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小结(1 / 1)

方以智说:“自古及今,无时不存,无处不有,即天也,即性也,即命也,即心也。”天道、命、性、心同为一体,这就是他所说的“以上贯下”的天人一本论。文章首章提及的天道诸特性,诸如“圆满周遍”、“不落有无”等,亦皆为“公心”与“公性”所具有。方以智论心与性的特色是:第一,他总喜本《中庸》的“天命之谓性”和《易传》的“继善成性”来论说心体(“公心”)与性体(“公性”),如:“以名其生机之流注焉,名之曰性”、“最初之直心从天降从中出者也”及“心即是天,天休歇耶?自强不歇,於穆不已”。他特重心性的“虚”、“神”、“生”与“於穆不已”性,以保证作为道德实践之超越根据的心性的纯粹性与创造性。在心性一体的前提下,其“心”多重“弘道”义,而“性”则较偏重“生”义。第二,从学脉方面来说,方以智说仁心、论公性,给人一种强烈的感觉:他是本着程颢“识仁”的思想进路而发的。尽管他增添了新时代的思想因子和藉喻出意、以数明理的说理技巧,但基本元素仍不离程颢所创,尤其是程颢的《识仁篇》和《定性书》、谢上蔡的《语录》、胡宏的《知言》等。另外,方以智论“公心”,又资取了张载的“天心”说和王阳明的“良知”说。不过,与先儒不同的是:方以智提出“道寓于艺”、“质测即藏通几”的新观点,肯定了经验知识之于“道”的必要性。第三,“众人生性,圣人始是成性”的观点。这种观点直接导致“上者,见礼即是自己”与“法为中下立”的出现。第四,“公性在独性中”和“公心寓于独心中”的说法。从表面上来看,这种说法很特别,其实这只是“一在二中”、“一多相贯”在心性论方面的推阐与具体应用。

[1] 庞朴注释:《东西均·译诸名》,第167页。

[2] 庞朴注释:《东西均·颠倒》,第115页。

[3] 庞朴注释:《东西均·公符》,第102页。

[4] 《正蒙·大心篇第七》,见《张载集》,第24页。

[5] 钟哲点校:《语录下》,见《陆九渊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444页。

[6] 《知言》,《胡宏集》,第331页。

[7] 庞朴注释:《东西均·译诸名》,第168页。

[8] 《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四,见《二程集》,第142页。《遗书》卷第十四下方注有“明道先生语四”。原文是:“圣人致公,心尽天地万物之理,各当其分。”劳思光断为:“圣人致公心,尽天地万物之理,各当其分。”见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三卷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56页。又《论道篇》记有:“圣人公心尽天地万物之理,各当其分。”《河南程氏粹言》卷第一,见《二程集》,第1181页。今从劳思光先生。

[9] 《知言》,见《胡宏集》,第25页。

[10] 《重修山阴县学记》,见《王阳明全集》,第257页。

[11] 《一贯问答·问克己》,载《儒林》(第一辑),第279页。

[12] 《一贯问答·问一贯》,载《儒林》(第一辑),第270页。

[13] 庞朴注释:《东西均·所以》,第217页。

[14] 如方以智说:“直心者,初心也。”见《东西均·公符》,第105页。又曰:“直者,真也。疑不真,则信不真、煅炼不熟,必流狂邪;终不如信学问变化之无大失也。”(见《东西均·疑信》,第260页。)

[15] 庞朴注释:《东西均·容遁》,第243页。

[16] 庞朴注释:《东西均·三征》,第57页。

[17] 《正蒙·乾称篇第十七》,见《张载集》,第63页。

[18] 同上书,第62页。

[19] 《河南程氏粹言》卷第一,见《二程集》,第1202页。

[20] 《易余·一有无》。

[21] 《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见《二程集》,第15页。牟宗三认为是程明道语,今从。

[22] 《易余·中告》。

[23] 《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二,见《二程集》,第135页。《遗书》卷第十二下注有“明道先生语”。

[24] 《一贯问答·孔子三无》,载《儒林》(第二辑),第287页。

[25] 《易余·三冒五衍》。

[26] 庞朴注释:《东西均·所以》,第218页。

[27] 庞朴注释:《东西均·译诸名》,第169页。

[28] 《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见《二程集》,第15页。《遗书》卷第二上注有“吕与叔东见二先生语”,此条下注有“明”字,示为明道语。

