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1 / 1)

女性媒介在不同的发展维度上存在着失衡现象,这降低了女性媒介的文化影响力,也模糊了女性媒介的社会功能。当代女性媒介的诞生和转型多为媒介市场化竞争中突围的结果,其在面对媒介市场的选择时往往出现社会性别意识传播和市场化运营的失衡,这影响着女性媒介的可持续发展。

女性媒介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其认清自身的发展方向与核心竞争力,确立社会性别意识传播宗旨,以奠定媒介发展的坚实基础;积极推动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在实现媒介的社会责任的同时,为自身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努力建构自己的三维知识能力体系,并充分利用新媒体带来的改变,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分条件。

[1] 许建平:《女性期刊:发展中的困境》,载《传媒》,2002(4)。

[2] 宋素红:《消费主义视野下的女性网》,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4)。

[3] 网友参照“知音体”,将《西游记》改成《我那狠心的人啊,不要红颜美眷,偏要伴三丑男上西天》,将《白雪公主》换作《苦命的妹子啊,七个义薄云天的哥哥为你撑起小小的一片天》,将《红楼梦》改为《包办婚姻,一场家破人亡的人间惨剧》,将《卖火柴的小女孩》改为《残忍啊,美丽姑娘竟然被火柴烧死的惊天血案》。

[4] 包晓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述评》,载《文教资料》,2006(7)。

[5] 《“女性互联网民性别观念与内容偏好”调查出炉》,http://news.163.com/07/0704/02/3IHAPDDH00011229.html,2018-09-02。

[6] 这三次《纲要》分别于1995、2001、2011年颁布。其中,1995年8月颁布的《纲要》(1995—2000)首次引入社会性别意识,2001年发布的《纲要》则明确提出社会性别意识,并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教育、法律和维护妇女健康的部门政策以及文化和传媒政策中,体现出“性别平等”和“赋权妇女”等妇女发展的核心理念。2011年7月颁布实施的《纲要》凸显社会性别意识,强调要“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法律体系和公共政策,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促进两性和谐发展,促进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7] 转引自刘伯红:《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和特点》,载《现代妇女》,2011(1)。

[8] 宣传性别意识主流化在学术界有多位学者探讨,并对不同领域性别意识主流化的具体做法提出建议,但大众传媒则鲜有这方面的持续呼吁。

[9] 《蓬莱在中学推行“性别德育”》,http://www.jiaodong.net/news.system/2008/06/16/010272655.shtml,2018-09-02。

[10] 孙中钦:《上海一中学设“男生班”锻炼男生阳刚之气》,载《新民晚报》,2012-10-27。

[11] 于庆东等:《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提升》,载《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12] 于庆东等:《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76-77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3] 丁和根:《基于核心能力的传媒竞争力战略》,载《新闻界》,2004(4)。

[14] 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体内,能够物化为商品或服务,增加商品或服务的效用,并以此分享收益的价值”。李忠民:《人力资本》,30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15] 卜卫:《妇女媒介需要女性意识》,载《妇女研究论丛》,1996(2)。

[16] 卜卫:《妇女媒介需要女性意识》,载《妇女研究论丛》,1996(2)。

[17] 《“女性互联网民性别观念与内容偏好”调查出炉》,http://news.163.com/07/0704/02/。

[18] 赵林云:《〈都市女报〉从女性视角看到一片新天地》,载《传媒》,2006(8)。

[19] 朱春阳、王玲宁:《媒介形象创新:同质化市场环境下传媒竞争的新支点》,载《中国广播》,2005(2)。

[20] 邵培仁、陈兵:《媒介战略管理》,285-286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