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生肖与动物崇拜(1 / 1)

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首次访华后,民间流传着尼克松给郭沫若猜谜的传说。尼克松听说郭沫若是中国当代的大才子,便有心在会面时考考他是否货真价实。在一次宴会上,尼克松见到了郭老,笑嘻嘻地上前打招呼并说:“听说先生是中国大才子,我现有一道谜,请先生猜猜。‘有十二样东西,分给十亿中国人,每个人要有一份’,这是什么?”郭老笑了,不假思索地答道:“这个嘛,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十二生肖。”这个传说诙谐,幽默。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人的生肖属相,是我们的国俗。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生肖,每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属相。当你降临人世间,相应的年份便有相应的十二种动物之一与你相配,而不管你本人愿意不愿意。在中国,十二生肖是民间流行的计算出生年份的方法。可是,为什么要用十二种动物来匹配呢?又为何用这些动物,而不用另外一些动物,例如猫呢?为什么德行不佳的老鼠,不仅榜上有名,而且名列榜首呢?生肖的习俗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一连串的疑惑,成了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史上的谜案。

一、十二生肖排列的缘由

十二生肖与每个中国人有关,这个信仰之谜,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在民间,有众多的传说解说生肖中的谜。而对每个谜,又有多种异文。譬如,为什么没有猫,老鼠为何为大?

关于这个问题,有许多民间传说给予了解释。下面两则民间传说最为典型,也最为有趣。

传说一:

玉皇大帝要给十二种动物排次第,派猫去通知其他十一种动物,中间没有老鼠。老鼠偷听到了猫对牛的传话,便先下手为强,偷偷地第一个到天宫报到。糊涂的玉皇大帝,见老鼠应卯,也不辨真伪,当下排在第一位。第一个被通知到的牛反而成了第二。猫给其他动物一个个传话完毕,赶到天庭,十二个座位已排完,没有了它的位子,所以十二生肖中老鼠成了老大,反倒没有了猫。从此,猫与老鼠结下大仇,见老鼠,就要追咬。

传说二:

有一天,玉皇大帝觉得凡间用天干地支纪年虽然不错,但是一般人哪里记得什么子午卯酉?若是用动物来代替,岂不通俗又方便?于是决定召开一个甄选生肖大会,颁下圣旨通知各类动物。那时候猫和老鼠原是好朋友,吃住一块儿,情同兄弟,接到圣旨都很高兴,说好要一起去参加大会。因为猫喜欢睡,常常一睡就日过三竿,所以大会前夜跟老鼠商量:“鼠弟,明天大会,我怕睡过头,拜托你叫我一声好不好?”老鼠说:“猫哥!没问题!你放心睡好啦!到时我一定叫你。”猫听了,道声谢谢,放下心来呼呼大睡了。次日,天还暗黑黑的,老鼠就起床,蹑手蹑脚地梳洗一番,却没有叫醒熟睡的猫,独个儿走了。

天大亮时,各种动物陆续都来到大会场,盛况空前。玉皇大帝详看斟酌,选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作为人的生肖。挑出十二种动物后,接下来就是排次序的问题,这时引起了**和争执,每个都想作领头。玉皇大帝似乎也有点儿头疼,不知怎么排才算公平。看大家吵吵嚷嚷,只有敦厚老实的牛静坐一旁,安然悠闲一点也不激动。当下有了主意,说:“别吵了,顺序由我来决定。你们之中的牛个头大,性情稳重,让牛做第一肖。”玉皇大帝的话,谁敢不从?就连一向凶猛,自尊为百兽之王的老虎,虽然怏怏不乐,也没有提出异议。不料小老鼠跳出来,吱吱两声说:“应该是我最大,排第一才对!”大家好生奇怪,十二种动物中明明就是它最小,怎么自称最大呢?真是头脑有毛病了。老鼠说:“每次我一出现,看见的人总会叫:呀!好大的老鼠,从来也没有听人说过‘好大的牛’,可见我在人们心目中比牛大。”老鼠这一番话,大家都不信服,玉皇大帝也感到怀疑,怎么人们会认为鼠比牛大?老鼠提议:“你们若是不信,可以到人多的地方试试,如果人们都说我大,就让我做第一肖,怎么样?可不能反悔呀!”众禽兽满腹狐疑,玉皇大帝也同意试一试,于是相伴到人间的市集去。当牛走入市集时,人人都视若无睹,继续他们的买卖,这时狡猾的老鼠突然爬到牛背上,赶集的人们一见牛背上的老鼠,果然惊呼起来:“啊呀!好大的老鼠!”玉皇大帝亲耳听到人人都这样说,无可奈何,只好让老鼠做第一肖,牛屈居第二了。

老鼠当上第一肖,意气风发,得意洋洋地回来,这时猫刚睡醒,睁开惺忪的眼睛,伸了个懒腰说:“鼠弟,咱们快准备去开会吧!”老鼠嘴一撇,说:“你还在做梦呢!大会早结束了,我还当上了第一名。”猫吃一惊,睡意全消,圆睁大眼问:“真的?那你为何没叫我?不是说好一道去的吗?”老鼠云淡风清地回答说:“哦!我忘了。”猫气得胡子根根翘起,大声嚷骂:“鼠子!你不讲信用,答应要叫醒我的,我才放心睡,却害我误了大事,看你怎么赔?”老鼠不但不认错,还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尖口利舌:“又不欠你,凭什么要我叫你?是故意不叫的,又怎样?”这下猫气坏了,说:“平日你胆小,看我怎么护你,今日情义全无,可恨!”只见它身子一躬,扑上去用力咬住老鼠喉咙,左右各甩一下,老鼠后腿抖了抖,吱一声就断气了。从此,猫见了老鼠就挑起心头恨,欲置之于死地,成了世代冤仇。

上面是民间老百姓的解释。十二生肖也成为历代学者谈论的一个话题。一些学者另辟蹊径,试图从其他一些角度给出圆满的结论。宋代学者洪巽写了一部叫《旸谷漫录》的书,认为动物的形体决定了它们的次序。古人认为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子、寅、辰、午、申、戌俱阳(阳性地支),所以取相属之奇数以为名,鼠、虎、龙、猴、狗都是五个脚趾,而马也是单蹄,均是奇数;丑、卯、巳、未、酉、亥俱阴(阴性地支),故取相属之偶数为名,牛、羊、鸡、猪皆四个爪,兔两个爪,蛇两个舌,均是偶数。也就是说,生肖是根据这些动物足趾的奇偶数排列入选的。老鼠前足四趾,后足五趾,体态奇、偶皆具,颇为特殊,故在第一位,依次是牛(四趾)、虎(五趾)、兔(四趾)、龙(五趾)、蛇(无趾舌偶)、马(单蹄)、羊(四趾)、猴(五趾)、鸡(四趾)、狗(五趾)、猪(四趾)。