[29] 《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见《二程集》,第33页。牟宗三认为系明道语,今从。

[30] 谢良佐:《上蔡语录》,见《宋元学案·上蔡学案》,第917~918页。

[31] 黄宗羲语,见《宋元学案·武夷学案》,第1173页。

[32] 《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四,见《二程集》,第314页。卷第二十四下注有“伊川先生语十”。

[33] 《朱子语类》卷第六,第120页。

[34] 谢良佐:《上蔡语录》,见《宋元学案·上蔡学案》,第923页。

[35] 朱子语,见《宋元学案·上蔡学案》,第931页。

[36] 张永义、邢益海校点:《药地炮庄·总论中》,第63页。

[37] 《一贯问答·问仁智》,载《儒林》(第一辑),第275页。

[38] 张永义、邢益海校点:《药地炮庄》卷四,第243页。

[39] 庞朴注释:《东西均·三征》,第47页。

[40] 《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见《二程集》,第34页。此条未注“明”字,牟宗三认为系明道语,今从。

[41] 《一贯问答·问克己》,载《儒林》(第一辑),第280页。

[42] 谢良佐:《上蔡语录》,见《宋元学案·上蔡学案》,第920页。

[43] 谢良佐:《上蔡语录》,见《宋元学案·上蔡学案》,第921页。

[44] 《传习录》下,见《王阳明全集》,第121页。

[45] 朱子语,见《宋元学案·上蔡学案》,第930页。

[46] 胡大原:《伯逢问答》,见《宋元学案·五峰学案》,第1386页。

[47] 《朱子语类》卷第六,第118页。

[48] 同上书,第121页。

[49] 《传习录》上,见《王阳明全集》,第38~39页。

[50] 胡实:《广仲问答》,见《宋元学案·五峰学案》,第1385页。

[51] 庞朴注释:《东西均·开章》,第8页。

[52] 《性故》。

[53] 《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见《二程集》,第15页。牟宗三认为系程明道语,今从。

[54] 《一贯问答·慎独》,载《儒林》(第二辑),第301页。

[55]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25页。

[56] 庞朴注释:《东西均·三征》,第45页。

[57] 《易余·三冒五衍》。

[58] 庞朴注释:《东西均·译诸名》,第164页。

[59] 张永义、邢益海校点:《药地炮庄》卷四,第369页。

[60] 张永义、邢益海校点:《药地炮庄·总论中》,第56页。

[61] 《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一,见《二程集》,第120页。在此卷下方注有“明道先生语一”。

[62] 庞朴注释:《东西均·神迹》,第153页。

[63] 方以智:《惠子与庄子书》,见《浮山文集后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六辑),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15页。

[64] 庞朴注释:《东西均·译诸名》,第166页。

[65] 《朱子语类》卷第五,第88页。

[66]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三卷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227页。

[67] 庞朴注释:《东西均·译诸名》,第163页。

[68] 《朱子语类》卷第五,第88页。

[69] 庞朴注释:《东西均·道艺》,第184页。

[70] 《朱子语类》卷第五,第87页。

[71] 同上书,第85页。

[72] 庞朴注释:《东西均·译诸名》,第164页。

[73] 方学渐:《桐川语录》,载《明经方本庵先生学渐》,《泰州学案四》,《明儒学案》卷三十五,第843页。

[74] 黄宗羲:《明经方本庵先生学渐》,《泰州学案四》,《明儒学案》卷三十五,第837页。

[75] 《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一,见《二程集》,第4页。

[76] 庞朴注释:《东西均·尽心》,第85页。

[77] 庞朴注释:《东西均·象数》,第208页。

[78] 《一贯问答·问仁智》,载《儒林》(第一辑),第275页。

[79] 张载:《正蒙·诚明篇第六》,见《张载集》,第22页。

[80] 庞朴注释:《东西均·公符》,第106页。

[81] 《性故》。

[82] 朱子有“肺肝五藏之心”与“操舍存亡之心”的二心说,如他说:“如肺肝五藏之心,却是实有一物。若今学者所论操舍存亡之心,则自是神明不测。”(见《朱子语类》卷第五,第87页。)

