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女性杂志与传统女性期刊是中国女性杂志市场的两大类型,它们有不同的发展历史和现实状况,着眼于不同的目标读者来分割市场,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要。它们虽各有侧重,但都需要文化的提升。虽然传统女性期刊占据女性期刊的主要发行市场并向集团化发展,但其低俗化倾向被学术界批评,其生产的以叙述加抒情的方式叙事的情感故事[93],复制并加强着传统的性别角色,缺乏性别意识的意义生产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传统女性期刊需在明确期刊的信息属性、增强法律意识的基础上,以性别意识来深度剖析社会问题,把这种意识渗透在选择事实、建构环境的过程中。时尚女性杂志在短期内取得了骄人的经济收入,但其对消费主义的片面传播、对男权文化的认同使其与女性的自信和发展尚有一定距离。改进对时尚的单一化认识,传播立体化的时尚、负责任的时尚,使时尚与女性发展、社会发展紧密联系,是时尚女性杂志继续发展的核心所在。
[1]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45—1949)》,419—420页,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
[2] 宋应离主编:《中国期刊发展史》,256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3] 张伯海、田胜立主编:《中国期刊年鉴2002—2003》。
[4] 资料来源:各省妇联网站、各女性杂志相关网站及各省年鉴。
[5] 以上关于市场细分的理论,转引自励瑞云、邵崇:《市场细分的理论研究》,载《社会科学战线》,1985(3)。
[6] 《21世纪女性最热门的9种职业》,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218/00/9863648_266250551.shtml,2018-08-30。
[7] 基础型精神文化需要包括求知需要、归属需要、交际需要、道德需要,享受型精神文化需要包括娱乐需要、审美需要,发展型精神文化需要包括发展需要、理想需要、信念需要。参见刘锋:《现阶段我国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0。
[8] 《第五届中国女性消费高层论坛在京举行》,http://www.cnr.cn/gundong/200910/t20091028_505549214_2.html,2018-08-30。
[9] 柳思维:《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化消费的特征》,载《消费经济》,1994(3)。
[10] 刘远翔等:《小议期刊刊名》,载《消费导刊》,2009(1)。
[11] 曹鹏:《媒介经营:市场的力量最强大》,载《新闻记者》,2001(5)。
[12] 《女友·校园》CUTE——青春新力量快乐读本,目标读者是都市女性、女生、职场新人,风格定位是成长、先锋、梦想,每月1号上市;编辑部留守西安。《女友·家园》LOVE——现代女**读本,目标读者是注重生活质量和生活细节的都市女性,风格定位是爱、创意生活、美好关系,每月15号上市;编辑部设在上海。《女友·花园》STYLE——精英女性出彩读本,目标读者是渴望人生成功的都市职业女性,风格定位是职场、优雅、风尚,每月25号上市;编辑部设在深圳。
[13] 苏萱:《〈莫愁〉探索特色 锻造品牌》,载《传媒》,2001(9)。
[14] 数据转引自吴淑娟:《文化产权交易将破题〈祝你幸福〉挂牌山东文交所》,载《经济导报》,2011-03-24。
[15] 吴淑娟:《文化产权交易将破题〈祝你幸福〉挂牌山东文交所》,载《经济导报》,2011-03-24。
[16] 上半月版侧重捕捉社会热点、关注家庭生活情感和婚恋伦理道德;下半月版的读者平均年龄比上半月版的读者平均年龄低2.5岁,在关注家庭情感婚姻,传递家庭生活观念的同时,增加了时尚、心理健康、营养保健和居家实用诀窍等内容,实用性更强;2004年9月创刊《家庭》月末版,读者定位于25-35岁的城市青年女性,内容以关注爱情故事为主。
[17] 2000年4月,家庭创办系列刊《家庭博览》(从2001年起更名为《风韵》),成为引领知性女士生活时尚的新潮资讯刊物,走全新的办刊模式及经营管理模式;2001年7月,杂志还推出配合21世纪素质教育、倡导亲子文化的《孩子》,以营造现代亲子关系,促进亲子交流。在婚姻家庭孩子等主题之外,《家庭》还创办了旅游休闲消费杂志《旅游界》,围绕观光、探秘、休闲、度假、美食及旅游娱乐、旅游购物等主题,满足对国内外风光、历史、人文之旅等有体验**和消费实力的旅游者。
[18] 宋祖华:《媒介品牌战略研究——理论分析与中国实证》,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9] 宋祖华:《媒介品牌战略研究——理论分析与中国实证》,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0] 《〈知音〉杂志社社长胡勋璧聊天实录》,http://news.sohu.com/11/16/subject215241611.shtml,2018-09-01。
[21] 关于《知音》的改革及其发行量的数据,参见胡勋璧:《品牌资源延伸与规模化经营——解读“知音”发展之路》,载《出版发行研究》,2004(10)。
[22] 李晓晔:《成功青睐有准备的头脑——访〈职业女性〉〈妈咪宝贝〉杂志社社长刘今秀》,载《传媒》,2003(2)。
