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为双赢策略
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是上述这两种单赢的沟通方式,我们还可以试着改变师生的沟通方式,实行双赢策略,让大家都开心。“没有输家”的冲突解决方法是指,解决冲突过程中,没有任何一方输,也没有一方单独赢。当需求冲突产生时,师生双方共同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法,使双方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这种双赢策略必须被双方接受,这是一种双方就最终的解决方案达成共识的冲突解决方法。
例如,在教室中讨论问题,教师想让学生有序、流畅地交换彼此的想法,互相激发,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可是如果有些学生由于过于兴奋而打断别人的讲话,就会使教室的讨论变成菜市场般的嘈杂喧闹,这是学校的校规校纪不允许的,这时冲突就来了。
如果我们用方法一和方法二,会让教师和学生两败俱伤;如果我们用方法三——双赢策略——来解决冲突,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可以这样跟学生沟通:
教师:我发现在上课讨论时,大家互相干扰和批评,我想知道你们的看法。
学生甲:我打断别人,因为怕忘记自己要说什么。
学生乙:那样不公平!因为你打断我,我就忘记自己要说什么。
教师:说出自己的意见时,听到有人说“白痴”我会很生气。
学生丙:对呀,什么都不想说了。
教师:即使有好的意见也不想说出来。
学生丁:怕有人笑你。
教师:所以,你们说,被干扰或批评时忘记自己要说什么,就很泄气不想说了。有人被打断时,我也会生气,我认为应该倾听彼此的意见,不论同意与否,都应该尊重别人的意见。我们可不可以写下所有的意见,讨论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规定:第一,不可以打断别人说话。第二,如果你怕会忘记,先把要说的话写下来。第三,打断别人说话的人零分。第四,不可以随意批评别人。第五,如果你说白痴,整个星期都不准再说话。第六,想出一些代替批评的话。
学生甲:我认为第二项和第四项很好,第三项和第五项太过分了。
学生乙:是啊,如果是不小心,不应该没有分数。
学生丙:我喜欢第六项,我们把可以说的话,都抄在黑板上。例如,我们不要批评人家说人家“笨蛋”“不对”“根本就不行”“你错了”,可以换成“我不明白你的意见”“你的资料来自何处”“我要补充”“那该怎么做呢”及“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从那次共同解决问题之后,教师发现班上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打断别人说话的情形大为减少,疏忽的人会提醒自己,会在“啊”或者“抱歉”后礼貌地等待轮到自己发言。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能够看出,当遇到与学生需求冲突的情况,教师可以请学生与他一起寻找某种能令双方都接受的解决方案。他们中的一方或双方可能会提供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然后仔细地讨论评价,最终找到一个双方均可接受的最终解决方案。在选定解决方案后,无须再说服对方去接受,因为双方都已经接受了它。这种方法不需要任何权力来迫使对方服从,因为没有人对这个决定持有异议。整个过程,老师提供了依赖与支持,学生们开始以尊重的方式倾听,学会自己监督自己,对所做的决定有一种承诺感和责任心。
二、双赢策略的好处
实行双赢策略有什么好处呢?