明代学者郎瑛,他依据动物出没的时间,也就是动物的习性作出推论。他认为,昼夜中,子时(深夜23点至凌晨1点),夜色最黑,老鼠最活跃,“子”同鼠搭配;丑时(凌晨1点至3点),这段时间牛吃足了草,准备清晨出来耕地,所以“丑”就同牛搭配;寅时(早晨3点至5点),据说这个时候老虎最凶猛,所以“寅”同虎相配;清晨五时后,月华还在照耀大地,故“卯”时(5点至7点)与月宫玉兔相连;辰时(上午7点至9点),恰是群龙行雨之时,“辰”就属龙了;巳时(9点至11点),这个时间,蛇即便在路上游动,也不会伤人,如此,“巳”时属蛇;午时(中午11点至13点),阳气由极盛而衰,阴气即将产生,由于马是“阴”类动物,“午”时就归马;未时(下午13点至15点),羊吃此时的草,不会影响草的生长,故“未”时归羊;申时(15点至17点),猴子喜欢啼叫,故让猴与“申”时搭配;酉时,鸡开始归窝,“酉”时(傍晚17点至19点)就属鸡;戌时(落夜19点至21点),狗开始看守门户,所以“戌”时与狗相联系;亥时(21点至23点),万籁俱寂,猪睡得最熟,就把“亥”时送给了猪。这样一种解释,从动物的体态、习性出发,探寻它们与时辰的联系,似有一定道理,但又没有说清为什么时辰要用动物来相配。另外,这样的解释渗透着阴阳五行之说,又使十二生肖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其实,从根本上说,十二生肖的形成,与动物崇拜有关。以动物命名人的属相,是在我们先民与这些动物有了密切关系,这些动物关联到我们先民生命存在的首要前提下逐步形成的。列入生肖的动物,都是与我们远古祖先的生活生存有密切关联的,受到我们祖先敬仰关注的。牛马羊鸡狗猪兔自不必再说,龙蛇虎本身就是民族融合中占主流的图腾信仰。龙虽是虚拟的,但它的神秘的权威性已在六七千年前就与我们民族的生存息息相关了。猴类是动物中唯一与人相似的动物,对其示礼,也势在必然。至于鼠,它的德行虽然不佳,但要知道,在远古,行动敏捷,双眼骨碌碌会转的生性聪颖的鼠类,和人们内心的向往追求,还是有一致性的。人们恨它,无非是它太能了,常使人们束手无策。此外,它的体态、生理和活动习性,不得不使人侧目相视。鼠类受到人们关注,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直接感受到它的存在和我们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的基础上产生的。老鼠和其他动物列入生肖都是有缘故的。[5]

二、鼠咬天开的财神

我们都知道一句俗话,就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说明人们痛恨老鼠之程度。其实,老鼠过街人人未必都敢喊打。

老鼠是一种“家居”动物。对于老鼠,民间俗信很驳杂。我们都知道,由于它咬坏东西,偷吃粮食,传染疾病,所以人们恨它,以为是不祥之物,所以被列为“四害”之一。可事情往往存在相反的一面,我国有些地区则将老鼠视为灵兽,人类的两件大事——生育和发财竟然都和鼠类有着密切关系。

中国古代广泛流传“鼠咬天开”的传说。在远古时期,天地混沌一片,宇宙没有形成,是老鼠在夜半子时出来活动,将这混沌咬破,使得天地分开,宇宙成形。类似的神话故事在中国许多民族中都有讲述,只不过天地未开时的混沌状态,常常是以葫芦、金鼓等象征方式表现出来的。拉祜族的神话故事说,混沌未开时代,创世神厄莎种植了一个葫芦,葫芦老了,滚到山下海水里,螃蟹从海中把葫芦拖上岸来。老鼠咬了三天三夜,终于把葫芦咬通了一个洞,一男一女从葫芦里走出来,这就是拉祜族洪水后人类再传的始祖扎迪和娜迪。而老鼠也因此赢得了吃人粮食的特权。这一神话故事也说明老鼠是开天辟地的功臣,帮助了人类的再生和繁衍。而十二生肖中的其他动物,基本上和这类创世及造人的传说没有关联。从这一点上来说,也足以证明鼠在古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了。

我们人类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是繁衍后代,下面就说说这件事情和老鼠的关系。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有一部《十二生肖图册》,是清末著名画家任预的作品。其中的《子鼠图》画了五只小鼠,正抢食罐中撒出的瓜籽(想必是葫芦籽)。在十二生肖中,鼠属子,而瓜籽之籽与子音同,都宣示了多子的意味。鼠的繁殖能力极强,而瓜籽也是数量多、生长茂盛的植物种子,因而子鼠图成为多子多福的象征。

老鼠与一些植物合为一体,是民间常见的吉祥图案。诸如“老鼠与葫芦”、“老鼠与葡萄”、“老鼠与石榴”等,是民间剪纸及年画普遍表现的题材。在这些题材中,老鼠成了人们奉敬的崇物。鼠具有惊人的繁殖力,《本草纲目》称,鼠孕一月而生,而且一胎多子,多者竟然达近20只。这种快而多的生育水平,实在令渴望多子多孙的人家所向往。所以,鼠被民间视为多子多孙的象征。而葫芦、葡萄、石榴也属多子,因此,人们便把老鼠与这类东西放在一起,强化了繁衍后代的愿望。

老鼠不仅和人类生育有关,而且还与我们生活的另一个目标——发财有牵连。将老鼠和生育联系起来,有一些合理的地方,鼠被尊称为“财神”,则有些不可思议,因为老鼠原本是专门破坏人家财物的。

尊奉鼠为“财神”的俗信竟然很普遍,人们对它的光临,甚至有点欢迎。因为在过去,广大劳动人民(主要是农民),多半是家无隔宿之粮。若鼠驾到,则意味着这户人家粮食有余,哪个不希望自己富足!所以,鼠便成了受欢迎的“财神爷”。老鼠藏在人家中,为的是能够偷吃东西。如果吃不到什么,它就不在这里了。基于这样一种观念,民间还以为家中鼠多是一种吉祥富裕的象征。如果家中老鼠突然离去,反而认为不吉利,是将要发生火灾的征兆。湖北一带,俗呼“失鼠”为“失水”。俗话说,“仓鼠有余粮”,仓鼠即田鼠,有掘穴存储粮食的习性,人们将之引申为积财之意。

