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基础素养的理论与转化[1]
汤林春[2]
一、研究背景
面对变动不居、知识爆炸、人工智能的未来社会,我们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势必会引向不同的教育改革路径,呈现不同的教育图景,对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在此“多岔路口”我们必须慎重抉择。
1997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素养的界定和选择(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DESECO)”项目,旨在研究面向21世纪的个体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自此以后,培养学生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需求、促进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国际趋势。201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次教科文组织大会发布《教育2030行动框架》,明确提出:“教育2030”将确保所有人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发展创造性及批判性思维和协作能力,培养好奇心、勇气及毅力。2016年9月,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提出以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为中心,形成由自主发展、文化基础、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和学会学习、健康生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个指标组成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可见,培养学生什么素养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我国下一阶段教育改革的导向性问题。随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蓝图的逐步清晰,有关课程纲要、课程标准、学科教材、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及相关管理等,必将发生连锁性改革。如何加强诸环节的一致性,确保先进理念与政策能顺利落地,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真正在日常教与学的行为中得到培育,将成为关键。
毋庸讳言,尽管我国推进素质教育三十余年,教育理念与实践已经发生了可喜变化,教育成就也为世人瞩目,但应试教育、功利教育仍然存在,抢学抢教、刷题应试现象并不鲜见,教育焦虑情绪有所蔓延。针对这些突出问题,上海市教委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其中之一便是在小学阶段实施“零起点等第制”评价,意在通过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抑制学前阶段的抢学抢教、小学化倾向,缓解社会焦虑情绪。但这些举措仍然没有回答“在学前教育阶段究竟要为小学生作何准备?”的问题,在上海市教委支持下,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成功申报2015年上海市教育科研重大课题“‘零起点’政策背景下指向终身发展的儿童学习基础素养的课程与教学培育研究”。2015年4月,由上海市教委立项为上海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项目。该项目旨在以小学和幼小衔接阶段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为着力点和突破口,聚焦学生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坚持“理论—实践—转化”的策略,通过研究驱动融入学习基础素养的课堂教学变革,引导学生主动、灵活、持久的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牢固的素养基础。
二、概念框架
本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主要是: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时代背景下,儿童适应社会变化和终身发展的学习本质是什么?在全球以“素养”培育为导向的趋势下,儿童最需要形成的学习基础素养包括哪些?如何通过课堂培育学生的学习基础素养?
对于第一个问题,课题组分析了国内外文献,吸收了认知神经科学、学习科学的有益养分,并深入了解当前课堂的现状,在比较了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观后,选择具身认知学习观,这种观点认为学生的认知是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的认知,认知是被身体及其活动方式塑造出来的。基于此,学生的学习就不再是简单的符号和知识的学习,也不仅仅是认知的学习,而是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探索情境,在真实情境中创造新意义和解决问题的一种身体—认知—情感—元认知共同参与的整合实践。
根据这一理念,课题组首先进行了理论架构。在此期间,课题组搜集了500多万字的中外文献,内容涉及发展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入学准备、儿童社会性发展,并对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创造性等主题进行了专题分析;召开了20余场专家咨询会,开展了全市小学和幼儿园校(园)长、教师调研;使用德尔菲法对学习基础素养的理论框架进行了专家论证和完善。课题组内部又花了上百小时进行研讨,最终确定以“学会学习”与“实践创新”两大跨学科素养为基础,以个体解决问题和创造新意义所必备的通用能力、品质与身心基础为内涵,形成以学习能力、学习品质、身心健康为骨架的学习基础素养“星体模型”。学习能力包括问题意识、建立联系、个性化表达三个方面;学习品质包括学习主动性与调控性;身心健康包括身体发育与神经发育、粗大动作与精细动作等方面。
三、转化机制
为了探索学习基础素养在课堂中的培育路径,在上海市教委支持下,项目成立了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实验室、融入学习基础素养的游戏化学习实验室和项目化学习实验室,分别从不同的切入点探索学习基础素养的转化路径。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实验室重点探索在常规课堂中如何培育学生的三大学习能力和学生的社会性;游戏化学习实验室重点探索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品质;项目化学习实验室重点探索通过学科和跨学科的真实问题培育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促进课堂学与教的真正转变,课题组又提供了情境、规则与工具三个设计支架。情境,即知识的意义化:通过以学习为中心、游戏化、项目化的任务情境创设,设计真实的、有挑战性的意义化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在长时段内的探索。规则,即课堂的社会性:以学习规则设计改变课堂中的竞争型心态,促进平等、温暖、安全、信任的学习伙伴互动。工具,即思维的外显化:设计思维外显化的学习工具,为学生学习提供可视化的思维支架。在此基础上推进课堂由安全型课堂向联系型课堂转变,再走向合作型课堂。安全型课堂重视尊重与爱,联系型课堂重视研讨与对话,合作型课堂重视学科大概念下的问题解决,从而形成以培育学生学习基础素养为核心的课堂形态。
为顺利推进研究与实践,市教委整合了基础教育处、市教委教研室、师资培训中心等部门力量形成行政、科研、教研、师训一体的推进机制。普教所成立了由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学生发展研究中心、学前教育研究室、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等部门专业力量组成的研究团队。建立了黄浦、徐汇、长宁、杨浦、嘉定、金山6个项目区和18所市级项目学校,形成行政、专业和实践互动的研究模式。具有不同知识背景和工作积累的人群相互协作、各展所长、相互启发、共同支撑,创新了项目运作机制,确保了项目的有效实施。
几年来,课题组依托“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游戏化学习”“项目化学习”三个教学实验室和18所项目学校,以探索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实践路径和促进培育学习基础素养的课堂变革为重点,先后研制了《融入学习基础素养的课堂指南》《学习基础素养研究区县指定项目第一轮视频数据采集观察员教师操作指南》《学习基础素养研究项目推进指南》,搜集了融入学习基础素养培育的课堂案例,召开了多次项目区和项目学校的成果交流与展示活动,形成了一批样例,总结了一些经验,增强了研究共识。
[1] 本成果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上海市教委”)委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的重点项目“学习基础素养的理论与转化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牵头人:汤林春。具体负责:夏雪梅,成员有王枫、崔春华、李金钊、黄娟娟、沈兰、严加平、杨彦平、杨金芳、胡育等。本文执笔:汤林春。
[2] 作者简介: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