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20年代,巴洛克式宫廷文化日益衰落,王公贵族末日将近,宫廷生活渐渐弥漫着恣情享乐的颓废风尚,追求精致纤巧的艺术风格,即洛可可(Rococo)。该词源于岩石状的装饰风格,指用拱形石膏扇贝和海贝壳作装饰的风格。它最早出现在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宫廷中,逐渐风靡法国的宫廷,并流行至欧洲其他国家,虽以巴洛克建筑为基础发展起来,却摒弃庄严、宏伟、崇高,追求雅致、纤巧、舒适、欢愉,例如诺依曼设计的维尔茨堡主教宫殿(1719—1744)。
洛可可风格追求安逸享乐,强调华丽、纤细装饰,其特点在于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这体现于室内装饰的奢靡化潮流,例如柏林夏洛滕皇宫由腓特烈大帝新建的右翼里的金色画廊(Die goldene Galerie)图4-18,墙面密布纤弱柔媚的线脚、壁板、画框等,装点着造型温雅细腻的浮雕,配以果绿、粉红、浅白等鲜亮色彩,再点缀些金色线条,显得轻柔艳丽,还镶有大面积的镜子,配上烛光摇曳,营造出迷离的梦幻气息。
图4-18 柏林夏洛滕皇宫里的金色画廊
腓特烈大帝位于波茨坦的无忧宫(1745—1747)图4-19也是典型的洛可可建筑—由建筑师科诺贝尔斯朵夫(George von Knobelsdorff)设计建造,整个王宫及园林面积达90公顷。无忧宫主体建筑是一字排开的单层屋宇,不求庄严、宏伟、气派,而是注重安逸秀雅;宫殿布局灵活,不取严格对称的格局:正殿中央是圆厅和穹顶,两翼为长条锥脊建筑,室内四壁镶金,多用壁画和明镜装饰,显得光彩夺目。
宫殿前的喷泉正对着大殿门廊,由此铺展开斜坡状的葡萄梯形露台。露台分成平行的弓形6段120阶台阶,两侧和周围有翠绿丛林作为烘托。
图4-19 科诺贝尔斯朵夫,波茨坦无忧宫,1745—1747
露台各层的石壁墙体里有道道整齐的拱门,里面种着葡萄;夏日时节,葡萄藤蔓从拱门栅栏攀升蔓延开来,显得妩媚多姿,为石质露台增添了细腻而富有生机的绿意。园林中还有座六角凉亭,名为“中国茶亭”图4-20,采用中国传统的碧绿色筒瓦和伞状盖顶,圆柱塔顶的雕像是一位坐着的中国官员,撑着阳伞。果绿色墙壁镶着金边,金黄色柱子围成一圈,环绕着真人大小的镀金人像(代表中国人)。建筑色调清新明快,装饰豪华,体现出当时流行的中国风。
图4-20 波茨坦花园里的中国茶亭
[1] [美]阿诺尔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史》,黄燎宇译,247~25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个别处略有改动。
[2] 叶廷芳:《不圆的珍珠》,2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3] 李伯杰:《德国文化史》,109页,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4] Erwin Panofsky: Studies in Iconology. Humanistic Themes in the Art of the Renaissance. Westview Press,1962. 56p.
[5] 耿幼壮:《破碎的痕迹—重读西方艺术史》,9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 Wylie Sypher: Four Stages of Renaissance Style. Transformations in art and literature (1400—1700). New York,1955. 81p.
[7] [德]沃林格尔:《哥特形式论》,张坚、周刚译,113页,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