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文献
(一)方以智著作
方以智:《通雅》,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方以智:《物理小识》,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方以智:《浮山文集前编》,复印罗炽教授藏手抄本。
方以智:《浮山文集后编》,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六辑,北京:中华书局,1985。
方以智:《浮山此藏轩别集》,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六辑,北京:中华书局,1985。
方以智:《性故》,复印刘贻群博士藏方以智六世孙宝仁录本。
方以智:《易余》,复印罗炽教授藏方以智六世孙宝仁录本。
方以智:《东西均》,李学勤校点,上海:中华书局,1962。
方以智:《东西均注释》,庞朴注释,北京:中华书局,2001。
方以智:《药地炮庄》,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257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方以智:《药地炮庄》,张永义、邢益海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方以智:《一贯问答注释》上,庞朴注释,载《儒林》(第一辑),济南:山东大学,2005。
方以智:《一贯问答注释》下,庞朴注释,载《儒林》(第二辑),济南:山东大学,2006。
方孔炤、方以智:《周易时论合编》,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21),济南:齐鲁书社,1997。
方以智:《冬灰录》,安徽省博物馆藏手抄本。
方以智等:《青原志略》,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245),济南:齐鲁书社,1997。
方以智编:《青原志略》,张永义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
(二)相关古籍
周敦颐:《周敦颐集》,陈克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
张载:《张载集》,章锡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8。
程颢、程颐:《二程集》,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
邵雍:《邵雍集》,郭彧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0。
胡宏:《胡宏集》,吴仁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陈献章:《陈献章集》,孙通海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曹端:《曹端集》,王秉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3。
陆九渊:《陆九渊集》,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吴光、钱明等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吴震编校:《王畿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吴可为编校:《聂豹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徐儒宗编校:《罗洪先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董平编校:《邹守益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方祖猷等编校:《罗汝芳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黄宗羲:《明儒学案》,沈芝盈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8。
沈善洪、吴光编:《黄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顾炎武:《日知录校释》,张京华校释,长沙:岳麓书社,2011。
王夫之:《船山全书》,长沙:岳麓书社,1996。
颜元:《颜元集》,王星贤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吴光主编:《刘宗周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施闰章:《施愚山集》,合肥:黄山书社,1992。
玄奘译,韩廷杰校释:《成唯识论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
慧能著,郭朋校释:《坛经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
法藏著,方立天校释:《华严金师子章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
真谛译,高振农校释:《大乘起信论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2。
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6),载《大正藏》(第10册)。
二、研究方以智的著作及论文
(按姓首字母顺序排序)
(一)著作
蒋国保:《方以智哲学思想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蒋国保:《方以智与明清哲学》,合肥:黄山书社,2009。
罗炽:《方以智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彭迎喜:《方以智与〈周易时论合编〉考》,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彭战果:《无执与圆融:方以智三教会通观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钱王刚:《方以智传》,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任道斌:《方以智年谱》,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
任道斌:《方以智、茅元仪著述知见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
邢益海编:《冬炼三时传旧火:港台学人论方以智》,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
余英时:《方以智晚节考》(增订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张永堂:《方以智》,载《中国历代思想家》第3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
(二)期刊论文
陈卫平:《方以智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江淮论坛》1993年第2期。
陈卫平:《论明清之际“由数达理”的思维方法》,《哲学研究》1989年第7期。
陈增辉:《对方以智“合二而一”论的再评价》,《光明日报》1979年6月10日。
方晓珍:《方以智对儒释道三教之批评与会通思想论析》,《江淮论坛》2013年第3期。
高中庆:《〈东西均〉始探——与马数鸣同志商榷》,《江淮论坛》1983年第1期。