老鼠常在夜间出来活动,有时其鸣叫声如数铜钱一般,俗称“老鼠数钱”。各地老百姓对此认识不一。过去,上海崇明一带的妇女,以为听到此声,家中将出祸事,因之日夜悬念,担心大祸会降临。等到过了数日后,不见灾祸,才能放心。湖北一带则认为是吉祥之兆,浙江又有“鼠鸣如数钱声,若在前半夜主得财,若在后半夜主散财”的说法。清代学者薛福成在《庸盦笔记》卷四中说:“北方人以狐蛇猬鼠及黄鼠狼五物为财神。民家见此五者,不敢触犯,故有五显财神庙。南方亦间有之。”这就是说,狐、蛇、猬、鼠、及黄鼠狼曾被民间百姓供奉为五显财神,这种信仰在我国的南方和北方都流行。

三、春牛辟地

牛在十二生肖里面排名老二,它是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帮助最大的动物之一。因为我们国家一直是个农业国,而农业生产尤其是南方的水稻耕作离不开牛。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牛的种种传说和习俗。

在十二生肖中,“牛”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口语中出现的频率大概是最高的,诸如我们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的“牛”、“你牛”、“你真牛”、“牛什么牛”、“牛气”、“吹牛”、“牛皮”等,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社会现象,可能与牛超常的生理特性有关。

牛的胃与众不同,分四个囊,一为瘤胃,二为蜂巢胃,三为重瓣胃,四为皱胃。牛采食很粗糙,不经细嚼即将饲料咽下,进入瘤胃后,经过水分的浸润,膨胀和微生物的发酵,经过蜂巢胃,又重新返回口腔内细嚼,这一过程叫做反刍。混入大量唾液细嚼,进入到重瓣胃,再入皱胃到达肠部。这种消化系统,使得牛力强,耐苦劳,适于负重或耕田。

远在3500年前的殷商时代,人们就利用牛的肩胛骨来刻画文字,并记录当时社会发生的大事,甲骨文中常见的“犁”字,即像牛牵引犁头翻土的样子。早在殷商时期,人类发现牛可以作为一种劳动力资源,可以挽犁拉车。从此,原先的人拉犁转变为牛挽犁,耕地面积扩大了,深翻土地,精耕细作也成为可能。牛耕的发明,应该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牛是农耕民族的祖先最早饲养的动物之一。从梁朝顾野王的《玉篇》所载“黄帝服牛乘马”来看,至少在4600多年前,牛就被养成家畜了,《三字经》也说道:“马牛羊,鸡犬豕,人所饲。”牛也是游牧民族最早饲养的一批牲畜,北朝鲜卑歌手斛律金有一首著名的《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史记·匈奴列传》也记载:“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中国古代对畜牛很重视,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说:“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在农业社会,牛是最重要的耕畜,出生有证明,死亡须检验,和一般人没有什么两样。早期,牛出生了,必须申报,是公是母都有记录,牛生病了也有专门的医疗书籍和专门的诊疗方法。一旦牛病故了,也必须报告检验后才能处理,和现在人意外死亡必须得到法医的检验一样,非常慎重。

宰杀牛是农民最不愿做的事情。牛通人性,知道自己将要被宰杀,牛的两眼一直淌着泪水。因此,宰杀的时候,要将牛头用布裹住,以免人牛泪眼相对。

在古代中原一带,祭祀常用牛羊做供礼,礼品有大牢、小牢的分别,大牢的牲品一定要有牛,祭祀神的仪式上,也非用牛不可,如天子祭拜天地、诸侯祭拜山川、士祭祖先,都得有牛才能成祭。依据等级的不同,用不同的牛,如牺牛、肥牛、索牛,但肯定都是最好的牛。用作大牢的牛毛色光泽,长相端庄,喂养精食,专人服侍。人们以为这是牛的最高荣誉,它一定乐意被选上当供品,于是后世便把义无反顾或奉献而不求回报的行为,称为牺牲精神。

四、虎:辟邪之灵兽

中国有个成语叫“谈虎色变”,意思是一遇到可怕的事情,人的精神就紧张起来,脸色为之一变。在这个成语中,“虎”的原义是自然界中的老虎,引申开来,指所有让人害怕的事物。的确,虎不仅在十二生肖中(除去虚构的生肖“龙”之外)是最凶猛的一种动物,即使在整个自然界,能够和它抗衡的动物也屈指可数,再加上它的额头上刚好长出“王”字形斑纹,虎就当之无愧地成为“兽中之王”了。

虎曾经作为图腾获得人们的崇拜。图腾,是个人或群体将某种动物或植物视为祖先,或者认为与它有某种因缘,因而对它加以崇拜的现象。崇拜虎的习俗往往产生在虎经常出没的地方。中国是产虎大国,因而过去也普遍存在这种习俗。中国东北、华南两地的山林产虎最多,那里的人们在与虎长期接触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虎图腾崇拜。

东北的长白山被誉为“神山”,这里的山民曾经将老虎当作神灵来看待。辽宁和吉林各地都忌讳说“虎”字,在讲到老虎时一般用“山神爷”来称呼。

古人曾经流行把虎的形象画到门上,以虎为门神来镇宅辟邪。这种习俗大概出现在周代甚至更早,到唐朝时还风行。虎也常常与另外两位大神搭档作门神,他们是神荼和郁垒两兄弟,这两位神负责抓恶鬼,而虎负责把恶鬼吃掉。南方崇拜虎的少数民族中也有以虎当门神的习俗,如云南丽江纳西族的门神就是“雷霆白虎之神”。

古时候以虎为门神的习俗流传到现代,形式发生了演变。过去华北地区人家流行在正厅悬挂年画《镇宅神虎图》,今天民间也喜欢制作以虎为题材的各种年画,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虎的尊敬与喜爱。

汉族的一些节日中虎也常常出现。过年贴的年画中常有虎。陕西华州的人家在春节、二月二、端午节、清明节时都会蒸虎馍,虎馍不仅可以自家食用,也可以赠送亲友。虎馍在不同节日中分别承担着祭天、祭祖、辟邪以及传递亲情和友情等作用。

端午节与虎的关系也比较密切。端午节所在的五月被认为是“五毒”(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最活跃的月份,因而这天人们会开展种种除毒驱邪的活动。据说虎能辟五毒,所以古时候有些地方有扎“艾虎”,佩戴“艾虎”或者将它插在门楣上的习俗。“艾虎”也就是用艾草编成的老虎形的装饰物,也有的“艾虎”是先用彩纸剪成虎形,再粘上艾叶制成的。这种习俗与我们今天端午节时身上佩荷包,门上插艾草的风俗很接近。

