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中国青少年自我的发展(1 / 1)

为了理解我国青少年自我的发展,我们要介绍艾瑞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1902—1994)关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危机的论述。那么,什么是自我同一性呢?

10年前我在南京,虽然经历了许多变化,但与现在在北京的我仍然是同一个人,为什么可以这样认为?关于我的什么样的事实支撑我使得现在的我与10年前在南京的那个我是同一个人?这就是哲学家提出来的自我同一性(self identity)问题。从历史上来看关于同一性的著名难题莫过于”提修斯的船”了(ship of Theseus)。一艘木船逐步建造而成,船员驾驶它在地中海航行,但经过不断地修理,它的木板被逐一更换,直到最后原船的木板全部更换完毕。那么,现在它还是同一条船吗?如果有一个人收集了所有丢弃的木板,并用它们建造成一条船,这条船包含有最初下水的船所有的木板而且仅仅是它原来的木板,这样,这条船的木板与最初下水的船是一模一样的(identical)。那么,哪一条船是我们最初着手建造的呢?是那条继续航行但木板已全部被更换的船,还是用扔掉的木板建造的船?

一个人由儿童发育成长为青少年,其经历与“提修斯的船”类似,只不过青少年的变化更为复杂罢了。

一个人由儿童发育成长到青少年,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的细胞在死亡,每天也都有许许多多的细胞在诞生,这使得青少年的生理发生了变化,身高、体重等外形的巨大变化,特别是男女性生理接近成熟(例如,女生开始月经),并影响到心理的变化。“少年维特的烦恼”出现了;青少年在认知功能方面也有很大变化,他们现在能够进行形式运算思维,即能够思考假设的事件和情景。例如,在解决一个问题时,青少年可能会问,“我如果做了x会有什么后果?”这样,认知的发展已经使他们能够想到他人对事件的看法可能与自己不同,从而接受别人的劝告,使个体摆脱自我中心。青少年现在面临社会期望的转变,有些人要开始承担养家的重担,更多人背负着父母沉重的期望(所谓望子成龙)。青少年开始有了自己的知心朋友,这些朋友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社会的潮流对他们有巨大的影响,这不仅仅表现在追求时尚的打扮和追星,还包括接受各种政治思潮,出现过激行为,如红卫兵。总之,青少年经历上述种种变化,由于情景的不同,时间的变化,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面临巨大的压力,不时经历心理上的挫败感,或者不知所措,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谁,就像“提修斯的船”一样,不知道哪条船才是最初建造的船。

埃里克森针对上述情形提出,青少年面临自我同一性的危机。通俗地说,自我同一性的危机也就是“身份危机”。例如,小莉原来是妈妈的“乖乖女”,但到了15~16岁时变得叛逆起来,成了“狗不理”,妈妈问关于她的任何问题(今天考试怎么样,放学以后上谁家玩了),她都说“不知道”!妈妈(第三人称)有点吃惊,现在她还是原来那个小莉吗?小莉自己(第一人称)有时也感到迷茫,我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必须决定他们是谁,以及他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要在青春期前的自我和现在的自我之间寻找连接点,把他们关于自己(包括新的社会角色和责任)的各种想法结合到统一的自我概念当中去,摆脱烦恼、冲动和混乱,形成稳定的和统一的自我概念,培养出对自我的一致感。

下面,我们分三个方面叙述我国青少年自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