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的探索与实践
杨文霞[1]
石景山社区学院成立于2000年,主要承担着石景山区业余大学、北京开放大学石景山分校、石景山老年大学以及石景山区市民学校总校等办学功能。2016年,学院学历教育实现稳定发展,全年招收新生1127人,开设有本专科专业42个,在校学历大专、本科学生4200余人;非学历继续教育提质增效,全年累计开设项目266个,培训学员23000人次;社区教育全面发挥“五个中心”功能,直接或指导全区市民学校开展教育活动33100余次,培训人数147万人次。学院坚持立足区域、服务百姓的宗旨,践行“责任、温暖、光华”的价值观,致力于办好百姓身边的社区大学,有效满足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需求和社会成员终身学习愿望。
一、立足区域、服务百姓,办好百姓身边的社区大学
(一)积极作为,明确责任
责任,是一种理性的担当。“社区的大学”是社区学院的办学特色,也是学院办学优势。学院始终坚持立足社区、服务社区,发挥“区属”优势,拓展服务功能。作为区域内终身学习的重要供给侧,学院坚持“实学实用”的办学理念,把握学习型城区建设和石景山区转型发展历史机遇,积极作为,主动担当。通过“建设学习服务平台、加强实践指导、强化理论研究、开发课程资源,打造培育队伍”五大工程,全面发挥区域学习型城区建设及社区教育的龙头作用;通过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力拓展学历和非学历职工继续教育,推动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等学习型组织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办专业,服务石景山区“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功能定位新变化;通过“职业转换能力”教学改革,对接用人单位“人才可持续就业能力”新需求;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对接入职及在岗人员职业发展新要求。多项并举,多种渠道促进区域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
(二)传播温暖,筑梦圆梦
温暖,是一种阳光的感觉。石景山社区学院坚持“相知相伴”的办学理念,扎根百姓,用爱心、恒心与耐心传播温暖、点燃希望。这里有一支“有温度的团队”,教师们谨记“助梦”二字,当学生在求学道路上处于不知所措、懵懂无助时给予搀扶与帮助,做好“学习导师”,让学生感受到“有温度的服务”;这里有社区志愿的火种,学院组织和指导全区4439名志愿者,活跃在社区,用爱心与行动铸就“智慧社区加油站”“市民学习圈”等一个又一个社区教育品牌;这里有丰富的学习体验项目,茶艺、陶艺等体验课程通过“一月一主题”的持续推进,提升了市民生活品质;这里有深耕15年的“市民公益英语”学习品牌,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点燃了市民学习英语的热情,圈起了一批批外语学习的“老粉丝”;这里更有以“香、茶、花、书”为代表的传统养生休闲文化,有“剪纸、木版年画”等传统民间艺术,有北京市首个在社区学院挂牌的中医药健康养生教育基地,通过多样化的载体传播传统文化,滋养生命活力。
(三)终身学习,闪耀光华
光华,是一种生命绽放的姿态。社区学院为区域内各层次的求学者提供了众多终身学习、不断追求的可能,力求让每位同学的才华得到闪耀,让每个人找到生命的价值。“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少年可以来这里学习,这里有“少年之家”“初中科学实践课堂”,助力他们成长;“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老年人可以来这里学习,“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老年大学、老年社团,让老年朋友提升自我、绽放风采;追求梦想的职业人可以来这里学习,这里有涉及多层次、多类别,覆盖广泛的学历、非学历专业,老年学历班、残疾人学历班的同学们,在这里圆了大学梦,提升了素质,培养了自信;英姿飒爽的军人来到社区学院,学知识、强技能、练才艺,助推“强军育才工程”;五湖四海的国际友人来到社区学院,兴高采烈地品味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学院的毕业生,只有小学文化的38岁修鞋女工王久兰,当年重返课堂,从文化补习、大专、本科一路走来,成为一名事务所的会计;51岁的环卫工人王钢成考进大专学历班,学用结合,工作水平再提升,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工人先锋号,石景山区创新有为好榜样。
二、相知相伴,实学实用,办好新时代的老年教育
石景山老年大学成立于1998年,是石景山区业余大学举办的一所区级老年大学。近年来,面对新时代、新需求和新任务,学校开始对如何发展老年教育进行系统思考,老年教育在区域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学校现有3个老年大学学历教育专业,236门非学历老年教育课程,每年在老年大学总校学习的老年学员1500人,在街道分校学习的有7000余人。建校以来,老年大学总校累计开设832个班级,培训学员1.6万余人。
围绕学习型城区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及老年教育的发展,学院从教育理念、办学定位、办学机制、资源整合、服务方式、师资队伍和质量保证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实践,有效推进了办学模式的形成。
(一)确立了“相知相伴,实学实用,办百姓身边老年教育”的办学理念
