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注意事项(1 / 1)

“挑武器”意象技术是针对来访者的潜意识心理内容进行探索和工作的,属于“下对下”的工作方式,故而在操作时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关注学员描述时的投射性语言

这里所说的投射性语言,仅针对指导语而言。无论是个体咨询还是团体咨询,倾听“挑武器”过程时,能够捕捉到来访者的投射性描述,是迅速了解和理解其自我防御的一个方面,也是初步探索其使用投射机制(projection,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和潜意识反应,指个体把自我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感情、观念等向外投到他人或周围事物的身上,以缓解内心的焦虑)的重要线索。

例如,学员在做个体报告时,将指导语中的“武器库”说成是“军火库”“弹药库”“火药库”“炸药库”“兵工厂”等,把指导语中的“把它放到你感觉安全的地方”说成“当你让我把武器藏起来的时候”。这种投射性语言本身就是具有分析价值和临床意义的。

(二)回应学员的每一句话都是建设性的

使用“挑武器”意象对话时,心理咨询师坚守“成长性原则”,反馈给学员的信息都应促进其心灵成长,而不具有伤害性。即使遇到自己毫无了解的武器意象,也要通过倾听、接纳、面对等态度表达真诚。同时,充分尊重学员个性化的自我解读。

(三)提醒学员使用原则

心理咨询师有责任提醒学员,给课程之外的人进行“挑武器”意象互动时,不要沉迷于具体的武器类别和现实层面的武器特点与使用原则,而是重点关注其使用的情境、功能、其杀伤力或破坏力对于现实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的影响。简言之,应重点关注武器意象的心理意义,以及这种心理意义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无论面对何种武器意象,心理咨询师都要坚守意象对话的基本操作原则:不杀人,不毁物,不掩埋,不虚饰,不消灭,不逃避,不放纵。

(四)建议教师学员不要在第一课堂运用此技术

面对社会群体授课时,心理咨询师会遇到教师学员,出于职业的责任感和敏感度,当他们对这种互动方式很感兴趣或高度认可时,就很容易想到用在自己的课堂上,给学生做,甚至有中小学教师想把“挑武器”做成一堂心理课。

鉴于初学者专业受训经历的限制,本着对学员和使用者负责的态度,我在此特别建议:教师学员不要轻易地在第一课堂运用此技术,尤其对于现实检验能力较弱的儿童。其主要原因如下。

武器意象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不仅代表攻击、愤怒或敌意,也常常代表性。用刀、枪、矛象征男性性器时,还带有攻击的含义,表示带有攻击性的性(朱建军,2001,p.155)。例如,某女生梦见被一个男人追赶,胳膊被对方用匕首刺中,很疼,还流了血,梦中惊醒。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关于性创伤的梦。梦者在现实生活中经历过性创伤(创伤性事件发生时的年龄未必是做梦时的年龄),她内心感到恐惧和屈辱,害怕别人知道,又不知如何去化解,只得隐忍压抑,于是,通过梦境这一潜意识通道,用象征性的方式释放心中的痛苦。

另外,武器意象背后的理论不仅与自我防御机制理论、意象对话理论相关,而且与经典精神分析乃至整个心理动力学理论相关。若遇到其他的象征意义或较为强烈的消极情绪,没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是难以应对的。这不但给指导者自身带来困扰,还可能会伤害到想象者。

为引起大家的重视,这里提供一个真实的案例。

2009年,北京市某小学班主任在参加了我主讲的相关课程之后,感觉颇有收获,不顾“注意事项”的提醒,自行把“挑武器”意象体验带到了主题班会上。一个12岁女生在想象中看到一把红色的长剑,当场吓哭,并表示“我很怕那把剑”。该老师不知如何处理,便草草收场。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跟这个孩子说:“这只是一个想象,没有什么可怕的。”

第二天,该女生以身体不适为由请假,连续三天没去上课。第四天,家长致电班主任,说孩子莫名其妙地不想去上学了,但除了哭泣和发呆,什么也不说,家长很着急,不知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班主任也倍感惶恐,在其他同事的提醒下,她通过电子邮件告知我此事。我立即对该案例进行了督导。

这一次,班主任非常尽责。她不仅意识到自己的失误,还在接受督导后的第一时间对孩子实施了面对面的专业干预,帮助孩子度过了曾经遭遇露阴癖的心理创伤。至此,我们有幸将一个潜在危险转化为疗愈契机,“二度创伤”也算有了善果。

解析

并非所有的红色的长剑意象(含梦境)都象征男性性器,且具有攻击性或伤害性。进一步说,也并非所有女孩在意象里见到红色的长剑(含梦境)都代表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露阴癖,心理咨询师必须结合这个意象的整体情境以及当事人的性别、年龄,特别是情绪反应和内在感受等信息,方能准确解读这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意象对话心理学著作都会反复强调:意象对话是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不能自学,必须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意象对话心理咨询师必须坚持自我成长,恪守“以求助者为中心”的工作原则,坚守“自知为本”“真爱为本”“信任与承当为本”“现实中行动为本”“生命与成长为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