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是一种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文章的网站,它是网络发展到Web2.0时代之后的产物。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络用户人数的增加,中国博客用户的人数不断增加。据CNNIC公布的《2007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11月底,中国博客总人数达4700万,其中男性占43%,而女性占57%。按照这一比例,女性博客用户约为2679万。这一数字在2012年的调查中再次被刷新。据CNNIC在2012年12月对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的调查统计,中国网民总数已达5.64亿,其中博客用户达3.72亿。如果按照当年的男女网民55.8∶44.2的比例计算,开设博客的女性网民大约在1.64亿。
博客为女性表达提供了便捷的方式和无限的空间,但是,博客是否让女性实现了自己的话语权呢?博客是否改善了女性的地位呢?本节从博客与女性话语权的关系出发来探析该问题。
地位是个人或团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女性的地位是在与男性的对比中显示出来的。在社会上,是否拥有真正的话语权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表现。由于社会建构的原因,女性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处于社会的第二位,以男性为中心、男强女弱、男尊女卑基本上成为两性地位的模板。在媒介市场化的过程中,由于传统性别意识符合媒介市场赢利的要求,媒介出现了迎合传统意识的现象,媒介中女性的刻板印象并未改变,两性不平等反而有加剧的倾向。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以其强烈的交互性和传播的低门槛消解了传者和受众的界限,使得参与新媒介传播的女性人数、受众的主动性均大为增加,这在客观上为女性进行自主传播、行使话语权、改变女性的刻板印象、缩小两性地位差距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条件。但事实上,由于网络与商业利益和男权文化的结合,以及女性在传播中的被动性话语策略,两性在网络中的地位反而呈现出差距加大的趋势。
一、女性博客获得注意力的条件
在众多博客中,并非所有的女性博客都有机会被网民看到,在注意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有女性名人博客能做到这一点,吸引大量访问者,凝聚大量注意力。在海量的信息传播网络上,若无所在网站的推荐置顶,很多博客只能沦为自我言说的平台,并没有机会表现自己的影响力。实际上,名人博客是最容易受到关注的,这也是洪晃的ilook和杨澜的博客长期占据新浪女性博客排行榜前几名的原因。而普通女性,如果想被关注,获得注意力,就要靠出位的表达来获得。在普通女性博客中,最终成名的不外乎以下几种途径:一是靠脱或靠色来赢得注意力,如芙蓉姐姐、木子美等;二是以“不脱不色”为标榜,但通过对两性关系和情感问题的实用性、娱乐化和个性化解读获得注意力,如鱼顺顺的情感博客。
鱼顺顺在其博客《女人不要太能干》中有这样的话语:“女人嫁人就是自投罗网。落入陷阱的女人也不一定都困死其中,有人就随遇而安,待在井底也怡然自得,这是适合婚姻的人,任何时代都有为数不少的女人适合做男人的女人,而不是她自己。还有些女人就不甘被男人统治了,她们会一边渴望被男人关怀,一边又使出浑身解数奉迎男人。这种情绪犹如犯了毒瘾,明知不可为,还无法放弃。而不放弃的结果是,男人认定你既然做了他的女人,你就该和其他女人一样,传统里的其他女人都是温柔贤惠的,要出得厅堂下得厨房,最好还要有叫男人引以为荣的姿色,你若没姿色,你就先天欠了男人点什么,一旦做了他的‘内人’,你就更该任劳任怨克勤克俭忠心不二——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两性文化的特色?当女人要用羸弱身体去为强悍健壮的男人做从头至尾的服务时,只能说这社会进化得还不够,我们直立行走的时间还相对短暂。”“女人不要太能干,假如你想男人始终疼你在意你,你就装笨装傻装无能吧”。
她的《网友见面全攻略》没有传统的阻止和规劝,而是奉劝女性在经过思考之后,再做周密计划,这一些建议与众不同,颇有实用性。“你想见他了?你真决定了?你肯定不后悔?以上三个问题,请在见面前问自己N遍!假如有一次犹豫,你都别见他。假如问了自己N遍,还是很坚决,那么请做如下准备:一、准备一封遗书。二、收拾干净电脑。三、准备好安全药具。四、其他细节准备。这步比较烦琐,咱一条条列举:a.见面前好好休息2天,保证睡眠,这样气色能好看点;b.见面前半年不做整容手术,否则疤痕给对方发现,人家以为你全身伪造,要倒胃口。c.准备好最合适你的衣饰,不要全身崭新到连包装褶痕都在,要自然自信。d.出门前做一次美容、焗一次头发。e.给手机充值。装上充电器。再带本从来不翻的哲学书,目的是让他对你刮目相看。f.告诉你最好的闺中密友:你去哪里了,见谁了,对方的电话。此步是为防范出事的。其他,俺还没想好,你自己补充吧。总之越仔细越可靠。还有一点至关重要:见面之前一定先视频,照片很可能美化一个人,别信哈。”