“社区的大学”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因此大力发展老年教育,是对区域成人高校自身内涵和外延的不断完善和有力提升,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的积极探索。在办学实践中,学校逐步明确了区域成人高校办老年教育的定位,“大学”办“大学”,不仅仅是开多少班,招多少学生,而是要在创新教育理念、办学模式、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有创新。要让老年人享受到在“百姓身边的大学”读书的自豪感、荣誉感、获得感和亲情感。我校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责任、温暖、光华”的价值观、“相知相伴,实学实用”的办学理念及建好“百姓身边社区老年大学”的愿景。
(二)建立了“需求导向,共建共享,多方联动,辐射带动”的工作机制
通过建设9所“老年大学街道分校”,发挥学校在老年教育中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了区、街道、社区三级教学网络,实现了老年教育在区域的全覆盖。同时与石景山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文明办、社工委、老干部局等加强合作,共同建设老年教育和市民学习基地、老干部大学分校等。与北京中医管理局合作,投入专项经费建设北京市首家中医素养教育基地,试点完成后向全市各区县推广,此项工作已写入《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意见》。
(三)形成“学校老年教育、社区老年教育、远程老年教育、自助学习社团”“四位一体”的老年教育服务格局
打破学校围墙,触角向下,发挥“区属”优势,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拓展服务功能。作为区域内终身学习的重要供给侧,把握转型发展历史机遇,积极作为,主动担当,从为少数老年人提供教育服务到为多层次、多需求、全口径老年群体提供教育服务。现在我校已形成非学历老年教育为主,学历老年教育为辅,两类教育共同发展的态势。形成了“学校老年教育、社区老年教育、远程老年教育、自助学习社团”“四位一体”的老年教育服务格局,拓宽了老年教育的领域,提升了教育服务能力。
(四)教学方式多样化,实现从单一的课堂面授教学到网上学习、移动学习,从校内授课到送教进社区,从教师讲授到体验式互动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老年人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也进一步加大,学校利用高校信息技术和网络优势,实现了老年教育从课堂教学到网上学习、移动学习的多样化教学形式,满足了老年人自主学习,尤其是多次重复学习、反复记忆的需求。现已自建完成9门、45讲老年教育微课程,并购置了一批线上课程。
为满足老年学员“就近、便捷”的学习需求,创新服务方式,在全区9个街道建立了“老年大学街道分校”,在145个社区居委会建立了“老年大学学习驿站”。通过开展“教师送教进社区”活动,鼓励高校教师深入社区授课,同时联合社区教育志愿者协会共同做好教学及管理工作。同时开展参与式、互动式、亲情式教学,使老年学员能够在“生活化”“体验式”教学实践中学习。学校建设了摄影、茶艺、厨艺、中医等20多个实训教室,为开展体验式学习创造了条件,越来越多的“实学实用”课程给老年学员带来了惊喜。
(五)专业与课程建设坚持适需性和导向性结合,通过系统化设计,现已完成老年教育课程群的基本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需要以老年人的求知、求乐、求健的行为需求为目标设置课程。根据学员新需求设置新专业、新内容,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推陈出新是我校坚持的做法,现已形成了涵盖琴棋书画、文化素养、品质生活、表演艺术、运动保健、智能科技6个一级模块、30个二级模块、132个三级模块、236门课程的老年教育课程群。丰富的课程内容,多类别、多层次、多学制的教学体系,满足了不同需求老年人的学习愿望。
老年朋友在老年大学学到了新知识,掌握了新技能,结识了新朋友。许多学员自建校就开始学习,也有学员同时参加两三个专业学习。一位学员在书法作品中写道:“退休生活新安排,每周几次上大学。学习书法与绘画,有所进步心里乐。”学员们认为石景山老年大学是“有温度”的大学,校园里有一群“有温度”的教师。
三、志愿服务,薪火相传,助推石景山终身学习燎原之势
火炬,又称火把,是一种用来照明和传送火的工具,传统上火炬象征着光明、启蒙;火种,是供引火用的火,或比喻潜藏的强大力量或强烈感情;火光,指火焰发出的光。石景山社区教育志愿者协会成立于2004年,至今已走过了13个春秋,13年成长的感悟,我们很愿意把志愿者协会、志愿者、社区百姓学习者比喻为火炬、火种与火光,因为这三者的相聚,才有了石景山社区教育志愿精神的薪火相传,才有了石景山区学习型城区建设的星火燎原。
(一)志愿者组织服务终身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2000年,石景山社区学院组建成立后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进社区教育的课堂,但是工作中我们感到,要真正扎实、深入地开展社区教育,仅靠教育部门一家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整合区域内方方面面的资源,尤其是要调动起街道和相关委办局的力量,大家共同为学习型城区建设出谋划策。但是怎样调动、如何调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易解决的问题。