侯外庐:《方以智——中国的百科全书派大哲学家》,《历史研究》1957年6/7期。
姜国柱:《读〈东西均〉札记》,《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第3期。
姜国柱:《略论中国哲学史上关于“一”与“二”、“分”与“合”的衍变》,《辽宁大学学报(哲社)》,1980年第1期。
蒋国保:《方以智的“合二而一”新论》,《哲学研究》1983年第10期。
蒋国保:《对〈方以智科学哲学思想初探〉的质疑》,《哲学研究》1985年第2期。
金隆德:《方以智“合二而一”论评议》,《江淮论坛》1979年第2期。
金隆德:《略论方以智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群众论丛》1980年第4期。
金隆德:《试论〈东西均〉的矛盾学说》,《中国哲学史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郭金彬、黄长平:《论“寓通几于质测”——方以智的科学思想》,《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李慎仪:《〈东西均〉中“合二而一”的愿意和实质》,《哲学研究》1965年第3期。
刘文英:《方以智的“脑髓说”及其历史价值》,《中国哲学史研究》1987年第3期。
罗炽:《方以智易学方法论评析》,《湖北大学学报(哲社)》1989年第2期。
罗炽:《方以智的道家观》,《湖北大学学报(哲社)》1991年第6期。
冒怀辛:《方以智的哲学思想探讨》,《江淮论坛》1979年第2期。
冒怀辛:《方以智死难事迹续考》,《江淮论坛》1981年第3期。
冒怀辛:《方以智》,《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宋元明清部分》,济南:齐鲁书社,1981。
冒怀辛:《论方以智哲学思想的科学基础》,《哲学研究》1985年第10期。
冒怀辛:《方以智、易堂九子与理学》,《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4期。
梅焕庭:《〈东西均〉辩证法思想剖析》,《中山大学学报(哲社)》1988年第3期。
马数鸣:《试谈方以智的“公因反因”说》,《江淮学刊》1962年第2期。
马数鸣:《方以智哲学思想的再探讨》,《江淮论坛》1980年第2期。
马数鸣:《从程朱到老佛——论方以智哲学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特征》,《江淮论坛》1985年第1期。
彭战果:《〈易余〉与方以智的易学观》,《周易研究》2011年第4期。
潘富恩等:《论方以智的朴素辩证法宇宙观》,《学术月刊》1979年第5期。
潘志锋:《方以智“三教合一”的超越性道统观》,《河北学刊》2011年第6期。
任道斌:《关于方以智的晚年活动——美国余英时教授〈方以智晚节考〉、〈新证〉、〈新考〉读后》,《清史论丛》第3期,中华书局,1982。
任道斌:《方以智简论》,《清史论丛》第4期,中华书局,1982。
宋豪飞:《方以智逃禅之实情及其心态探微》,《船山学刊》2012年第2期。
唐明邦:《科学家方以智的自然哲学》,《武汉大学学报(社)》1987年第5期。
陶清:《试论方以智哲学的最高范畴》,《江淮论坛》1987年第5期。
唐艳秋、彭战果:《一二之辩与方以智三教合一思想》,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王煜:《读方以智〈东西均〉》,《明清思想家论集》,台北:聊经出版事业公司,1981。
吴根友:《试论〈东西均〉一书“三教归儒”思想》,《哲学分析》2011年第1期。
谢仁真:《方以智由儒入佛之检视》,载《第二次儒佛会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梵大学哲学系发行,1997。
邢益海:《道盛与方以智师徒的“托孤”说》,《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
邢益海:《方以智研究进路及文献整理现状》,《现代哲学》2013年第1期。
仪贞、冒怀辛:《方以智死难事迹考》,《江淮学刊》1962年第2期。
杨向奎、冒怀辛:《关于方以智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讨论》,《历史研究》1985年第1期。
颜泽贤:《方以智科学哲学思想初探》,《哲学研究》1984年第8期。
张岱年:《方以智哲学思想简析》,《天津师专学报》1980年第2期。
张岱年、陈来:《关于方以智的本体论与方法论》,《江淮论坛》1984年第2期。
张德钧:《方以智〈物理小识〉的哲学思想》,《哲学研究》1962年第3期。
张永堂:《方以智与王夫之》,载《书目季刊》第七卷第二期,1972年冬季号。
张永义:《由〈药地炮庄〉看方以智的惠施论》,《中国哲学史》2011年第4期。
张永义:《从〈仁树楼别录〉看方以智的晚年思想》,《中国哲学史》2012年第2期。
张世亮:《方以智的“太极不落有无”说》,《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张世亮:《方以智〈东西均·三征〉哲学思想研究——以“统泯随,交轮几”为切入点》,《甘肃理论学刊》2012年第1期。
郑万耕:《方氏易学的太极观》,《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周勤勤:《方以智集大成思想初探》,《中国科学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第5期。
周勤勤:《从方以智哲学看中国哲学创新》,《哲学研究》2012年第10期。
周锋利:《青原学风与方以智晚年思想》,《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三)近期博士学位论文
周勤勤:《方以智“均的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刘贻群:《方以智〈东西均〉思想研究》,武汉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周锋利:《方以智三教会通思想研究》,北京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彭战果:《方以智儒、佛、道三教会通思想研究》,山东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邢益海:《方以智的庄学研究——〈药地炮庄〉初探》,中山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三、相关著作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陈垣:《陈垣全集》,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陈祖武:《清初学术思辨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陈俊民:《张载哲学思想及关学学派》,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陈来:《朱子哲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陈来:《诠释与重建——王船山的哲学精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蔡仁厚:《王学流衍——江右王门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程曦:《明代儒佛融通思想研究》,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方立天:《佛教哲学》(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傅小凡:《晚明自我观研究》,成都:巴蜀书社出版,2001。
