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哲学的本质及哲学认识的道德条件[1](1 / 1)

曹卫东译

追问哲学的本质之所以困难重重,并不是因为人自身的不足,而是事情本身的缘故。这些困难与试图明确划定各门实证科学的对象所经常遇到的困难不可同日而语,尽管后者相比之下同样不容低估。因为,虽然人们对此疑虑重重,但是,把物理学与化学严格区分开来(特别是出现物理化学之后),或者要指出什么是心理学,不管多难,至少在客观上既有可能,也有必要运用哲学澄清的基本概念,如物质、肉体、能量,确切地说,如“意识”、“生命”、“灵魂”等,也就是说运用这样一些概念,只有哲学才能深入阐明其终极内涵。反之,哲学似乎只有通过追问其本质,才能建构。如果哲学不打算追溯它所寻找特定形态的哲学本质的学术内涵,亦即不打算追溯某种具体的哲学原理或某个所谓的哲学“体系”,那么它就无法得到类似本质的一切。这样一来,似乎陷入了循环,因为要想确定这种学术内涵是否是哲学意义上的学术内涵——不只是搞清它是否真实,是否经得起批判,前提是必须断定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哲学的对象。回溯一下哲学史,有意无意地诉诸某种给予的哲学本质观念,暂时也只能指明不同的作者在不同时代里称之为“哲学”的一切,以及这些不同的精神产物共同拥有的特征。这绝不能使哲学摆脱我所说的哲学之自我构成的使命。只有确切地证实和阐明(也就是说,经过证实和阐明)起码应当展示出,被称之为哲学的各种完全不同的深入考察在所获得的自我认识的启悟下,才能具有同一的意义和富有意义的客观和历史的展示语境(Entfaltungszusammenhang),才有理由要求对过去的哲学做这样的历史认识和系统认识。

我所说的哲学对哲学本质进行自我认识的使命,其特殊性正表现在,哲学就其本质意向而言,应当提供绝对没有任何前提的认识,换句话说,为了不先行做出有关真假的哲学判断,哲学应尽一切实际可能提供不受任何前提约束的认识。这一切都表明,哲学不允许把历史知识(当然包括哲学的历史知识),任何一种所谓的“科学”知识或某种“科学”的知识、自然世界观的认识方式(和个别内容)、启示知识等设定为真实的认识,尽管这些认识方式的认识材料都是从某一角度切入它们犹待把握的对象之中(诸如历史知识的本质,历史哲学的本质,启示知识的本质,自然世界观的本质),哲学只有通过自我构成才能搞清楚这一切入角度。伪称的哲学在支撑它们的有关“哲学家的意向中早已给出了这些前提”时,与绝对没有任何前提的认识这一哲学的首要本质特征失之交臂。要想实现这种认识,至少要等它在绝对没有任何前提的认识意向中不再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哲学在其运思过程中必须弄出诸如此类的前提。这些有悖本质的哲学尝试已经有了特定名称。如果它们把任意一段历史知识设定为真,那么它们就叫作“传统主义”;如果设定的是科学知识,它们就是“科学主义”;如果是启示知识,就叫作“信仰主义”;如果是自然世界观的结果,就叫作“人的健康理智的教条主义”。反之,那种真正没有任何前提而自我构成的哲学避免了这些错误,在下文中我称之为自律的哲学,即只通过其自身,并在自身内部和自身的持存中寻找并发现其本质和规律的哲学。

[1] 选自《舍勒全集》卷五。——编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