虎神不仅能够辟邪,而且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因而虎形象在出生礼仪和儿童成长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人们的心目中,虎是娃娃的保护神。在陕西西部,人们在去庙里求子的同时,还要买一只泥塑的老虎,认为它可以保护求得的子嗣。

由于谁都希望自己家的小孩虎虎有生气,所以与虎有关的育儿习俗在东北各省,以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广泛地存在着。有些地方,新生儿出生后要用虎骨水洗身,据说这样可以使婴儿从小到老都不生病。很多家庭给孩子戴虎头帽,穿虎头鞋,将孩子打扮得像个小虎娃。

五、兔的俗信地位

中国古代有以兔为“牺牲”的习俗。“牺牲”,就是祭祀用的活物。《礼记·曲礼》中所记载的宗庙之礼祭祀用的牲畜有以下八种:牛、豕、豚、羊、鸡、犬、雉、兔。豕是野猪,豚是家猪,雉是野鸡,因而“牺牲”实际上就是牛、猪、羊、鸡、狗、兔这六类动物,将它们与“六畜”的种类相比较,唯一不同的是六畜中有马而没有兔,看来“牺牲”中马的位置被兔替代了,这一方面说明由于马在古代是军人的坐骑,关乎国家的军事力量,不能作为牺牲;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兔的重要性,它的地位几乎能与六畜相提并论。

众多节日中与兔关系最密切的要属中秋节了,这与古人认为月中有兔的观念有关。过去人们在中秋节祭拜月神时,要摆放香案,上面供奉着“月光祃儿”,“月光祃儿”上印着“太阴星君”的字样和玉兔捣药的形象。兔子爱吃毛豆,因而过去北京地区人们供月的供品中就有毛豆。从前月饼上也常印有兔子的图案,今天月饼上的图案花样越来越多,然而上面印兔的却几乎见不到了。

其实,中秋节最有名的与兔有关的物件是“兔儿爷”。它是一种民间手工艺品,早在明代就已出现,清代特别盛行,流行于北京、天津地区,甚至延伸到山东一带。中秋节的兔儿爷有双重的职能:一是作为神灵,接受大人和儿童的祭拜,以儿童祭拜为主;二是作为儿童玩具。旧时北京中秋节前后,货摊上到处都有兔儿爷出售。兔儿爷兔首人身,多为泥制,色彩鲜艳,形态各异。正统的兔儿爷形象是左手端捣药钵,右手持药杵,但是也有穿着盔甲手拿大旗的,有骑虎的,有默坐的等样式。著名作家老舍的《四世同堂》中有对兔儿爷的描绘:“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儿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

前面在讲虎时,提到很多地方有给小孩穿虎头鞋的习俗,其实过去也有一种“兔儿鞋”,它是在每年中秋节时给一岁以上、五岁以下的小孩穿的,鞋的顶端做成兔头样式,人们认为穿了兔儿鞋能让小孩像兔子一样敏捷。

此外,古代汉族有大年初一“挂兔头”的习俗,目的是镇邪避灾。正月十五元宵节各式各样的花灯里面有兔灯。过去华北一带还流行九月初九重阳节吃迎霜兔的习俗,据说可以驱病祈福、延年益寿,迎霜兔实际就是野兔,因为重阳节前后正是上霜时节而得名。在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这一天,山东地区的渔民有“兔塞怀”的习俗。清晨,妻子待丈夫一进屋,就出其不意地把一只白兔塞进他怀里。白兔象征着吉祥幸福,因而妻子的举动是在祝福亲人出海平安,捕鱼丰收。

民间剪纸中常见兔的图案,而兔有时也与其他动物相配,最常见的动物搭配是兔与蛇、兔与狗,陕西剪纸就有“蛇盘兔”图案,蛇身盘绕,中间有一只小兔。在自然界中,狗和兔本来是一对冤家,蛇与兔也并不和谐,为什么剪纸图案中会有这种搭配呢?原来,这与属相婚配的民间俗信有关,人们相信属兔的人跟属龙或者属狗的人在一起很相配,生活会很富裕,因而有“蛇盘兔,必定富”和“青兔黄狗古来有,万贯家财足百斗”的说法。顺便说一句,“蛇盘兔”的吉祥观念不仅体现在男女婚姻方面,也体现在寻找墓地方面,根据明代叶盛《水东日记》的记载,当时在北京居庸关以北,人们认为蛇盘兔的墓地是最好的,一旦这样的风水宝地被发现,人们便疯狂争抢这块地方。

六、祭祀龙的节庆活动

龙在十二生肖动物中可以算是最特别的一种,它虽然只是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但是它的地位和名声却是其他动物望尘莫及的。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一)二月二日龙抬头

农历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这一天正值惊蛰、春分时节,民俗认为蛰伏一冬的龙在这一天开始抬头活动,以后的雨水也就多起来了。根据古书记载,古人在这一天有“引龙”的习俗,也就是从门外开始一直撒灰,撒到厨房以内,再围水缸环绕一圈,由于中国北方多旱少雨,将龙引入家中,图的正是风调雨顺。如今,在二月二这天,围绕龙的民俗活动和讲究也有很多。比如,人们喜欢在这天理发,据说这样就能像抬头的龙那样有精神,于是,这天理发店总是生意特别好。另外,人们也采取与古人不同的方式,期待着将龙引到自己家里。北方一些人家用彩纸、草节、细秫秸等穿成串悬于房梁之上,称“穿龙尾”;而更为普遍的一种习俗是,这天要吃面条、烙饼或者水饺,面条象征龙须,烙饼象征龙鳞,饺子象征龙耳。也有一些禁忌,比如忌讳吃米饭,因为米饭是龙子,吃一顿米饭不知道要伤害多少龙的性命;闺中妇女忌用针线,以免不小心扎伤龙目。在很多地方,这一天人们要很早起来爆米花。

(二)端午时节赛龙舟

(三)新春佳节喜舞龙

据考证,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民俗活动中就有舞龙项目。舞龙最早是用来求雨的。那时候,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经代代相传后,舞龙成为一种重要的民间喜庆活动,多在新春佳节进行。有时候,人们舞的是龙灯。清代石方洛有一首题为《龙灯》的诗:“新年入,龙灯出。纸龙无数木龙一,木龙领袖主驱疫。蜿蜒玲珑八十节,节节有灯分五色,灯灯有人持其跋。群龙舞,一龙率,上下控纵不可测……”