[23] 《8家婚姻家庭生活类期刊商定:携手打造“和谐家庭论坛”》,载《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纪实)》,2007(1)。
[24] 沈建英:《计划经济出版体制与“小农情结”——出版体制改革初探》,载《当代经济》,2002(7)。
[25] 李晓晔:《成功青睐有准备的头脑——访〈职业女性〉〈妈咪宝贝〉杂志社社长刘今秀》,载《传媒》,2003(2)。
[26]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大国家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要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
[27] 参见胡勋璧:《品牌资源延伸与规模化经营——解读“知音”发展之路》,载《出版发行研究》,2004(10)。
[28] 傅平:《中国传媒集团组织转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5。
[29] 陆丹:《中国期刊集团化发展研究》,10页,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6。
[30] 李频主编:《共和国期刊60年:1949—2009》,188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31] 关于婚姻观念的论述和观念变化的数据,转引自徐云鹏:《浅析婚姻观念的转变》,载《人口学刊》,1988(2)。
[32] 潘绥铭:《中国性现状》,39页,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
[33] 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GDP水平的变化为例,1978年到200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GDP水平逐年上升,从379元上升为7078元。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34] 改革开放初期,女性就业数量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态势。从1982年到1992年,城镇女性就业人数由4093万人增至5586万人,增幅达36.5%。转引自王兆萍、李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女性就业发展态势与路径选择》,载《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5)。
[35] 田岚:《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离婚率与离婚方式探析》,载《比较法研究》,2004(6)。
[36] 罗雪挥、李楠:《我们的婚姻飘**在秋千上》,载《中国新闻周刊》,2008-01-21。
[37] 通过这则征婚启事,四川40岁的丁乃钧与吉林的张姓姑娘结婚。
[38] 1985年关于某女青年向考上大学的恋人提出分手是否明智的讨论;1986年由《我为何放弃读研》和《女研究生谈自身的爱》两篇文章引发的“80年代择偶标准”的讨论;1987年的“关于婚姻稳定性”的讨论等。
[39] 上述数据,见李淑媛:《从〈家庭〉创刊二十年看期刊的品牌经营》,载《中国出版》,2003(5)。
[40] 李淑媛:《从〈家庭〉创刊二十年看期刊的品牌经营》,载《中国出版》,2003(5)。
[41] 刘萍:《20岁,我们正年轻——〈婚姻与家庭〉杂志创刊20周年庆典侧记》,载《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2006(1)。
[42] 2009年5月,《知音》(上半月刊)发表《舞者刘岩:爱情为你抚平“飞天之伤”》,披露郎昆与刘岩已步入婚姻殿堂的信息,而实际上两人从未结婚。《知音》事后承认杂志所登消息不实,并在同年6月上半月刊发表文章向郎昆致歉。同年7月21日,中国作协替毕淑敏、史铁生、周国平三作家向《知音》杂志社发出维权通告,原因是杂志发表不实报道及其他方面的瑕疵。7月27日,《知音》杂志在《文艺报》刊登《致歉启事》,向三位作家公开道歉。作家毕淑敏表示,自己已经看到《知音》的道歉声明,能道歉并承诺以后严格把关,不犯同类错误是一个进步。“但是,对我的道歉只是避重就轻,这篇文章不是‘不恰当地署名毕淑敏’,而是一篇不折不扣的伪作,里面至少有十几处是我400多万字作品里从来没有的,而且对我和我的家人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所以,我还是要起诉《知音》。”张弘:《〈知音〉公开向三作家道歉,毕淑敏表示仍将起诉》,载《新京报》,2009-07-30。
2011年1月,《知音》刊登《京城硕博夫妻双双陨灭:围城疯狂知多少》,文中夫妻的名字和案情都与2010年11月21日晚发生于北京的一件家庭凶杀案情况吻合。文章称,丈夫段某有严重的恋母情结,家庭内存在婆媳矛盾。综合警方判定和目击者描述,长期的积怨使段某万念俱灰,和妻子王某同归于尽求得解脱。文章刊出后,王某的妹妹认为,王某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知音》的报道存在捏造事实。文章在网上传播后,引发网友对王某的指责或辱骂,给王某家属在精神上造成严重打击。王某父母以侵犯王某名誉权为由,起诉《知音》。陈博:《〈知音〉曝“男子为母杀妻”遭女方起诉》,载《新京报》,2011-03-01。