鱼顺顺以批判和戏谑的语言、娱乐的心态、反叛的心理来为网友提供实用信息,而不是谈论一些严肃的话题,其观点实用新颖,但从社会性别视角看,这些观点未必全有道理,尽管如此,其博客内容还是吸引了不少注意力,其搜狐博客的总点击量在2010年年初达到7000多万,这一数字在2012年接近8500万。
女性博客如果没有名人效应,没有能够吸引眼球的新颖话题,没有出位的内容,没有戏谑的语言,其就不大可能被网民关注。这样,博客除了自我的表达和发泄之外,只是一种没有影响力的自言自语。
二、博客媒介环境:女性话语权的“乌托邦”
1.传统媒介中女性话语权的失落
话语是所有被书写、被言说的东西,是所有能引起对话或交谈的东西。福柯指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话语”而获得的,任何脱离“话语”的事物都不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话语关系,“‘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34]因此,话语权包括话语权利和话语权力,即主体说话的资格和通过话语影响他人、确立其社会地位的能力。
传播媒介的出现与使用对两性地位有着深远的影响,因为传播媒介构建的不仅是一种传播模式,它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传播秩序。在传统媒介环境中,由于存在传播者的准入机制和媒介对传播者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以及女新闻工作者在传统媒介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有限,女性在传统媒介中的影响力始终有限。传统媒介的话语权深受传统男权文化的影响,媒介内容中普遍存在着性别刻板印象,这影响了女性在传播媒介中的参与权和话语权,最终限制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塔奇曼的“反映假设”理论认为,媒介为了吸引更多受众,就必须反映社会价值标准,这在掩盖社会真实的同时,导致了“象征性的歼灭”。在此过程中,媒介表现的性别陈规再次强化了主流意识中的两性不平等,女性的被动、柔弱、非理性与男性的主动、权威、理性的特点形成鲜明对比。
因此,在传统媒介环境中,由于传播秩序的男性控制以及对传播者的知识、文化等因素的要求,再加上媒介的放大作用,使得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造成的女性在传播秩序中的不平等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更为加剧。
2.博客媒介环境为女性提供了话语机会
从理论上讲,博客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话语控制模式,为女性自主参与信息传播、为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变提供了契机。只要有上网的手机或电脑以及文字书写能力,女性就可随时随地传播信息,这意味着女性在博客环境中有了自由发言的机会,女性得到了与男性同等的参与话语表达的权利。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拥有个人博客的网民数量日益增加,其中包括女性网民。女性因开设博客而主动参与网络传播,极大地提高了女性传播的积极性,网络传播中女性缺席的状态开始被打破。
受女权主义批判的“领域划分”的意识形态把人类活动的领域划分为两个领域即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公共领域与国家社会有关,是男性的活动领域;私人领域与家庭有关,是女性的活动领域。而新媒介以其较低的参与门槛融合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使女性可以更多地参与到公共领域。网络女性频道的出现、女性作家的活跃、女性对公共事件的认识和舆论表达在新媒介环境下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和体现。
博客的低门槛和开放性特点消解了男性对媒介的控制权,参与新媒介传播的女性人数大为增加。因此,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在理论和技术上为女性自我意识的提高和性别鸿沟的弥合提供了条件。
3.博客媒介环境下两性地位差距加剧
博客具备弥合性别差距的优势,其带来的自由使女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言机会和言论空间。但这一点并没有随着博客的发展而充分显现,因为大多数女性的言说并非出于女性主体资格和主体意识的考虑,而是向媒介市场无意识妥协的结果。在男权文化与商业化因素的合谋下,博客使性别鸿沟进一步拉大,新媒介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并未改变。