郭齐勇:《熊十力思想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郭齐勇:《梁漱溟哲学思想》,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郭齐勇编著:《中国哲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郭齐勇:《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北京:中华书局,2008。
郭齐勇:《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以中国哲学为中心的思考》,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郭齐勇,郑文龙编:《杜维明文集》,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何冠彪:《生与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择》,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7。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江灿腾:《晚明佛教改革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梁漱溟:《人心与人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林国平:《林兆恩与三一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林聪舜:《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变迁与发展》,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0。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全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牟宗三:《宋明儒学的问题与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牟宗三:《生命的学问》,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牟宗三:《政道与治道》,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牟宗三:《才性与玄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牟宗三:《名家与荀子》,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0。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0。
庞朴:《一分为三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彭国翔:《良知学的展开:王龙溪与中晚明的阳明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彭国翔:《儒家传统:宗教与人文主义之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全二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钱穆:《朱子学提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钱穆:《宋代理学三书随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吴根友:《中国现代价值的初生历程——从李贽到戴震》,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吴根友:《明清哲学与中国现代化哲学诸问题》,北京:中华书局,2008。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王茂、蒋国保等:《清代哲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
汪学群:《清初易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文碧方:《关洛之间:以吕大临思想为中心》,北京:中华书局,2011。
熊十力:《熊十力全集》,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熊十力:《新唯识论》,北京:中华书局,1985。
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萧萐父,许苏民:《明清启蒙学术流变》,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萧萐父、许苏民:《王夫之评传》(上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萧萐父、李锦全:《中国哲学史》(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萧萐父、李锦全:《中国哲学史》(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许苏民:《顾炎武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许苏民:《李贽评传》(上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许苏民等编:《明清思想文化变迁》,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北京:中华书局,1982。
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向世陵主编,王心竹著《理学与佛学》,长春:长春出版社,2011。
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济南:齐鲁书社,1985。
印顺:《中国禅宗史》,北京:中华书局,2010。
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清代中期学术思想史研究》(增订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杨国荣:《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杨国荣:《杨国荣讲王阳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张岱年:《求真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张学智:《明代哲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1~4卷),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郑宗义:《明清儒学转型探析:从刘蕺山到戴东原》,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
[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日]荒木见悟:《明末清初的思想与佛教》,廖肇亨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日]荒木见悟:《佛教与儒教》,杜勤、舒志田等译,郑州:郑州古籍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