1.学生参与其中,知道自己的责任,拥有自主性
解决冲突的双赢策略能使学生有更大的执行决策的动力,因为它利用了参与原则:与其他人强加在学生身上的决策相比,一个人会对自己亲自参与制定的决策有更大的执行动力。尽管方法三不能保证学生总是会积极地执行双方约定好的冲突方案,但是它大大增加了学生执行这个解决方案的可能性。学生会觉得一个用双赢策略制定的决策也是他们自己的决策,他们对一个解决方案许下了承诺,并感到有责任执行它。一个更令学生感到满意的事实是,老师不再试图以他们的失败为代价换取自己的胜利。用双赢策略来制定的解决方案常常是学生自己的主意,自然而然地使学生更渴望看到这个办法生效,有强烈的动力去实施和执行这个决策。当学生感到自己被信任时,他们就更有可能做出值得信任的行为。
2.少了敌意,多了爱意
师生间的双赢策略,引导着老师与学生真诚努力地寻找彼此满意的解决办法。解决冲突的双赢策略被持续使用时,老师会感到学生的敌意大大减少了。当教师和学生“共同解决”一个冲突,并找到一个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时,他们很少会产生怨恨和敌意,更多的是彼此产生深深的爱和温情。师生之间更加亲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彼此都能够并愿意站在对方的立场和需求上来考虑和尊重彼此的权益,进而心存感激。
3.减少权力的需求
师生双赢策略中,老师所持的是一种尊重学生需求的态度,但同时也尊重自己的需求。解决冲突的双赢策略几乎不需要强制执行,因为一旦学生同意了一种可接受的解决方案,他们通常就会执行它,这部分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没有被强迫接受一个不利于他们的解决方案而心怀感激。在实施这种策略的校园里,学生的心是坦然开朗的,他们鲜有伤害和自我防卫及种种唱反调的行为。因为,学生清楚地明白自己根本不需要过多争取,就能满足需求,老师的心态亦然。
4.相信学生有能力
双赢策略给学生传递一个非常可贵的信息,即尊重和相信学生是有能力的,而学生很喜欢自己受到信赖并且被平等对待。解决冲突的双赢策略要求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年人对待,这个方法令学生感觉良好,会随之出现负责任、学会思考的特性。
例如:
教师:小珍,我知道你很担心数学。
小珍:对,我讨厌数学。
教师:是有些题目太难了吗?
小珍:是……我算错了。
教师:你会很难过吧?
小珍:对呀!我怕您会生气。去年王老师那么大声地骂我笨,算错那么多题目。
教师:所以你才会担心,怕我也会对你大吼?
小珍(眼里含着泪水):嗯。
教师(握住小珍的手):小珍,你要允许自己犯很多错误。所有好学生都知道,错误是有用的。很气人,但是有用。
小珍:有用?
教师:对,因为错误告诉你,你仍然需要学习。有时候,一个错误可以引导一项发现。你看,哥伦布从他所犯的错误中发现了什么?
小珍(开心地笑了起来):所以我算错了你不会生气?
教师:不会的,小珍,不必担心非要算对。
小珍:或许我可以自己算出答案……但是如果算不出来呢?那可怎么办?
教师:我会帮你。如果我很忙,你的好朋友小红可以帮助你。
之后的几个星期,教师发现小珍会花费很长时间做数学作业。有时自己算好了之后又主动找好朋友相互核对答案,有时也到办公室找教师,让教师帮她讲讲数学题,她作业本上的对号越来越多。教师用这样的方式找出小珍讨厌数学的根源,帮助小珍共同解决问题,而小珍一向抵触、痛恨的数学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下被很好地克服了。
三、实现双赢策略的六个步骤
当师生关系面临冲突时,究竟应该教师迁就学生的意见,还是学生顺从教师的看法?双赢策略建议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要做根本上的改变,教师要学会“积极聆听”以及忠实地传达自己感受的技巧。当师生间发生冲突时,教师需要不摆出权威的态度,而是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一起讨论,以找出一个能为双方共同接受的解决办法。既不需要牺牲任何一方,更不需要使用权威去强制执行,如此不但可以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易于挖掘真正的问题所在。此外因学生参与做决定,他们也会更自愿地实施双方所决定的解决方法,孕育学生自律、自制的习惯。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受适当的训练。教师需要学习,教师有教育学生的权利,但也有接受再教育的义务。同时,学生也要接受必要的沟通技巧训练,对于自己的角色有一个新认识。
