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新词语与文化拓展:圣经新词语溯源与流布(1 / 1)

语言是人类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体现着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和生产中需要表达和传递的绝大部分信息。汉语有着丰富的词汇,这是文明发展进步的体现。首先,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具备了文明社会的多种要素。其次,在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之间、中国与外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语言融合的过程中,汉语吸收了许多其他各民族语言的成分。

在汉语词汇史上,汉语对外语来源的词较大规模的吸收共有三次。一是战国秦汉时期,主要是匈奴、西域来源的词;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主要是梵语系统来源的佛教词语;三是明清时期,主要是来自西方语源的词汇。其中,第三次吸收的词汇的数量远超过前两次。正如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所言:“现代汉语新词的产生,比任何时期都多得多。佛教词汇在输入中国,在历史上算是一件大事,但是,比起西洋词汇的输入,那就要差千百倍。”[1]

随着西方的殖民扩张和世界统一市场的建立,西方文化播散扩张,反映西方文化的范畴、概念、术语也被输入其他民族和国家。非西方的民族和国家当然会对此做出自己的反应,而文明史悠久,既重自身“文统”,又有着采纳外来语汇传统的中国,其反应格外错综复杂。

语言的变化是在语言本身和社会环境两种合力作用下实现的。但是由语音、语法和词汇构成的语言系统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其中语言变动最为活跃和明显的部分是词汇。词汇是外在形式与内在含义的统一。新词语实际上是人类对一种新事物、新知识、新观念的表述和记录。翻译首先要找两种语言语意相对应的语词。如何在中国语言文化中寻找相类似的概念、范围和术语来恰当地表达西方异质文化,这对于晚清的文言书面语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

在每一种语言中,每个新词汇的出现都是因为人们需要对新出现的现象、事物、观念给予抽象归纳并进行交流。这些词汇都是因思维与交流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新词语是语言系统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忠实地记录着社会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变化也最为突出。透过新词语,人们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历史信息,还可以从特定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文化中揭示人们的社会心态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