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攻读博士期间的成果,即我的博士论文。那是2012年的夏天,48岁的我,自嘲可得“鼓励奖的老太太”结束了漫长的学校学历教育。也许,取得博士学位是对自己最高学历的肯定;也许,攻读博士还有些现实考虑,但它确实是我自觉自愿的快乐选择。从1980年大学班级年龄最小的学生,到2012年博士班级年龄最大的学生,我不明白自己接受高等教育的时间为什么拖了如此之长。或可安慰自己的是,有了社会各种经历的我,还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依然深刻体会到读书求学的乐趣和安心所在。彼时的我,此时的我,此生唯一没有改变的大概就是对阅读乐趣的追求了。

1999年在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第一次看到众多的方言本、文言本《圣经》时,我绝对没有想到,从来没有读过《圣经》的我,有朝一日会写出一本圣经中译研究的专著。从确定从事圣经中译研究开始,至今已经十年了。撰写过程中,童年和少年时在多个方言区的生活经历,对汉语同一事物有不同方言称谓和表述的特别喜爱和感受,过去工作经历中的知识片断和认知(比如在地名工作中第一次知道了“教会罗马字”),在中英文语言翻译转化过程中对文化差异的感受,似乎都在一一复活,每日显现在思绪中、电脑中,也让我沉浸在千辛万苦中、十分快乐中。

本书的完成,首先要感谢导师黄兴涛教授。他不懈的创新思维、开阔的历史视野和敬畏学术的态度,让我受教。尤其是他从语言文化角度探究历史的独特视角,更是开启了我研究圣经的新思路。但愿拙著和我今后的研究,能够不负他的期望。

李文海、夏明方、陈桦、何瑜、郭双林、刘小萌、李长莉、王美秀、曹新宇、朱浒等教授,都曾对我的论文写作提出宝贵意见,也令我受益匪浅。感谢章开沅、马敏、卓新平、吴义雄、刘家峰等教授对我的圣经译本研究的关注和帮助。感谢在漫长的撰写过程中,郑起东老师给予我的谈话鼓励和具体帮助。感谢我供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给我提供的宽容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在过去的十年间,家中五位老人都遭遇了“病危通知”,我也经历了与亲人的生离死别。感谢仙逝的张光兰二姨。虽然目不识丁,但她却用一生的实际辛劳,让我认识到自尊好强、勤劳节俭。感谢重病的公公张士欣和仙逝的婆婆佟慧娟对我的支持。因专业不同,他们并不完全明白我的研究内容,但老科学教育工作者爱惜晚辈之心,让他们给予了我最充分的理解和宽容。感谢张照东、孙远征、张文利,他们都尽可能地减少我在具体事务上的消耗。感谢我的先生张志一,他永远耐心热情地倾听我的各种叙述,并以他了解的各种“旁门左道”的知识,为我的研究提供线索和支持。尤其感谢他多年代我为父母看病治疗的操劳,帮我尽到了“亲在子孝”的责任,减少了我作为女儿的内心挣扎和情感压力。

最后,谨以此书呈献给我的父亲赵建业和母亲韩锦秋,感谢他们永不求回报的爱。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无论女儿如何执心,他们从来没有要求我与世相同、与他们相同,虽然今天的我与父母最为相同。他们永远给我自由选择的宽容和真切的鼓励,成全我的种种心愿。特别以此书献给抗癌九年的母亲,作为她即将到来的九十岁的生日礼物。

赵晓阳

2016年10月23日

[注:向出版社交稿后不到一个月,11月26日,母亲永远离开了我们。正是对母亲家世的好奇,让我逐渐走入了基督教史的相关研究。是母亲培养了我对音乐艺术的爱好,教会了我英语和普通话的正确发音,感谢母亲对我爱好历史的无限宽容和具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