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作曲家达律斯·米约于1926年前往列宁格勒作音乐会旅行,在回忆和肖斯塔科维奇见面的情景时,他说:“一个年轻人,隐藏在两片大眼睛后的是梦幻般的眼睛,他向我们走来,要为我演奏一支乐曲。虽然这支乐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还有些拘泥,但是也堪称天才之作。特别是当我们得知,肖斯塔科维奇仅仅是个18岁的作曲家,并且还是音乐学院的学生,这件事更显得非同小可。”
很多人认识肖斯塔科维奇是从他的交响乐开始,那些带着严肃历史气息的作品大多牵涉政治事件,这让很多听者感到肖斯塔科维奇的疏远,似乎很少有人能够从音乐中走入他的内心世界。但是不要因此放弃聆听这位伟大的苏联作曲家,因为他使用了一个音乐时代中最具特点的语言。在身边的音乐家纷纷离开苏联前往美国和欧洲时,肖斯塔科维奇仍留在祖国,他遭受过质疑、批判,也经历过肯定和盛赞,与普罗科菲耶夫等作曲家比起来,他的音乐更带有明显的苏联时代精神特质。
谈到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作品,就一定要谈到《24首前奏曲与赋格》。这套作品是肖斯塔科维奇仿效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而写的。
作曲家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正处于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时期,苏联的文艺风气出现了转变,当局正在朝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等处于文艺最前线的作曲家开火,他们的作品刚刚受到追捧,随后就受到批判。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第八交响曲》被称为“根本不配被称作音乐作品;即便它可以被称作‘作品’,那也和音乐艺术毫不相干。”甚至有人在媒体上公开发表《混乱而非音乐》来贬低这部交响作品。
那段时间,肖斯塔科维奇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冷遇甚至打击,他无法创作,也无法与朋友交流,整个家庭都弥漫着沉闷、紧张的气氛,很多家庭成员都担心肖斯塔科维奇的健康,但他还是凭借惊人的意志力向人们证明了他作为一名伟大作曲家的过人之处。“他确实意志坚定,这个把公正和慈爱放在最高地方的人遭受如此不公和非人的待遇,天晓得对他的打击有多大。幸运的是,他终于从这一打击中挺了过来,很快又重新振作。”伊丽莎白·威尔逊在《对肖斯塔科维奇一生的回忆》中这样记叙当时的情形。
风波过去一段时间以后,肖斯塔科维奇逐渐恢复在音乐界的正常活动,他常用习惯性的自嘲语调说:“我决定重新开始工作,以免到时候我连作曲家的资格都没有了。” 但是究竟从哪里开始,肖斯塔科维奇并没有准确的计划。直到1950年他去莱比锡担任纪念巴赫逝世200周年钢琴比赛的评委,他才受到了根本性的启发。那次比赛中高手云集,在其中一轮比赛中,苏联年轻女钢琴家尼古拉耶娃弹奏了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流畅的表达,举重若轻、高超的技巧和准确的诠释使尼古拉耶娃一举夺魁。
尼古拉耶娃的出色表现给肖斯塔科维奇留下的印象很深,从莱比锡回到莫斯科,他的内心很长时间不能恢复平静,“应该再创作一部这样的伟大作品,我要每天写一首前奏曲与赋格。我想体会一下巴赫当年的感受”。
肖斯塔科维奇决心仿照巴赫重新谱写一部复调曲集。于是,他开始构思作品的结构、主题,这个过程无疑是艰苦的,复调作品的创作难上加难。为了避免创作和演奏脱节的问题,肖斯塔科维奇请尼古拉耶娃参与到他的写作中来。他们每天通电话,尼古拉耶娃每天在电话里听肖斯塔科维奇弹自己刚写出来的一部分,并有针性地提出自己的建议。
几个月后,1851年3月,肖斯塔科维奇拿出了他的工作成果——《24首前奏曲与赋格》交给作曲家协会。第一次试演结束后,这套作品根本没有引起协会领导层的重视,也没有获得肖斯塔科维奇复出后的轰动效果。甚至,当时还有很多作曲家对这部作品提出了严正的批评,只有一个人站出来称赞这部作品的价值,那就是钢琴家玛丽亚·尤金娜。她在一片反对声中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意见:“这部作品很快会被当作今日的巴赫《前奏曲与赋格》,得到广泛演奏。我们应该跪倒在肖斯塔科维奇的脚前!”
肖斯塔科维奇通过《24首前奏曲与赋格》将传统与创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获得完美的平衡,他的作品根植于传统土壤,同时又把20世纪的各种创新手法集中在作品之中。肖斯塔科维奇在寻求新的表达方式,对他来说,从古代到20世纪各个时代的音乐写作技法都是他音乐创作手法的源泉,也是他创新的基础。
《24首前奏曲与赋格》中很多赋格主题的灵感源于俄罗斯民间音调。这套作品丰富而多变,有的近似“恶作剧似的谐谑风格”,有的则是悠长婉转的歌谣。作品几乎没有使用传统的大小调,而是采用中古调式体现复古色彩。同时,肖斯塔科维奇的《24首前奏曲与赋格》采用了独特的结构布局,他继承了巴洛克时代传统,并且用调性关系证明了作曲家和声语言的复杂性。除此之外,肖斯塔科维奇并没有完全摒弃现代音乐的创作法,在复调作品中,他同时添加了主调音乐的创作手法,比如第24首赋格曲就是一首二重赋格作品。其中的第一主题完全是以复调手法呈现,第二主题速度加快,时而主调占优势,时而又让位于复调;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通过织体上的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这首作品也是肖斯塔科维奇精心布画作品结构的表现,从第二主题开始,音乐的情绪开始高涨,力度和紧张度达到了全曲的顶峰,《24首前奏曲与赋格》也达到了戏剧性的**,主调与复调的结合成为最后的总结。
肖斯塔科维奇的《24首前奏曲与赋格》代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创新完美结合,同时也代表着作曲家的独特个性,因而成为肖斯塔科维奇钢琴作品的代表,也成为历史的见证。正如尤金娜所预言的那样,后来这部作品享誉世界。今天,这些小品不仅代表了一个作曲家的风格,更代表了一个时代。从巴赫到肖斯塔科维奇,复调音乐走过200多年进入了全新的世界,然而音乐本身在改变了语境的同时,其形式又发生了回归。在发展与回归当中,它的魅力又一次吸引了人们关注。至今,这部作品依然和巴赫的作品一样,反复出现在人们的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