有些教师接受并想使用这种双赢策略时,却不知道如何入手。在一开始做的时候,的确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例如,一位接受过这种双赢策略培训的教师给笔者发来短信说:“在和学生沟通过程中,您教给我的这种方法让我很受启发。学生教育真是一项艰难工程,特别是学生对电脑、手机太感兴趣,很不爱学习,对其他事情不感兴趣,说好要完成的作业也不完成。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运用这种“没有输家”的方法,如何处理教师们经常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教师与学生之间恼人的冲突呢?我们将详细讲解实施双赢策略的六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认识并界定冲突。教师必须让学生注意到问题,并且愿意共同解决。教师可以选择适当时机(如避免学生精神状态不佳或有重要事情牵绊时),正确告诉学生彼此有些问题需要解决。教师向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感受、期待,避免责备、否定学生,让学生相信教师确实有诚心,想化解彼此的冲突。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自己不想征服或控制他们,让学生自愿接受这种方法。时间要充裕,因为问题可能会扩大或者往复。使用“我向信息”句型(见第二章),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利用倾听、共情、积极回应等手段,明确学生的需要。在班上公开讨论问题时,先介绍这种交流方法,再共同决定问题,而不是决定了问题再和学生商量。教师可以只说出现在面临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就这一问题开始讨论。开班会找出问题冲突的原因时,讨论内容要具体,有特定主题,让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机会,尊重他人的发言权。当教师要学生参与解决问题时,首先要让学生注意问题的存在并愿意来解决问题。所以要留心下面一些状况:
①选择学生不忙或不外出的时间,这样学生才不会因被打断或干扰而反抗、生气。
②清楚而正确地告诉学生问题是什么,不要用试探性的话语做引子。
③依照自己实际的感觉告诉学生,换言之,以“我向信息”的方式表达。
④避免传达“限制”或“责备”的信息。
⑤明白地表示要“一起”找出两全其美的办法,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真心诚意的。
第二个步骤:引发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所谓的“头脑风暴”。不要评价某一方法的优劣,鼓励多说,鼓励参与,但不要勉强。不需要非常完美的解决方案。
老师可以尝试引导、鼓励学生先说出自己对问题解决的办法和观点,然后再告诉学生你所想到的方法。重要的是,要秉持平静、接纳的态度,先不对任何解决方案做评价。思考各种解决的办法,用脑力激**法,使每人至少想出一个解决办法,不管办法可行与否,不能批评别人的意见。寻找解决方法要注意下列几点:
①先让学生提出解决办法,教师的办法稍后提出。
②不要评价、判断或轻视学生提出来的方法,此时先完全接纳所有的意见。
③在学生提出方法前,不要说什么是不能接纳的。
④若学生没提出意见,可以鼓励其提出。
⑤要大家提出所有可能办法,直到方法都想尽。
第三个步骤:评估并讨论这些解决办法之可行性。在这个阶段,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估办法的可行性,挑选出一些比较可能被双方接受的方案。教师请学生们删除不恰当的解决方法,进一步用共情的方法了解学生们的感受,教师自己也要说清自己不能接受的方法。注意使用“我向信息”,鼓励不同意见,切勿操之过急。要提醒的是,双方要坦诚说出自己的感受。例如:“这办法对我不公平”“我不满意这个办法”。老师可以说:“我们来一同看看,什么是我们所需要的?”在做选择时,老师一定要诚实面对自己的感觉。
第四个步骤:选择一个解决的办法,这个办法必须是每个人都赞同的才行。如果是班上公开举手表决的话,上举、平举、下举可以很好地了解同学们的意愿。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采取某种方法的后果,是否能够令尽可能多的人满意。如果所有的意见和反映的交换都是开放而坦诚的话,自然就会产生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法。教师无需将某决定视为最终的决定,认为是不可改变的,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一同试试师生双方都愿意接受的方法,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双方都该对此约定负责,一起解决问题。选择和决定最好的解决方法,有以下几点要注意:
①不断询问学生:“这个方法可以吗?”“你认为这样可以解决我们的问题吗?”