如今,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就有舞龙运动。随着时代的发展,龙的制造工艺越来越高超,龙的形体也越来越大,舞动起来,上下翻滚,左右盘旋。台湾省彰化县鹿港镇全长384.3米的“世纪金龙”龙灯是世界上最长的舞龙龙灯,要由800人轮流舞动。

七、蛇的俗信与象征

蛇,俗称长虫,是颇具神秘意义的。人们常对它的来去无踪、脱皮蜕变、水陆两栖、无足无翼而能蹿突腾越感到惊讶和恐惧。对蛇的崇拜几乎遍布各民族、各地区,尤其是吴越地区的先民曾奉蛇为图腾。

(一)对蛇的崇拜

吴越地区的蛇崇拜,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这从近代的地下发掘所提供的材料中,就有种种迹象可寻。在河姆渡文化、菘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陶器上屡屡出现的几何纹饰,就是从蛇形逐渐演变过来的,它们是远古时代人对崇拜物形体抽象化的结果。这是学术界早就有人提出过的,“更多的几何图案是同古越族的蛇图腾崇拜有关,如漩涡纹似蛇的盘曲状,水波纹似蛇的爬行状等。南方地区几何印纹陶文化的分布范围正是古代越族的活动区域,南方印纹陶的几何图饰是其民族的图腾同样化的结果。”[6]还有一个现象,也是探索河姆渡人蛇崇拜的线索: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骨多达万件以上,共有六十一种。却没有发现蛇的遗骨,这说明了河姆渡人是禁食蛇肉的。地处水草丰茂的沼泽地的河姆渡,蛇类是繁殖很多的动物,遗址中没有蛇的遗骨,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河姆渡古人对蛇的崇拜,因为崇拜图腾的氏族是禁忌食用图腾肉的。

人们对蛇有诸多俗信。蛇为居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汉民族的主要图腾。该地区民间至今仍敬事家蛇(生活于住宅内的一种无毒蛇),流行忌呼蛇名的习俗。蛇在江苏宜兴叫“蛮家”、“苍龙”,在浙江杭嘉湖称“大仙”、“天龙”;在安徽当涂称“家龙”,在江西清江称“祖宗蛇”,湖南常德一带称“老溜”。这些皆为“尊称”,显然是图腾崇拜的遗留。

见蛇有时是不吉利的。宜兴人认为在米囤上及**发现家蛇为吉,在檐、梁上发现为凶,有“男怕跌蛇,女怕跌鼠”之说。浙江人也忌见蛇跌落在地。清江人见蛇蜕皮和蛇出洞为不吉利。当涂人认为家蛇出现为凶兆,会有家主死亡或其他意外祸事发生,更忌家主看见;家中其他人(包括小孩)见蛇,不可告知家主,应守口如瓶。犯忌之后,逢凶化吉、戒除晦气之法,江苏、浙江及安徽是点燃香烛,用豆腐、鱼肉、米、酒及茶叶等食物来祭供;江西清江则将其送至远处,并点三支香“送行”。对家蛇绝不可打杀,宜兴俗谓“打蛇勿死蛇讨命”,清江俗谓“打蛇埋蛇,当作朝华”,意为见被打死的蛇,应该埋葬,这样做好比拜了华庙里的菩萨(“华”为当地有名的寺庙)。

(二)蛇的象征意义

蛇年出生的人,北方也常说他(她)是属小龙的,或者说属长虫儿的,这种不直呼其名的做法,主要是出于对蛇的尊重。

蛇之所以能令人欢喜,还因为它有一些美好的象征意义。蛇有时候是吉祥的象征。古人认为做梦能够预卜吉凶,梦见熊罴、虺蛇都是好兆头,如果梦见熊罴,预示要生男孩;如果梦见虺蛇,预示要生女孩。

蛇还是财富的象征。据说埋藏珠宝的地方经常有蛇出没,所以欧亚各国大都有龙和蛇隐藏并守护珠宝的传说。中国的汉族山西、陕西一带有种面食叫“蛇婆婆”,或者“蛇盘盘”,用发酵的白面盘成蛇状,头部用两粒高粱当眼睛,嘴里含一枚铜钱。钱为财,蛇为绳,取发财致富之意。阿尔巴尼亚人认为,蛇守护地下的财宝,有时候带它们到地面上来晾晒以防止生锈发霉。有个民间故事这样讲:有一个牧羊人曾经看见蛇身上缠满无数金币,于是将事先准备好的一桶牛奶放在附近,然后藏在近处观察,果然那条蛇爬过来喝光了牛奶。蛇感到口渴,就放下财宝,到别处找水。牧羊人趁机盗取了财宝,实现了发财的梦想。

古人把上古传说中人类的祖先伏羲、女娲、黄帝等描绘成人面蛇身的神仙,在出土的汉画像石上,我们可以看见伏羲、女娲的画像是半人半蛇,他们的下半身的蛇躯亲密地缠绕在一起。

古人以动物为方位神,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北方方位神玄武是由蛇与龟组成。所以中国大的古代建筑如故宫,各方之门皆以方位神之名命名,北门通常称“玄武门”。南京还有一个玄武湖,长江江边有龟山、蛇山,命名也出自玄武之典。

八、龙马精神

十二生肖中包括六畜,也就是马、牛、羊、鸡、犬、猪这六种动物,古人将马排在六畜之首,说明了他们对马的重视。的确,马曾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担当过重要作用。

由于马比较常见,并且人对马的了解和情感深厚,所以古人喜欢用“马”来造字和组词。有人作过统计,至今,大型文字工具书《辞源》以“马”为偏旁部首的字151个,而由马而生发的许多成语和熟语还顽强地活在人们的口头和文章中。如“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办事稳妥,“老骥伏枥”激发了多少老年人的豪情,“千里驹”是褒奖,“青梅竹马”诗化了男女儿童间纯真的友情,“塞翁失马”揭示了生活中的辩证法,“白马非马”更是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带“马”的这类话语不下几十条,有的比喻精当,有的富于哲理,丰富了汉语言文字,也丰富了中国的哲学思想。

世界上的马有300多个品种,其中最著名的是汗血马、纯血马和阿拉伯马。汗血马日行千里,因数量少而珍贵,被称为“天马”。关于其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这种马毛色发红,出的汗在阳光下看似流血,另一种是当它快速奔驰的时候,所流出的汗是红色的。汉武帝刘彻曾经为了得到“汗血马”,派名将李广远征大宛国。纯血马是马中贵族,是世界上奔跑速度最快的马。阿拉伯马是体形最漂亮的一种马,它血种高贵,动作优雅敏捷,怪不得阿拉伯人爱马如命。中国的马主要有蒙古马和中原马两种,正是蒙古马的存在,使得蒙古族成为赫赫有名的“马背上的民族”。

今天,我们常用“龙马精神”这个词来形容中华民族所崇尚的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进取精神,那么“龙马”是什么?