第一,普通女性通过身体写作获得关注。博客给予女性表达的机会和可能性,少数名人女性博客因其作者的高知名度带来的名人效应符合网站市场营销的需要,能够获得高点击率,所以被编辑放在网页的醒目位置,而普通女性博客则只能通过迎合市场上的低级趣味来获得点击率。女性在新媒介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表达方式蕴含着对传统男性价值标准的迎合,而缺乏批判眼光和主体意识。其实,女性试图以身体表达为手段来行使话语权进而构建女性的自我表达是徒劳的,因为女性在“身体写作”中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一个被看者,或以男性的价值标准来实现对自身身体的改造,以满足受众的“窥视”性注意。这种通过男性话语进行表达的女性写作实际上造成了女性博客的“失语”。
因此,女性博客数量的增多仅仅是增加了网络文章的数量,而只有符合媒介市场的要求和吸引男性的注意力才是女性取得流行身份的关键,大部分女性仍然没有自己的声音,所谓的女性表达只是话语权的“乌托邦”。
第二,女性在博客中依然是被看者。在针对女性的网络广告中,美丽、迷人、性感仍然是主打广告语和商品卖点。近年来,通过博客走红的女性网络红人,多以自身美貌获得注意力,再通过网络传播成为红人。她们的走红离不开网络媒介对女性视觉外表的推崇和对男性审美观的强化,女性处于被看的地位并未改变,她们在网络时代已经不自觉地成为男性猎奇和观赏的客体。新媒介对女性的传统审美观得以延续,使传统的性别秩序得到进一步加强,男性的审美意识成为新媒介环境下的通行文化意识,女性仍处于一种被支配的他者地位。
在消费社会中,人们更多的是消费商品的符号价值和文化精神,消费不再是满足人类生存的一种手段,而是一个符号交流的过程。因此,新媒介中的女性在自觉不自觉中成为被消费的符号。在这个过程中,新媒介通过“符号暴力”支配着女性,将“美貌、性感”的审美意识不露痕迹地灌输给越来越多的女性。通过建构女性的被看形象,新媒介在消费社会中重构着父权制文化下的意识形态。
第三,女性依然难以摆脱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网络空间的共融性允许不同声音的交汇,而不同声音却在网络空间中达成了对女性的刻板认定,不平等报道日益严重。近年来在网络中引起激烈争论的文章如《嫁人要嫁灰太狼》以及《嫁人宁选黄世仁》等,以惊世骇俗的观点颠覆传统的择偶观念,也显示出女性在潜意识里依附男性的观念。这种与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一致的潜意识在网络上风行,以另一种方式强化了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博客新媒介的传播加剧了社会对女性角色的硬性规定,虚构与偏颇已构成传播媒介中女性的全部语境,这反映出当代社会中女性仍处于与男性不平等地位的社会现实。
4.博客媒介环境中性别差距加剧的原因
第一,新媒介的商业化运作及其与传统文化的隐蔽谋合。新媒介环境提供了弥合性别差距的可能性,但新的媒介形式与传统男权文化的隐蔽谋合加大了性别鸿沟,女性地位并未得到改善和提高。在网络传播中,性别仍未平等。
商业利益是媒介生存的保证,对新媒介尤其是如此。网络媒体、网站等新媒介都积极利用女性来取悦男性,以此来获得商业利益。媒介的女性观是在长期的男性主流文化中形成的,男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女性只是男性主体观照下的对象化客体,[35]这种固有的性别差异和既定的社会角色一直规范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新媒介在理论上赋予了女性话语权和传播参与权,但男权文化深入人心的既定事实使得新媒介的女性表达难以脱离男权文化的桎梏,而这是新媒介的女性表达获得市场的“通行证”。在传统男权文化的影响下,售卖女性特性和刻板印象是媒介谋求商业利润最普遍和最容易的方式,这符合大众的思维定式,人们会不假思索地接受它并继续深化这种刻板印象,新媒介与传统男权文化的结合因此显得更加隐蔽和不易察觉。媒介传播内容直接迎合商业目的行为,忽视了媒介文化的平衡,进一步造成了女性文化的没落和消解。
第二,网络女性表达的被动性话语策略。按照文化社会学的观点,文化可以沉淀在社会评价标准中,以隐秘的、难以知觉的方式影响社会行动者,行动者的行动中包含着被内化的社会惯例和社会制度。在男权文化的长期影响下,性别不平等的传统文化已渗透在社会的评价标准中,受此濡染的女性网络表达缺乏理性的反思,在无意识中强化了传统的男权文化。个人与社会是相生相成的共生体,一个人的心智结构与其文化行为和实践活动存在结构上的同源关系。因此,无论是芙蓉姐姐还是木子美,博客中的女性表达看似是对传统女性藩篱的突破,实际上是对传统的、由男权文化主导的价值观的妥协,在一个被动的语境里通过特殊的话语策略使自己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这种转换性的表达不是女性的自觉选择,而是外部环境施压的结果。受到传统的男权文化的长期濡染,女性陷入了被动和取悦大众的集体无意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