②不必坚持最后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③如果解决方法较复杂,不妨写下来,以免忘记。
④让大家明白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完成它:“这是我们同意的,我们就得遵守。”
第五个步骤:实施解决的方法。当师生双方都明确同意最后的解决方案后,教师要与学生讨论具体的实行细节。例如,分配做班级值日和公共卫生区打扫活动的冲突,可能要讨论“多久做一次”“什么时候做”以及“做到怎样的程度才合乎要求”。如何去执行?需要做些什么事?谁去执行?这些都可能要一一列出。做出决定之后,还须拟定细则以便于付诸行动。而这些该“如何实行”的问题,最好等到大家都完全同意最后的决定后再来讨论。
第六个步骤:评估解决方法的效果。执行方案,事后检查。若发现执行后困难重重或根本行不通,再依上述步骤重新开始一遍,周而复始,一直到大家皆大欢喜为止。不一定所有的决定都会有好的结果,教师要不时询问学生对这个决定是否满意。学生经常会做出一个事后难以实行的决定,或是教师发觉学生很难信守承诺,因为有许多当时未料到的事发生。并不是所有没有输家的策略都是令人满意的。因此,在实行一段时间后,教师与学生必须交换对这个决定的想法,看看是否需要再加以修正。
现在,我们以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实例,来分析这六个步骤的使用情形。
教师:我有一个你们可以帮助解决的问题。班上讲话的人太多,我总觉得不得不经常批评你们。我不喜欢这样。我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来教学,可是当你们讲话的时候,我不得不重复我的讲话内容,或者要把我已经讲过的知识点再重新讲授一遍。可是我知道,有时你们似乎也有讲话的需要。让我们都想想看,要怎么样才能同时既满足我的需要又满足你们的需要。我要建议一些办法,你们也尽可能把你们想到的办法提出来。我把它们暂时先列在黑板上,不要做任何的评论,而后我们来讨论,把其中你们和我认为不合适的办法都删除。
接着,同学们纷纷提出各种解决办法,老师一一列在黑板上:
①重新安排座位。
②惩罚。
③随时想讲话就讲。
④每天规定一定的交流时间。
⑤当别人不再讲话时才讲话。
⑥绝对不允许讲话。
⑦一次只教半个班,另半个班可以讲话。
⑧低声耳语。
⑨只许口头讨论时讲话。
教师:让我们删去我们不喜欢的建议。我要删去第二、第三和第九项,因为我不喜欢它们。现在让我们考虑剩余的这几项。第一项重新安排座位,大家看法怎样?
学生:您以前试过,没有效果。
经过大家的共同讨论,大家一致同意删掉第一项。
教师:每天规定一定的交流时间这一项怎么样?
同学们都一致赞同。
教师:低声耳语这一项呢?这个主意你们认为如何?我们剩下的就是第四、第五、第八这三项了。有谁想添些什么吗?没有?好,那么我们要把这些写在纸上,大家在上面签名。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契约,这是老师和学生都签名的协议书。我们双方都要尽力遵守这份契约。
在这简短的解决问题的会议中,这名教师既有可取之处,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我们首先来分析这位教师可取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第一,给予学生参与决策的机会。
第二,减少对方对权力的需求。
第三,留给对方更多思考的时间。
第四,找到最真实的问题。
第五,减少强制意识。
不足的地方表现在: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在使用“我向信息”的过程中没有强调,没有描述在教师上课时,学生说话对教师本人造成的具体的影响。
教师应该更进一步去探索学生为什么讲话,了解学生时常讲话的原因。教师应该向学生们说明自己不喜欢哪些项目,并给出予以删除的理由。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仅是停留在步骤四——决定办法,没有和同学们讨论“我们如何实行这些办法?我们该做些什么?由谁来做?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决定见效?”等。教师还可以推动学生进入步骤六,选择时间再讨论,同时检验实行的效果。
四、师生间遇到价值观冲突怎么办
无论教师如何周密地安排课堂教学秩序,课堂中总会发生教师意料之外的事情。教师与学生因为评价事务之意义、得失、价值等基本看法的不同而遏制对方,以达到自己目的。经常发生的,是师生之间的价值观冲突。师生之间的价值观冲突不仅影响教师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学校教育活动的展开,而且也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由于课堂中价值观冲突事件的冲突程度很难被教师把握,所以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它是个难题。