实际上,龙马并不是现实中存在的动物,古人所信仰的龙马,往往出生于水中,它或者马首龙身,或者马身龙纹,马的身上有龙的神韵。龙马信仰是中国龙文化和马文化相融合的产物。中华民族崇尚龙,但龙是一种纯粹虚拟的动物,于是人们想到将它落实到现实中的某种动物上来,而被选中的动物就是马。龙与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前面在讲龙这个生肖时,提到龙头实际上是人们仿照马头虚构出来的,而今天,民间谚语中就有“是马三分龙”的说法。《西游记》当中唐僧骑坐的白龙马,也是西海龙王之子小白龙化成的。

古时候,龙马的出现被认为是君主仁德的象征,太平盛世的标志。随着时间流逝,它所代表的内涵有所演变。到今天,由于龙马有着刚健、明亮、热烈、高昂的形象,有着雄壮无比、追月逐日、乘风御雨、不舍昼夜的精神,也就成为了炎黄子孙克服困难、永远前进精神的象征。

九、羊示吉祥

在华夏民族传统文化中,羊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我国古代,“羊”和“祥”这两个字通用,古器物铭文上,“吉祥”大都写作“吉羊”。羊是吉祥物的观念不只中国人有,古代的罗马人也有,他们认为如果当天第一眼见到的动物是羊,则象征着爱和幸福。中国人之所以认为羊象征吉祥,即是因为“羊”和“祥”这两个字的读音和字形都很相像。

因为羊的象征寓意美好,所以它常出现在民俗活动中。古人有年初在门上悬羊头、鸡头的习俗,古书解释说这样能够除盗贼。在婚庆等喜庆的场合,更少不了羊的身影。婚姻中有羊,这是汉代末年就有的习俗,至少有一千八百年的历史了,今天,仍有一些地方留有这种习俗。湖北地区有“羊酒背”的婚姻风俗,男方家的聘礼一般是猪肉、牛羊肉等食品,女家回聘,其亲戚朋友也用羊肘、酒食等,把它们全放在一个背篓里,称为“羊酒背”。在青海民和、乐都、湟中等地区,有一种叫做“歃羊酒米”的习俗,在成亲的女方办酒席时,男方要送一只羊或一些肉,称为“歃羊”,意思是男女双方歃血定盟,同时还要送一些粮食,称为“酒米”,表示协助女方办酒席。

因为羊本身惹人喜爱,又象征吉祥,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在生活和艺术领域使用羊形象。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羊造型的陶器。商周时期,青铜器常见羊的造型和图案,流传于后世的有著名的双羊尊、三羊尊、四羊方尊等。古代的生活用品如灯具、水壶、镜子等也常以羊为装饰。艺术品中的羊形象更是美轮美奂,如汉代的鎏金铜奔羊造型逼真精巧,晋代文物青瓷羊尊造型恬静优美,唐三彩中的“三彩陶羊”色彩鲜艳流畅,造型可爱。民国时期还发行过一种以羊为图案的铜币,称为“羊币”,羊币中央有一个小圆孔,圆孔下方刻有五只栩栩如生的山羊。到今天,民间艺术作品如剪纸、年画、花灯中的羊形象更是数不胜数了。

另外,由于羊很常见,又有吉祥之意,很多地方以“羊”来命名,如羊街、羊场、羊坊店、羊肉胡同、羊尾巴胡同、羊圈胡同等,数不胜数。以“羊”命名的地方,最大最有名的大概是“羊城”广州了。广州,古称五羊城,今天的广州仍以著名的“五羊”雕像为标志。

羊的吉祥含义还有一层,那就是“羊”与“阳”谐音,所以有时候羊能象征“阳”。在中国古代,“羊”和“阳”这两个字还能通用呢。农历羊年来临的时候,人们常说一个成语——“三阳开泰”,它的原意是大地回春,万象更新,后来成为祝福一切好运的吉祥语。因为“羊”能代表“阳”,所以民间艺术作品中常常以三只羊仰望太阳来表达“三阳开泰”的美好寓意。

羊还是德畜,所谓“德畜”,就是指有道德的牲畜。古人在饲养羊的过程中,发现它的一些习性类似于人中君子的作风。古人所总结出的羊身上的美好品德主要有四种:善群、好仁、死义、知礼。因为羊是“德畜”,所以古人用“羔羊之义”来称赞清廉正直、品德高尚的官吏,并且君子上朝时要穿羊裘,也就是羔羊皮革制成的衣服,象征君子拥有羔羊一样的美德。

羊之所以被奉为祥兽德畜,是因为羊乃衣食之源。羊肉的鲜美,恐怕没有人会否认。根据古书的解释,“鲜”和“美”这两个字的来历本身就跟羊肉的味道有关呢,“鲜”字是“鱼”、“羊”并列,古人认为鱼肉和羊肉放在一起烹饪,味道最鲜;“美”字是由“羊”和“大”两个字组成,古人认为个头大的羊味道最美。除“鲜”与“美”之外,还有许多与饮食文化相关的汉字带有“羊”字,如馐、膳、羹等,可见羊肉作为美食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羊肉不仅好吃,而且对身体健康有益。中医认为,羊肉甘温,是温补、强身、壮体的肉类上品。

十、猴为人祖

在藏族、羌族等少数民族的祖先神话中,猴是他们的祖先。这些神话产生的时间,要远远早于达尔文提出猿为人祖的时间。先有的神话传说与后来的科学论断相一致,这大概是巧合,但是这也不能不让人佩服这些少数民族的祖先的先见之明。

藏族的祖先神话中,人类的男祖先是一只观音菩萨点化的猕猴,女祖先是岩洞女妖罗刹女,猕猴宽厚善良,而罗刹女刁钻任性,作为后代的人类就将父母的性格都继承到了自己身上,所以人类既有美好善良的本性,也有贪婪邪恶的本性,最终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要看哪个本性被发挥了出来。至今,在藏族盛大庆典的“跳神”仪式中,仍保留着头戴猴王面具的舞蹈。