[43] 《女友》1993年第2期刊登的三位女性的合影引发名誉权和肖像权诉讼。照片中的王某认为,该刊未经她同意便配文刊登她的照片,文章以第一人称描写手法对其形象和心理活动做了不恰当的刻画,从而给她造成精神损害。要求停止损害,公开道歉,赔偿损失一万元。照片中的柴某、李某也随后在同一法院起诉,理由是未经本人同意便将照片配文刊登,其行为侵害了她们的肖像权。为此,她们要求停止侵害,公开道歉,赔偿损失一万元。最后,法院判决侵权成立。参见漳笑:《“三个女人”告〈女友〉》,载《报刊之友》,1995(Z1)。
[44] 张柠:《知音体与低端文化商品的生产和消费》,载《新京报》,2007-09-13。
[45] 例如,《知音》2007年9月(上半月版)封面上有6个醒目的标题,其中4个是:《姐姐悲愤跳楼背后:房产大亨“通吃”孪生姐妹》《驴友混居奸杀案,暧昧背后多少危险涌动》《眼泪与斧头问你:恩人大哥为何要占小弟妻》《中学生“卖**”大案:谁将51名少女推向深渊》。
[46] 李淑媛:《从〈家庭〉创刊二十年看期刊的品牌经营》,载《中国出版》,2003(5)。
[47] 宋素红:《女性时尚传播的批判与反批判——时尚女性杂志研究十年》,载《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4)。
[48] 康民军、刘金洁编著:《欧美时尚100年》,2页,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49] 《辞海》,2058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50] 张殿清:《英国都铎宫廷炫耀式消费的政治意蕴》,载《史学集刊》,2010(5)。
[51] 当时,丝毫不顾忌面子的男子至少也有6套夏装、6套冬装。一套男士时装的平均价格是1200-1500里弗尔,相当于一个贵族年收入的八分之一,而一个法国贵族的年收入是12000里弗尔。[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126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2] 在16世纪的英国,如果宴会上没有糖点、果冻、果子酱、糖化柠檬和糖化橘子皮、糖衣姜片以及用糖丝精心仿制的城堡、船、小人,那么它就不算完美。[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138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3] 在当时英国富人的宅第里,楼梯上铺着最昂贵的地毯,栏杆以上用印度木料制成,水晶瓶座的壁灯照亮整个楼梯。楼梯平台装饰着半身雕像、绘画、大圆雕;房间的护墙板和天花板漆着上好的清漆,装着金色的浅浮雕和充满欢快喜庆色彩的绘画和雕塑。壁炉用意大利花岗岩建成,式样雅致,其上摆放着鲜花和塑像。房间的锁是嵌着金丝花纹的铜锁。每个房间都铺着地毯,它们每块价值300英镑,让人不忍踏足。亚洲出产的最昂贵的织品被用作窗帘,房间里摆放的钟表以其华丽的外表和结构巧妙复杂的机械装置让人惊叹不已。[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145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4] 参见[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148-15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5] 刘芳:《时尚杂志与中产阶级女性身份——以〈世界时装之苑——ELLE〉为个案》,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06。
[56] [法]让-诺埃尔·让纳内:《西方媒介史》,84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7] 转引自赵云泽:《中国时尚杂志的历史衍变》,9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58] 赵云泽:《中国时尚杂志的历史衍变》,124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59] 《ELLE世界时装之苑》1988年由法国桦榭·菲力柏契集团与上海译文出版社合作出版。
[60] 李频主编:《中国期刊产业发展报告No.1:市场分析与方法求索》,67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1] 数据转引自赵云泽:《中国时尚杂志的历史衍变》,145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62] 这四大刊物分别是:《ELLE世界时装之苑》(1988年创办),《时尚》(1993年创办),《瑞丽》(1995年创办),《VOGUE》(2005年创办)。
[63] 1997年9月,杂志社成立之时,开始寻求国际版权合作;1998年4月,《时尚·伊人》与美国著名女性杂志CO**OPOLITAN(1886年创刊,隶属于美国纽约赫斯特国际集团)开始版权合作。
[64] 姚玉莹:《〈时尚〉背后的时尚》,载《财经时报》,2006-10-23。
[65] 数据来源于时尚官方网站,http://www.trends.com.cn/。
[66] 转引自诸葛漪:《析女性时尚期刊的“两次售卖”》,载《新闻实践》,2004(2)。