师生间某些冲突不能用双赢策略去化解。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信仰、价值观、生活态度、兴趣、理想以及信念等都存在着个体差异,人们往往不愿意把这些问题与他人磋商,此时教师无法通过双赢策略——解决问题,达成协议——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与信念。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每天教授本学科的知识,一天要上四至五节课已经够累的了,根本不想与学生讨论价值观的问题。学生们该穿什么样的衣服,留什么样的发型,看重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这些事情教师们无暇顾及。他们认为这是学校教育处和班主任老师的事情,与他们无关。
不幸的是,价值观的冲突是无法避免或消除的。教师们越想避免价值观的冲突,其结果往往越糟。
例如,高一有位语文老师在讲授《项链》时,就发生了师生间价值观的冲突,给学生造成价值观上的困惑和混乱。师生之间价值观冲突如果无法很好地解决,那么学生在面对价值选择问题时,会变得无法取舍和判断,最终导致问题行为的形成。
《项链》是一篇短篇小说,讲述的是女主人公马蒂尔德受邀请去参加一次上流社会的宴会的故事。女主人公由于贫穷而没有合适的项链戴,于是向富有的朋友借了昂贵的项链,最终在宴会上出尽风头。当她从宴会的欢乐中退出时,却发现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把项链弄丢了。最终她不得不辛苦地工作,偿还项链丢失留下的债务。
教师:莫泊桑的创作观继承自他的老师福楼拜,很有现代性。莫泊桑认为作家不要做结论,而要把它留给读者,所以他在文中没有流露自己的看法。那么接下来,请大家讨论一下,这是一部关于什么的小说?作者旨在表达和批判什么?
学生甲:这是一部关于贫富差距的小说,女主人公和她的朋友之间巨大的贫富差距造成了女主人公的悲剧,如果差距不是那么大,女主人公也不会背上那么巨大的债务。
学生乙:我觉得作者是为了批判虚荣,马蒂尔德明明没有钱,却为了参加宴会,获得别人的称赞,借用昂贵的项链。要不是她的虚荣心,也不会产生那样的悲剧。
学生丙:我觉得吧,马蒂尔德虽然是有点虚荣心,但是虚荣心每个人都会有。她在丢了项链之后,主动借钱买了项链还回去,自己辛苦的工作,挣钱偿还债务。她完全可以告诉自己的朋友,说不小心把项链弄丢了。她的朋友那么富有,应该不会怪她的。所以我觉得应该看到女主人公的勤劳和善良。
教师:同学们讨论很热烈,也说得很有道理,贫富差距、虚荣等都不错,但是我们要看到马蒂尔德的悲剧,其实都是命运的安排。若不是由于嫁给穷人和偶然弄丢借来的昂贵项链,那么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学生丁:老师,我觉得命运的安排和虚荣并不冲突。虽然命运的安排让马蒂尔德丢掉了项链,但是若不是她的虚荣,也不会有这样的命运。
这时,语文老师显得有点不悦,同学们也因这个问题在底下窃窃私语。于是她示意学生们安静,并表示讨论到此为止。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教师设置的讨论情景,由于学生和教师的观点不一致,教师试图把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到自己的价值观上来。当学生的观点与教师的观点发生冲突的时候,教师为了维持正常的上课秩序,终止了学生的讨论。但是学生的价值观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价值观的困惑依然存在,这将不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发展。
所以,教师要想影响一个学生,改变学生的价值观,使用我们以前介绍的化解师生冲突的方法——“我向信息”——是难以化解价值观的冲突的。当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与我们的不同时,我们几乎无法构成一个实质而具体的影响。例如,当一名学生穿着一身带有骷髅图案的衣服来到学校时,教师只能告诉学生“我感觉很不舒服”,只能从违反中学生守则的角度来批评学生,除此之外,很难想出具体的方法。而且如果批评时语言不当,还会造成学生的反感,学生会想:“我穿自己的衣服碍着你什么事情了,你不是要找我茬吧。”虽然“我向信息”很难化解师生价值观冲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一些积极的作用。至少可以让学生知道,教师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和观点,这对师生关系上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涉及价值观的冲突中,学生们也不愿意进入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学生不认为他们的行为举止会对别人造成伤害,他们觉得这完全是他们的个人行为,并没什么问题,根本没有必要和教师进入解决问题的这一阶段。