羌族的祖先神话名叫《木姐珠和冉必娃》,讲天女木姐珠和猴子冉必娃成婚并孕育了人类。羌族村寨每逢大事,如祭祀或者婚丧嫁娶,全寨人都会聚在一起,倾听巫师吟唱民族历史,其中肯定要唱到《木姐珠和冉必娃》这段。且歌且舞的巫师头上所戴的,也是金丝猴毛制成的帽子。此外,西南地区的彝族、傈僳族、土家族等民族的一些氏族也有崇猴习俗。

汉族有些地方过去可能也有以猴为祖先的观念。在介绍其他生肖动物文化时,已经多次提到伏羲和女娲是人类始祖,在中国四川成都这个地方流传一则神话,说伏羲和女娲其实也是猴子,与其他猴的不同点是他们身上没长毛,会用树叶遮羞,会站起来走路,双手还会比比划划地交流,于是盘古王将他们从猴群中挑出来,让他们成亲并繁衍人类。

在河南淮阳每年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的人祖伏羲朝拜庙会上,大量出售一种叫“人祖猴”的猴面人身泥偶,有抱膝猴、穿衣猴等种类,在它们的前身下部,都有一种类似的装饰图案,有学者说这图案代表的是女性**,是远古时代生殖崇拜的遗俗。

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的农家炕头上,常常有一个用青石雕刻的小石猴,是用来拴六七个月刚学爬行的婴儿的。母亲将一根红绳系在石猴腿部的圆孔上,另一头拦腰拴住娃娃。当地人相信,猴能保佑娃娃平安,娃子长大以后精明能干。云南纳西族一些地区,每当小孩出生,就在婴儿帽上缝一条猴尾,据说可以祈福辟邪。

古时候的爵位有五等:公、侯、伯、子、男,侯是第二等,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地君主也被称为“侯”。由于“猴”和“侯”谐音,所以猴形象多了一个美好的象征意义——封侯。中国的许多民间艺术品如剪纸、年画中的猴形象也多是取它的这个象征意义。

猴爱吃桃,这点人尽皆知。《西游记》中,孙悟空曾被玉皇大帝指派去看管王母娘娘的蟠桃园,结果他把园里的桃子连吃带扔,几乎糟蹋个精光。在中国文化中,仙桃代表长寿,所以民间剪纸中也常见到猴捧桃的图案,寓意就是希望健康长寿。

民间认为摸石猴能消灾去病。据说在北京的白云观里,有三只石刻的猴子,它们藏得比较隐蔽,如果第一回来白云观的人能一次找齐这三只猴,并且摸摸他们,就能得到福佑。

十一、鸡吉相谐

鸡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禽类。让鸡作为禽类在十二生肖中的代表,大概有许多鸟儿不服气,因为它既不能像大多数鸟儿那样能展翅飞翔,又没有画眉、黄莺那样动听的歌喉,也没有孔雀那样美丽的外表,那么鸡到底凭借什么获得了这样荣耀的地位呢?

鸡与“吉”谐音,从古至今,鸡被认为是吉祥之物。在婚俗和育儿习俗当中,鸡的这一象征意义运用最多。过去中国有一种留“长命鸡”的婚俗,以长命鸡为象征吉祥的聘礼。陕西、山东等地,有立春日给小孩佩戴“迎春公鸡”的习俗。迎春公鸡又叫春鸡,是年轻妈妈用碎布缝成的小公鸡状的佩饰,戴在孩子身上,寓意是春吉。

由于鸡象征“吉”,鸡头上有冠,“冠”与“官”音同,所以民间艺术作品甚至画家的画作常以鸡为图案,以取其美好寓意。画一只鸡站在大石头上,寓意是“室中大吉”。鸡旁画一棵橘子树,寓意是吉上加吉(“橘”与“吉”音相似)。将雄鸡与鸡冠花画在一起,便是一幅“官上加官图”,以祝升迁、腾达。画一只雄鸡与五只鸡雏相戏于窠,以“窠”谐“科”,谓之“五子登科”,暗喻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

鸡还被当作生命力的象征。民间常把小男孩的**称为“鸡鸡”。清代陕西凤翔年画《人过七十古来稀》,画一个老翁抱着小孙子,手抚弄着小孙子的**,画旁有题字:“人过七十古来稀,抱着孙孙手摸鸡。”在中国,有一种存在比较普遍的传统剪纸造型——“抓髻娃娃”,它是鸡和娃娃的组合图案。抓髻娃娃头上有双鸡,肩上有双鸡,膝下有双鸡,双手举鸡,可以说全身上下到处都是鸡,根据学者考证,抓髻娃娃是人类繁衍生育之神,因而它常被贴在新婚之家的新房门窗上。

古人迷信世界上有鬼,而认为鸡是驱鬼辟邪之物。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用鸡和鸡血驱邪的活动。清代袁枚在《新齐谐》中提到“鬼畏鸡鸣”:“鸡叫一声,两鬼缩短一尺,灯光为之一亮。鸡三四声,鬼三四缩,愈缩愈短,渐渐纱帽两翅擦地而没。”而老百姓的解释是,鬼只能在黑夜里活动,而鸡啼叫,代表天快亮了,天一亮,一切鬼会便无法可施了。直到解放前,老人们还会这样告诉小孩:晚上如果遇见了鬼,只要学叫鸡啼就可以把它吓跑。

由于上面提到的观念,古时候有许多用鸡来驱鬼辟邪的习俗。《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贴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据说正月初一贴鸡画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天是鸡的生日。这种正月初一“画鸡于门”的习俗在今天的四川成都一带仍能见到。河南一些地方在夏历十月一日杀鸡吓鬼,据说这天阎王爷放鬼,到来年清明节收鬼。老百姓认为鬼怕鸡血,于是在这天杀鸡,使得小鬼不敢进自己家门。

鸡吃虫,因而人们认为鸡能避毒虫。在《西游记》中,有昴日星官变成一只双冠子大公鸡降服蝎子精的情节。在陕西一带,每年谷雨前后,流行贴鸡王镇宅图。当地人在谷雨这天早晨收集露水研成墨汁,在纸上画一红冠公鸡,嘴啄一只蝎子,蝎子身上涂红色以为血迹,表示已被杀死。浙江金华地区,端午节这天流行给小儿佩戴鸡心袋。鸡心袋是用红布缝制成的,里面装有茶叶、米和雄黄粉,据说可以驱邪祈福。

十二、狗的兆示功能

在动物界中,狗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犬科,它是由狼驯化而来的。狗这个物种的存在,已经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了,因而毫无疑问地,它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1974年,考古学家在伊拉克帕勒高拉洞遗址中,发现了一具狗骨骸,经鉴定,它属于公元前12000年左右。中国最早的狗遗骨在磁山遗址中发现,距今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在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遗址中也有大量狗遗骸发现,可见中国人养狗的历史也十分悠久了。

