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民间文化研究的不足,主要不是在理论和方法上,而是表现在民间文化的书写上。所谓的民间文化书写本身不能提供一种拥有学科意识的范式。
目前,书写民间文化成为轰轰烈烈的文化运动,但书写的动机存在问题。书写成为一种复制过程,这种复制指的是书写对书写的复制。民间文化的书写与口头文学一样在彼此间构成了可以互相参照的异文关系(当然这里的异文迥异于民间文学的异文)。书写出来的民间文化成为没有叙事主体的资料汇集。我们都知道民间文化在展示过程中是以一种固有的模式方式出现的,它是一种固有的模式化的行为方式,它具有重复性、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这些特点都很明显。正因为民间文化有这些生存特点,所以民间文化的“写手们”也将这些特点移植到了民间文化的书写过程当中,使得民间文化被不断地写作和复制。尽管民间文化本身及其展示过程是重复的连续的,但民间文化的书写也移植了这种景况并被宽容。另外,民间文化是属于特定群体的,为这一特定群体的民众所共同实施。民众个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其对于地方传统的传承和延续,民间文化的这一特点也影响到了民间文化的书写,导致了其缺乏个性,没有了差异与个别,似乎不是“我”在叙述,而是大家在叙述,或者称为无主体的叙述。这种排除个人立场的叙述似乎更加客观和真实,所以长期以来为大家所引用,而很少遭到质疑。民间文化书写的产品最终成为一种相互雷同的资料集。
民间文化的展开和实施,其实都是“这一次”的,民间文化具有不可重复性,每次展开和实施都有特定的情景,每次表演也都不相同。但是这样的情况却从来没有在民间文化的书写过程中得到体现和重视。我们的地方民间文化知识是需要地方民间话语才能接触和领悟到的。所以我们接触的民间文化事实是生活状态的,包括描述这一事实的语言。事实和描述这一事实的语言既是形式又是内容,我们很难把这两者分开。(固然民间文化的存在是民间文化学学科和民间文化话语再把地方民间文化知识理解为民间文化话语,把民间文化话语描述为阐释,并进而把民间文化阐释描述为叙述化过程或叙述方式以使我们理解。)民间文化和民间文化学意义存在于对民间文化的叙事方式之中,也即民间文化话语中,而非民间文化本身。
因此,当下民间文化书写的窘境不是民间文化事实本身的问题(民间文化事实本身不是问题),而是因为叙述方式即民间文化话语。缺乏个性(地域性)的民间文化话语控制了民间文化的书写,使得民间文化难以真正进入“写作”的境界。当下民间文化学界的民间文化书写产品不是“写作”出来的,而是复制成的。民间文化书写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田野”变得可以理解,而不是清除和抛弃了田野。另外,以往对民间文化书写有一个莫大的误解,以为民间文化是记录下来的,因此高高擎起“客观”和“忠实”的大旗。其实,这是想当然的追求,因为民间文化是民间文化话语,而不是也不可能是民间文化事象本身。民间文化书写产品也并非记录的结果,而是“写作”的产物。
民间文化书写的理想模式应该是:(1)从现有理论来看,首先是深度描写。让可供阅读的民间文化书写产品有确切的时间、地点和情景,弥补过去那种只知道发生了什么而不知如何发生的缺点,用“如何”、“怎样”代替“为什么”。着重描写民间文化事象是如何发生的,民间文化仪式是如何组织起来的,民间文化过程是如何进行的。(2)把“人”纳入审视的视野当中。“人”不仅包括民间文化圈中的民,也包括叙述中的人。关注其行动过程即生活体验和情感,尤其要关注个人的民间文化生活经验。应该撰写出个人的生活传记,民间文化书写瞄准的应该是个别的人、个别的家庭和个别的组织,使无名氏的民间文化书写产品真正转化为“我”的民间文化作品。应该从描述普遍和平常转化为描述具体和个别。如今都在强调主位的研究和立场,那什么是主位的研究和立场?主位的研究就是个人研究,它关注的是特殊意义。而非主位研究关注的是普遍的意义。以往在民间文化书写呈现的立场方面,对普遍性意义的热衷受到普遍的接受和欢迎,诸如模式、范式规律和结构等,一直受到民间文化学者们的恭维,而个别、差异、具体反而受到质疑,致使民间文化书写陷入“泥潭”。(3)田野作业的关键在于发现故事。故事存在于民间文化话语的过程当中而不仅仅是书面化的民间文化本身。以往观察者关注的是正常,而不是非常。事实上,往往非常的事件更值得关注和期待。民间文化展示中的偶然事件往往能够暴露出潜在关系,不断重复的调查行为往往使调查人员感到困倦,仪式途中发生的偶然事件会使大家感到惊喜和兴奋。在叙述过程中,情节化的叙事方式其实也是一种手段。在生产民间文化志的过程中,“故事”和“写作”应该是同义语。民间文化的书写产品应该是人们乐意阅读的。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田野?怎样进入田野?
2.如何做到参与观察和观察参与?
3.民间文化研究的主要范式有哪些?
4.建立民间文化学可能吗?为什么?
5.如何对民间文化事象进行描述?如何确立描述的目标和方式?
6.民间文化研究的主要理论范式。
7.民间文化田野作业的经典范例。
[1] [英]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5~6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 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6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木林:《走向田野》,载《西北民族研究》,2003(4)。
[4] 引自谢燕清:《马林诺夫斯基与现代人类学工作方法》,载《民俗研究》,2001(1)。
[5] 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2~3页,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
[6] 张志伟:《是与在》,142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 吕微:《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中的“性质世界”、“意义世界”与“生活世界”》,载《民间文化论坛》,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