[67]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杂志多采用彩色封面包装新闻纸内瓤的形式,有的期刊在内页增加几个彩页,售价一般在1-2元,不超过5元。而1993年创刊的《时尚》定价10元,远远高出当时期刊界的定价水平。
[68] “白领”一词来自西方社会,其诞生在产业工人分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背景下,指从事技术和管理等脑力劳动的群体。除身份特征之外,白领还有收入尺度。1994年,美国《生活》杂志将年薪8万美元以上并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归为白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白领”由一个群体发展为一个具有相同特点的社会阶层。在中国,“白领”是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社会阶层。随着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资企业、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私营企业中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称为“白领”。
[69] 岚子:《〈时尚〉模式——10年打造一个期刊品牌》,载《传媒》,2003(Z1)。
[70] 陈定、林颖、李双龙:《时尚杂志的背后——2003年上海时尚类杂志机制及从业人员调查报告》,载《新闻记者》,2004(1)。
[71] IDG,International Data Group,国际数据集团,全世界最大的信息技术出版、研究、发展与风险投资公司,创建于1964年,总部位于美国波士顿。
[72] 张水菊:《女性时尚杂志的传播内容与消费主义倾向》,载《今传媒》,2006(11)。
[73] 刘芳:《时尚杂志与中产阶级女性身份——以〈世界时装之苑-ELLE〉为个案》,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06。
[74] 戴韵:《女性时尚杂志封面女郎形象解读》,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7。
[75] 张国辉:《解读女性时尚杂志的不良倾向》,载《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76] 姬建敏:《从女性时尚杂志的弊端看编辑的守“土”之责》,载《中国出版》,2008(8)。
[77] 周均东:《时尚杂志的叙述品格与消费文化的虚拟走向》,载《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1(4)。
[78] 徐连明:《我国时尚杂志流行文化的基本特征》,载《当代传播》,2008(6)。
[79] 熊建华等:《从〈悦己〉看现代女性时尚杂志的二重性功能》,载《今传媒》,2009(2)。
[80] 刘胜枝等:《时尚杂志女性形象的三大模式》,载《河北学刊》,2006(2)。
[81] 袁艳:《对时尚杂志批判的批判》,载《编辑之友》,2004(6)。
[82] 尚智慧:《对〈时尚〉杂志的批评语篇分析》,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83] 王汶竹:《从〈瑞丽〉看女性时尚杂志的成功经营》,载《东南传播》,2007(12)。
[84] 李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载《北京社会科学》,2008(5)。
[85] 王媛:《都市白领阶层消费特征之我见》,载《学习月刊》,2010(6)。
[86] 胡斌:《消费需要层次变化与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理论分析》,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5)。
[87] [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161-16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8] [德]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201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9] 赵庆伟:《中国社会时尚流变》,2页,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90] 孙琳琳、王宇翰:《时尚杂志对炫耀性消费的传播》,载《今传媒》,2010(1)。
[91] 宋素红:《女性时尚传播的批判与反批判——时尚女性杂志研究十年》,载《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4)。
[92] 据《2010年3—4月时尚消费品广告投放量前十的品牌》一文,2010年3—4月,时尚消费品在时尚杂志上的广告投放总额为3.36亿元,广告投放量前三名是护肤品、服装和彩妆。
[93] 张柠:《知音体与低端文化商品的生产和消费》,载《新京报》,2007-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