今天我们又把狗称为犬,对于这个问题,古人说:“通而言之,狗犬通名,若分而言之,则大者为犬,小者为狗”,也就是说,不仔细分的话,狗和犬这两个名称可以通用,而仔细分的话,个头大的是犬,小的是狗,现在,我们早已不再对犬和狗进行区分了。古人还给狗取了许多别名,比如善噬、乌龙、神獒、吠云、守门侯、黄耳、金畜等。

在各种动物中,人们最为亲近的大概要数狗了。狗生性忠厚,忠于职守,忠于主人。主人家再穷再潦倒,狗也不舍弃而去。故而狗成为狩猎、畜牧、守户的主要参与者。它曾被许多民族奉为祖先,这在诸多资料中可以得到证实。蒙古族、哈尼族、拉祜族、满族、苗族都忌食狗肉,否则以为不吉。

这些民族不食狗肉的禁忌本身带有神圣性。人们恪守禁忌,便具有纪念始祖的意义。同时,也是以一种“禁止的行为”来求得氏族的认同,强化整个部族的凝聚力,带有整合社会的效应。在这里,我们顺便提一下利奇的观点:“在英国的口语会话中,人与狗被视为同类,人类与狗是‘伙伴’,狗是‘人类之友’。然而,人和食物是对立的范畴,人是不能吃的,所以狗也不能吃。”[7]通过禁吃狗肉,人类强化了禁止吃人这个文化的法则。视狗与人为同类,和我国许多民族奉狗为祖先,本质上是一致的,也就是禁忌吃食狗肉的原因是同一的。

正因为狗与人类有这种亲缘关系,所以对狗的异常反应,人们都加以苦苦的追究,以为这是狗来预告灾难。这方面的俗信数不胜数。狗如作揖,则必有横祸降临,因为狗通灵性,见到人家有横祸,故向神灵乞求保佑。有些地方以猪、猫、狗入家作为家道隆衰的吉凶之兆,猫至为吉,猪狗至为凶。猫去处,主家道兴隆;猪狗去处,则主家境贫穷衰落。更有“智者之见”,以狗至为吉,猪猫至为凶。所谓“猪来穷家,狗来富家,猫来孝家”。狗至处兆家道隆兴日盛;猪至处,主贫穷;猫至处主家人着孝服,有丧事。

狗夜间凄厉长嚎谓之狗哭,因这声音与平时相异,又发于深夜,人们遂以为狗看见恶鬼或是预知凶兆所致,于是当成死人、火灾、盗窃、吵架等祸事降临的预兆。浙江余姚、湖南一带以为狗哭兆示将有丧事发生;安徽一带则说狗哭兆示水灾;浙江湖州一带又说是兆示火灾;还有一些地方当作被盗、争讼的前兆。其实,狗哭是狗夜晚发出的要求**而吸引异性狗的信号。

狗的另一生理现象是褪毛。俗以为先从腿上和先从头上褪都是不吉利的。俗谓“狗褪毛,先净腿,发大水;先褪腰,油饼火烧吃一遭;先褪腚,主人幸;先褪头,主人愁”。有的地方以为先褪腰也不好,俗语说:“狗落腰,家家憔;狗落肚,家家富;狗落头,家家愁。”从这两条俗语看,狗先褪肚毛为大吉,先从头上及腿上褪毛则被民间视为异常现象而普遍有所忌讳。

十三、肥猪拱门

汉字的“家”,是在“宀”下有“豕”,也就是说屋顶下躺着一头大肥猪,古人说“无豕不成家”,猪的地位何以重要到这种程度?原来,从原始父系氏族社会到近代,猪一直是人们夸耀财富的标志。“家”中的这个“豕”字不仅代表一头猪,更是财富的象征。

“肥猪拱门”,是民俗艺术作品最喜闻乐见的题材之一,它象征着财富进门。天津、河北等地有“肥猪拱门”的节日窗花,是用黑色蜡光纸剪成,猪背上驮一聚宝盆,张贴时左右各贴一张,表示招财进宝之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猪不仅是财富的象征,而且是福气的象征,因而才会有“猪进门百福臻”的说法。由于猪的美好寓意,它常被用于喜庆礼仪,如出生礼、婚礼等。台湾高山族流行“猪肉皮擦嘴”的诞生习俗。小孩出生后几天,家长就用一块烧糊的猪肉皮,先擦一擦小孩的嘴,然后,全家人也用这块肉皮擦嘴。这种习俗一是说明家里添了人口,并且开始和全家人一起吃饭了;二是希望孩子将来吃上好东西,过上好日子,表达了长辈对孩子的祝福。陕西一带有送猪蹄的婚俗。结婚前一天,男方要送四斤猪肉、一对猪蹄,称“礼吊”,女方将“礼吊”留下后,还要将猪前蹄退回。婚后第二天,夫妻要带双份挂面及猪后蹄回娘家,留下挂面,后蹄退回,俗称“蹄蹄来,蹄蹄去”,表示今后往来密切。云南西双版纳的布朗族,在婚礼的当天,男女两家要杀猪请客。除请客外,还要将猪肉切成小块,用竹竿串起来分送各家,以示“骨肉之亲”之意。广东潮州有吊猪的婚俗,即迎亲时在花轿前必须吊一块肥猪肉,以保平安。

“猪”与“朱”同音,因而猪还有一层吉祥含意,即为青年学子金榜题名的吉祥物。据传从唐代开始,殿试及第的进士们相约,如果他们中间有人在今后任了将相,就要请同科的书法家用“朱书”,即红笔题名于雁塔。因而每当有人赶考,亲友们都赠送红烧猪蹄,预祝赶考人“朱笔题名”。

思考题

1.中国民间信仰与西方宗教的差异?

2.民间信仰得以延续的根源何在?

3.简述巫术与宗教的关系。

4.阐述民间信仰的内涵与外延。

5.民间信仰的当下境遇。

6.民间信仰研究的主要理论方法。

7.我国政府对待民间信仰的政策和态度。

[1]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载《西北民族研究》,2005(1)。

[2] 郝铁川:《中国民间神研究》,“引子”,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 许之纲:《老北京旧历年习俗》,见《纵横》精品丛书编委会编:《民国社会群像》,152~153页,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4] 钟敬文主编:《中国民俗史·民国卷》,548~54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 陈勤建:《中国民俗》,81~82页,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

[6] 陈江:《图腾制度反映的古代部落与考古文化的关系》,载《南京博物院集刊》,第七辑,1984。

[7] 史宗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卷,338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