2001年奥运会申办成功后,志愿服务的理念在社会上逐步树立,“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成为更多人的追求。同时随着学习型城区创建的深入,社区也涌现出了大批热心市民教育的志愿者,他们作为社区教育的宝贵资源,为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活力。看到市民迫切的教育需求和社区教育志愿者参与的热情,学院积极协调区政府有关部门,成立了“石景山区社区教育志愿者协会”。2004年6月举行了隆重的成立大会。
志愿者协会13年的发展,取得四个方面的成果:一是探索了一条丰富资源及网络体系,服务学习型城区建设的路径,形成了“三竖三横”的社区教育工作网络;二是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的社区教育志愿者组织自身建设的运行模式;三是建设了一支为石景山区老百姓提供社区教育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四是培育了一批扎根社区百姓、服务学习者需求的学习社团。
社区教育志愿服务的火种何以燎原,火种在社区如何传播,协会在培育志愿者队伍的同时,重点建设了志愿者服务网络,紧抓网络上一个个的“点”——学习社团的领头人,这样做能够提纲挈领,能够一抓一串,影响一片。经过几年的培育,现在石景山区9个街道有近400个经常活动的学习社团。这些社团参与社区教育、服务社区建设的能力不断增强。
(二)志愿者协会在终身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1.促进了社区学院龙头作用的发挥
社区学院在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中处于龙头地位,其指导功能发挥如何,决定着学习型城区建设的发展水平。但是从实践看,开展工作还受到许多因素制约,影响了龙头作用的发挥。志愿者协会广泛的社会性,使负责协会日常管理的社区学院多了一个触角,丰富了联系社会的网络平台,学院与协会成为石景山区联系政府与居民、政府与社会组织的重要纽带,成为推动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
2.推动了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
北京作为首都,教育资源在全国首屈一指;石景山区作为北京的城区,也不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但是如何把这些资源服务于社区教育,运用于学习型城区建设,一直以来却是不易解决的难题。社区教育由于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教育内容的丰富性,需要区域各部门及社区全体成员的支持,才能形成一种整体的“教育合力”。通过志愿者协会这一组织,将委办局的力量调动起来,尤其是把志愿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由教育部门与各委办局、街道及区域内学校构建起协作机制,整合并共享教育资源,共同推进社区教育发展。
3.弥补了社区教育师资力量的不足
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学习愿望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供给侧与社区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65万名石景山百姓,仅仅依靠社区学院有限的师资及教委下派的20余名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而社区中蕴含着众多文化活动爱好者,他们有热情,也有一技之长,如何发挥这样一支力量的作用,培育这些爱好者成为志愿者,协会管理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讨。
2010年协会实施了“志愿服务火种计划”,探索以“把社区优秀文化活动爱好者培养成弘扬志愿精神的志愿者,把优秀志愿者发展成为社区学习社团的领头人”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教育志愿者递进培养工程,努力使社区学习社团的领头人成为一颗颗火种。这些骨干志愿者生活在老百姓中间,他们更容易把社区居民组织起来,这样既能解决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也能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4.保障社区教育真正落地落实
协会以街道分为九个分会,负责本地区志愿者的培训、管理和服务工作。志愿者生活在百姓中间,他们能够把社区居民组织起来,由“学习者服务学习者”,让志愿者成为社区教育舞台的“主角儿”,这既解决社区师资不足问题,也能发挥志愿者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每一名志愿者就是一颗火种,每一颗“小火种”都能为社区文化生活增亮,保障学习型城区建设在社区落地。更重要的是,每一名志愿者就是一颗火种,一颗颗“小火种”在社区传播,点亮了社区文化生活,保障了终身学习在社区的落地。
石景山社区学院是一所社区的大学,校园面积虽然有限,但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百姓对学习的渴望;在这里我们可以见证石景山区学习型城区建设的发展与成果。面对未来的要求及区域的转型,面对百姓终身学习的诉求,社区学院要勇于担当,努力建设“北京西部地区有较高知名度的终身教育基地”,真正使学院成为“社区的大学,社会的大景”。
[1] 作者简介:北京市石景山社区学院院长、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