还有一些高校正在积极调研准备中,也有少数高校理念比较成熟,比如清华大学的公用房管理模式等。公用房有偿使用的目的不是“有偿”,而是希望找到一个平衡点,既可以有效调节房源,缓解高校用房难的现状,又可以让学院和教师们欣然接受。

高校欠缺全方位的监督管理机制,没有完善的监管制度和风险防控体系,实施监管的各归口部门主体责任不明确,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评价指标。同时,高校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着风险隐患,管理制度中欠缺相应的约束机制和奖惩机制。

(三)资产配置使用效能有待提高

在资产配置方面,随着高校教育经费来源的多样化,资产配置与预算申报体系不完备的情况带来的弊端凸显。高校普遍存在着“先有资金,后立项”的问题,存在着“为了花钱买设备”的情况,也存在“项目截止前赶时间花钱”的情况。究其根源是预算执行不严格,造成资产无序配置;预算审批随意,论证不充分,导致资产重复配置和低效配置。

在资产使用方面,存在“重配置,轻维护”和大型精密仪器利用率低的现象。剖析原因,主要是在资产管理链条中,高校对资产维修维护环节的重视不够,缺少专项维修维护费和大型精密仪器共享机制不完善。由于教学科研是立校之本,学校在高精尖设备的配置上往往不遗余力,教师们申请预算时也仅仅是站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上想问题,这就出现了资产“专买专用”的局限性情况。此外,大型精密仪器开放共享措施不到位,既不向社会开放也不向校内开放,独占使用,所谓共享有名无实。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降低了高校资产利用率,削弱了资产使用效益,造成了资源浪费。

(四)资产处置制度和程序有待调整

资产处置工作作为资产管理全生命周期的最后关口,往往存在着待处置资产数量大,种类繁多,情况复杂,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但是资产管理部门面向全校的资产进行处置工作,需要统筹规划,严格履行处置流程,从使用单位提出处置申请后,经过现场查看、鉴定、汇总提请校长办公会决议,完成相关上级部门的处置备案流程,再到处置资产分类存放、评估价值鉴定、公开挂牌拍卖,到最后处置收入入学校财务账,资产数据方可做销账处理。我们可以看出,处置工作的流程越来越规范,风险防控措施也越来越完备,但是耗时越来越长,这是处置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之一。

随着科技进步,产品升级换代加快,由此带来淘汰旧仪器设备周期缩短的压力;限于固定资产报废条件,形成了“更新周期缩短”与“报废年限要求长”的矛盾。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用以教学、科研的家具类资产和后勤保障类的一些专用设备的最低使用年限过长,基本无法达到最低使用年限就已经损坏或急需更新换代以提高生产效益,但现状是维修成本或继续使用成本过高,处置年限不达标,其结果只能是长期闲置并占用库房或教室,这不仅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和办公秩序,还容易引起资产账目的混乱。

(五)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及体系构建急需加强

无形资产一直是高校国有资产组成的重要元素之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条和第二十七条指出,“高校应当加强对本单位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校名校誉、商誉等无形资产的管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鼓励利用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教育部关于规范和加强直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若干意见》中也强调了对无形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和规范。学校有形资产的大力投入是为了无形资产的产出,是为了社会效益的提升,校名校誉、科研成果、人才、技术这些无形资产才是高校赖以生存的根本。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新形势下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目前,高校无形资产也存在管理部门分散、职能划分不明确和监管难的情况,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工作体系的建立刻不容缓。

(六)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有待稳步推进

近年来,高校国有资产量的急剧增加,导致资产数据的统计上报工作难度越来越大,无论从数据的准确性,还是统计的细致性,都可以看出传统的资产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现有的资产管理工作。教育部、财政部及相关主管部门也纷纷出台加强高校资产管理的规范性文件,要求高校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总体来看,国内高校的资产管理信息化工作发展势头迅猛,但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南方一些发达地区早已实现了各类资产模块的功能开发和系统建设,并且可以实现多系统对接,实现资产信息资源共享;而北方有些高校的信息化水平相对滞后,有些高校正处在积极布置和调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