当教师明白了“我向信息”和双赢策略都不能解决与学生价值观的冲突之后,会感觉到很迷茫,不知道怎样做才好。有的老师就会说:“用‘我向信息’和双赢策略都不能解决,那我们就拿起手中的权力,用惩罚等强硬手段来化解。”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相当一部分老师认为用强硬手段来化解师生间严重的价值观念的冲突是很自然的途径,但我们仍然坚决反对教师们使用权力来强制学生接受自己的价值观。主要原因在于,即使教师运用手中的权力强制学生改变了行为,比如留长发、染头发、戴首饰等,但是学生的价值观还是保持不变的。学生把头发剪短、头发染黑、首饰摘下来,并不表示他们接受了教师的价值观,而是迫于权力改变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发现这些学生一旦走出校园,就会马上留着他们认可的发型到学校门口炫耀、示威。教师一旦管理过于严格,就会造成师生关系的恶化。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每天上课已经够累的了,学生其他问题都是教育处和班主任老师的事情,跟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当学生在教师面前讲粗话、留奇特的发型时,他们故意装作没有听见、没有看见,让学生继续从事自己不被接受的行为。但这些教师会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因为这些教师无法掩盖自己内心的感受,常常会用肢体语言表露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会认为老师表里不一、虚伪、造作、不堪信赖,师生关系也不会和谐。
价值观的冲突是一切冲突中最深层的冲突,很多问题就是基本观点的不同,无法解决。教师有时候喜欢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尤其是德育观念。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既然我们谈到的上述方法都不能化解师生的价值观冲突问题,那么遇到此类问题,我们有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下面就介绍一些可以减少师生价值观冲突的方法。
第一,做一个有效的顾问,分享自己的知识和信息而不是帮助学生做出决定。当今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价值观多元化的元素纷至沓来,教师的价值观已经不能完全解决学生在现实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很容易形成一种敌对的不信任和不理解关系。因此在师生交往过程中,要确立一种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应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和学生进行真诚的对话,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和想法,就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与自己之间形成了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学生也可能由此更加亲近和信任教师。师生双方应敞开心胸,彼此接纳。教育要从教师的独白走向师生的对话,分享对方的思想和情感,在协调过程中找到彼此的平衡点,以防止破坏气氛或者让交流回到之前的不健康方式。
第二,如果给建议,只给一次,而不是喋喋不休。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若要使师生价值观冲突得到有效的控制,就要要求教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和处境去思考问题,体会学生的情绪,了解学生价值观产生的缘由。教师最好在尊重、平等、接纳的前提下,真诚地给学生提出建议,分享自己的知识,绝不能喋喋不休。因为学生本身并不愿意站在教师的对立面,教师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指责和控制学生,他们的共同目的都是想要达成价值观上的共识。教师在理解尊重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良好的建议,有利于价值观冲突的解决和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培养。
第三,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自己负责。多元价值观时代的来临对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要了解和尊重学生的多元价值观。由于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老师所持的权威性的价值观持一种或大或小的逆反心理。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客观公正地看待价值观冲突问题,努力和学生寻找共同语言,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举止负责,学会自己做决定。只有当学生的价值观和个性得到教师的尊重,他们才有可能在产生价值观冲突时听从教师的指引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