[83]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1155页。

[84] 张学智:《明代哲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515~516页。

[85]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328页。

[86] 罗炽:《方以智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109页。

[87] 《物理小识·自序》,总第742页。

[88] 同上书,总第742页。

[89] 《物理小识·总论》,第749页。

[90] 同上书,第745页。

[91] 同上书,第745页。

[92] 《物理小识》卷一,第753页。

[93] 庞朴注释:《东西均·源流》,第273页。

[94] 余英时:《方以智晚节考》(增订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第70页。

[95] 王夫之:《船山全书》第十二册,长沙,岳麓书社,1996,第637页。

[96] 《物理小识·自序》,总第742页。

[97] 《一贯问答·尼山∴字》,载《儒林》(第二辑),第306页。

[98] 《一贯问答·说学》,载《儒林》(第二辑),第297页。

[99] 庞朴注释:《东西均·三征》,第38页。

[100] 牟宗三:《宋明儒学的问题与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61页。

[101] 《物理小识》卷一,总第766页。

[102] 《物理小识·自序》,总第742页。

[103] 熊十力:《熊十力全集》第八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第135页。

[104] 《通雅·凡例》,第3页。

[105] 庞朴注释:《东西均·颠倒》,第115页。

[106] 《朱子语类》卷第七十五,第1931页。

[107] 《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三,见《二程集》,第59页。牟宗三以为系明道语,今从。

[108] 《传习录》下,见《王阳明全集》,第120页。

[109] 《一贯问答·问格致》,载《儒林》(第一辑),第271页。

[110] 庞朴注释:《东西均·三征》,第60页。

[111] 胡宏:《知言》,见《胡宏集》,第12页。

[112] 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第217页。

[113] 《物理小识》卷三,第810页。

[114] 庞朴注释:《东西均·译诸名》,第169页。

[115] 庞朴注释:《东西均·颠倒》,第115页。

[116] 《正蒙·大心篇》,见《张载集》,第24页。

[117] 《经学理窟·义理》,见《张载集》,第272页。

[118] 《物理小识》卷三,第818页。

[119] 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180页。

[120] 黄克剑、林少敏编:《牟宗三集》,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第461页。

[121] 庞朴注释:《东西均·道艺》,第178~179页。

[122] 《性故》。

[123] 庞朴注释:《东西均·象数》,第204~205页。

[124] 张永义校注:《仁树楼别录》,《青原志略》,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第86页。

[125] 《炮庄引》,《浮山文集后编》,第43页。

[126] 《物理小识》卷一,第770页。

[127] 熊十力:《熊十力全集》第八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第349页。

[128] 《物理小识·总论》,第751页。

[129] 庞朴注释:《东西均·道艺》,第172页。

[130] 《易余·三冒五衍》。

[131] 庞朴注释:《东西均·道艺》,第183页。

[132] 《性故》。

[133] 《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第108页。

[134] 《一贯问答·问格致》,载《儒林》(第一辑),第271页。

[135] 朱子语,见《明道学案上》,《宋元学案》,第542页。

[136] 张永义、邢益海校点:《药地炮庄》卷四,第276页。

[137] 《知言》,《胡宏集》,第12页。

[138] 庞朴先生语,见《一贯问答》,载《儒林》(第一辑),第三个注释,第271页。

[139] 庞朴注释:《东西均·译诸名》,第164页。

[140] 《一贯问答·问仁智》,载《儒林》(第一辑),第275页。

[141] 《一贯问答·问格致》,载《儒林》(第一辑),第273页。

[142] 《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第108页。

[143] 胡五峰说:“‘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圣人知天命存于身者,渊源无穷,故施于民者溥博无尽,而事功不同也。知之,则于事功可以尽圣人之蕴;不知,则一事功而已矣,不足以言圣人也。”(《知言》,见《胡宏集》,第9页。)

[144] 《一贯问答·问仁智》,载《儒林》(第一辑),第277页。

[145] 《一贯问答·问格致》,载《儒林》(第一辑),第271页。

[146] 《传习录》中,见《王阳明全集》,第77页。

[147] 《传习录》上,见《王阳明全集》,第22页。

[148] 张永义、邢益海校点:《药地炮庄》卷一,第101页。

[149] 《一贯问答·问一贯》,载《儒林》(第一辑),第265页。

[150] 《一贯问答·问格致》,载《儒林》(第一辑),第274页。

[151] 《易余·中正寂场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