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波兰之魂(1 / 1)

根植于民族的艺术之花会因为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而常开不败。肖邦的波兰舞曲和玛祖卡正是因为在波兰醇厚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发芽,所以历经近两个世纪,人们仍然能够嗅到它沁人心脾的芳香。

浓厚的波兰民族风格是肖邦音乐创作中始终不能忘却的基调。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肃,那些从华沙乡间带来的纯洁记忆,在肖邦脑海中永远神圣而亲切,他不会擅自改变这些质朴的旋律,也不会因为迎合听者的心态,故意猎奇,加入一些他其实用起来游刃有余的高超技术。肖邦在给家人的信中曾经谈到他在巴黎的创作,信中作曲家这样说自己的马祖卡舞曲:“我不会给他们装上假鼻子,涂上胭脂,锯去双腿或者踩着高跷。”在肖邦的音乐中,民族风不是由头,而是真挚而朴素的来自于波兰故土的情感与思念。

肖邦许多最伟大的作品都是以波兰的两种古代舞蹈节奏写成的,这些作品后来成为我们熟悉的,也是肖邦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马祖卡和波兰舞曲。

“马祖卡”是肖邦独占的钢琴创作领域,在这片肖邦自己的园地中,波兰民族的精神绽放出色彩斑斓的花朵。马祖卡舞曲来源于民间,是波兰农民们朝气蓬勃、尽情欢乐的一种农村舞蹈。情绪热烈、欢快,音乐保持小快板三拍子节奏,舞蹈动作热烈,在音乐的最后一拍,跳舞的人们往往把他们的脚穿的皮鞋碰在一起,成为重拍,加强舞蹈效果。其实,肖邦的马祖卡中还包含了其他两种波兰民间舞曲,一个是沉稳、平静的库亚维亚克舞曲,另一个则是与马祖卡同样欢快的奥别列克舞曲。肖邦作品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并没有直接把这些舞曲简单地拼接在一起,而是由他们获得启发,在三种音乐中转换自由。他总是努力体会它的特质并加以重新创造。马祖尔人的音乐在肖邦的手中保持了纯净的风格和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同时也通过诗意化的创作同古典传统深刻地联系起来,严谨而完整的完成升华,被人们从此永远记录下来。波兰舞曲则是一种贵族的舞蹈,原本是用来描绘王子和英雄们在他们的国王宝座前面稳重而庄严地舞蹈,与马祖卡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他庄重、华贵、严肃,虽然不乏抒情段落,但是在整体基调上更类似民族英雄与历史画卷的颂歌。肖邦深得这种曲式的精髓,他以悲情的赤子之心写下了一生中那些最宏伟的作品。从此,波兰的情感和民族灵魂就在这些作品中生生不息,一直延续到今天。

肖邦一生中创作了58首马祖卡舞曲,这58首作品贯穿作曲家的生命始终。从15岁的少年一直到1849年逝世前夕,马祖卡是生命从未中断的灵感,像守护天使一样陪伴肖邦的一生。马祖卡是所有波兰情结的凝聚,所以,肖邦乐于用这种短小的音乐形式表达内心的变化。这种民间风格的作品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浓厚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是诗人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内心情绪的映射。

说到这里,有一部作品一定要提到,那就是创作于1837年的《升C小调马祖卡舞曲》。创作这部作品时,肖邦的音乐写作手法已经相当成熟。这部作品浓缩了肖邦在巴黎生活一段时间后的思绪和境况,一方面,他的创作进入了全盛时期,在音乐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波兰的沦陷牵动着他的心,离别家乡的羁旅情愫会在孤独的时候越发清晰,于是,这首马祖卡舞曲应运而生。肖邦在曲中只轻描淡写,而在音乐广阔的张力背后,隐藏了深刻的悲苦。这种悲苦并非肤浅的、自怨自艾的愁云惨雾,而是一种具有现实感的戏剧碰撞。尤其,你会发现在开始的段落中,悠长如歌的旋律在稀疏零落的几个低音的伴随下开始娓娓叙说。出人意料的是在中段,肖邦有意用了“热情”这个词指示音乐,从这里开始情绪变化,音乐也变得的明亮,仿佛太阳拨开了阴云,露出温暖的光芒。但是最终,音乐仍然在给人希望后回到忧郁的歌唱。由此可见肖邦的心境——在巴黎的成就与对未来的幻想总是在思念家乡或是忧郁的时候升腾起来,但最终,还是因为残酷的现实淹没在伤感之中。

与马祖卡一样,波兰舞曲与肖邦的生命如影随形。从华沙时期起,在肖邦一生创作的起点上,波兰舞曲就已经闪耀光辉。这个时期他创作的《D小调波兰舞曲》、钢琴与乐队《降E大调大波兰舞曲》、《C大调马祖卡舞曲》融入了肖邦与生俱来的浪漫主义气质,贯穿全曲的是他成长在波兰的土地上融入血液的民族精神。

《A大调波兰舞曲》是肖邦创作中期的代表作品。从这一时期起,肖邦的作品不再是青年时富于幻想和浪漫的篇章。波兰的革命,民族的自由与解放时刻牵动人心。《A大调波兰舞曲》是一首胜利凯旋的颂歌,与肖邦的其他作品不同,在这支乐曲中,肖邦追求管弦乐队般灿烂、丰满的音响。与那些旋律性强、歌唱性强的作品比较起来,这部作品更像一首宏大的史诗,展现古代波兰庆祝民族胜利时光辉灿烂的情景。肖邦所有对胜利的渴望、对民族英雄的祝福与崇敬都体现在这部作品中。

憧憬与失落是肖邦中期创作的主题,他的心脏时时刻刻随着祖国的命运起伏。创作于1839年的《C小调波兰舞曲》就是一首哀叹祖国沦亡的沉痛音诗。主题的感情基调是悲哀和压抑的,肖邦在沉重的旋律中表现出了沉重的叹息,这种情感不属于肖邦,而属于波兰民族。

创作于1841年的《升F小调波兰舞曲》规模宏大,富有戏剧性。当时肖邦身处巴黎,只能通过与友人的信件了解波兰革命的消息。他经常在创作时想到战争的场面,想到波兰同胞,自己的朋友,他们还依旧留在祖国。于是,肖邦把对波兰历史上民族战争情景的想象与现实联系到一起,让悲壮严峻的首尾部分同色彩暗淡、感情忧郁的中间部分构成对立,构成了这首别具一格的波兰舞曲。接下来的《降A大调波兰曲》创作于1842年,它被人们称为“英雄波兰舞曲”,也是同类体裁乐曲中性格最刚毅、豪迈,气势最宏伟、磅礴的一首。它的主题具有果断、刚健的节奏,热情豪迈的旋律以及明亮的大调式和声,仿佛是民族英雄豪杰的呼号。乐曲的中部富于鲜明特色的马蹄声同号角声交织在一起,就像骏马嘶愤,奔腾向前的巨流,不可抑制。

1846年之后,肖邦的身体状况不佳,肺病的恶化让肖邦身心俱损,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衰退趋势。即使在这个时候,波兰舞曲仍然是肖邦抒**绪的最恰当形式。在《幻想波兰舞曲》中,肖邦呈现出晚年的冥想与哀愁,虽然这时的肖邦只有35岁,但是音乐中更多的是回顾、怅惘。最后,希冀再次升起,肖邦在音乐中将自己的祖国描绘得高贵、典雅,他最终在波兰赤子的包围与歌颂中站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