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恨教师,而是让学生感觉到对他的爱和关心。批评的背后是教师没有被满足的需要,如教师希望学生完成作业,可是他却没有完成作业;教师希望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可是他却上课说话影响他人听讲。此时教师会批评学生,迫使学生完成作业,上课认真听讲。批评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地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当,是指出学生的不当行为并希望改正,是赢得学生的合作,而不是泄愤、驳倒或把学生伤得体无完肤。说到底,批评是教师期待学生合作的一种表达方式。
然而当学生犯错时,教师往往是指责学生,滔滔不绝地说教,很少去想学生做错事的原因:是不小心呢?还是觉得不公平?是不知道怎么做?还是考验教师的耐性?抑或是教师忽略了学生,他只想以犯错的方式引起教师的关注?教师的指责和说教只会把自己的眼光锁定在学生所犯错误上,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甚至让学生夸大自己的错误,自暴自弃。学生会觉得“我怎么这么笨啊”,产生退缩行为;或觉得“我就这样你能把我怎么着”,产生逆反心理、攻击行为。
例如:
“吃饭时别说话!”
“学校严禁带手机,你怎么还偷着带呀?”
“值日生擦黑板怎么这么不自觉呀!总让老师催!”
“你作业改错怎么这么费劲儿?”
“你怎么又和同学打闹了?还把人家的手抓破了,真不省心!”
“别聊了,快写作业去!”
稍做留意,教师就会发现,“不行”“别……”“不可以……”这样的语言几乎成了教师的口头禅。在日常教学中、教室里、操场上,教师像单放机一样在学生的耳边循环播放着指责、命令、唠叨、抱怨等极具破坏性的语言。这种批评常常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寒了学生的真心,对师生关系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例如,针对学生又一次没有完成作业这种情况,常见的不恰当的批评方式有九种。
1.命令
教师:去!办公室补作业去!
学生的反应或者是补就补呗,拿着本头也不回地去办公室补作业了;或者觉得委屈,以前是有过没完成作业的时候,但这次不是我不想完成,而是我实在不会做,您都不知道我整整一个晚上都在写作业,结果还是要被批;或者是叛逆,您不让我上课,旧的没学会,新的又不让学,有您这样的老师吗?
2.指责
教师:你怎么又没完成作业呀!
学生的反应或者是不就两三次吗?又没天天这样!或者是成天就知道批评我,指责我,我都没有做对的时候;或者是想随便你怎么说吧,我就这样!
3.讽刺
教师:怎么又不写作业,你干什么去了?是不是又打游戏了?你的游戏一定是咱学校玩得最好的吧,花那么多时间还能玩不好?
学生的反应或者是我又没有天天不写作业,干吗那么说我?或者是我玩游戏时间又不是最长的一个,少见多怪!在这种心里的对话中,师生间的疙瘩越结越大,关系越来越疏远。
4.威胁
教师:总这样,你的成绩会下降的,将来你什么学校都考不上,会很惨的。
学生的反应或者是我没有总这样,我的成绩我自己知道;或者是老师总是夸大其词,危言耸听,把我当三岁小孩子呀!或者是以后我还是少玩游戏吧,别把眼睛玩坏了。
5.说教
教师:放学后要先做最重要的事情——写作业,再玩。这是培养你责任心的最好方式,连作业你都不能完成,你还能干什么?
学生的反应或者是学习是你觉得最重要的事情,但不是我的,我不想成为活字典、移动图书馆;或者会认为教师太落伍了,世界上有那么多书读得不好的名人,生活可不是只有读书和写作业!
6.警告
教师:下次再这样,我就请你家长到学校来看着你写作业!
学生的反应或者是下次再玩时得先把作业糊弄完了;或者是就会请家长,无能!或者是我家长都不管我,你管我呢!
7.唠叨
教师:你总是这样,管不住自己!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要先写完作业再玩,你就是不听。记住要先做你必须做的事儿,然后做你应该做的事儿,最后才可以自由地做你想做的事儿……
学生的反应或者是左耳进右耳出,不入心入脑;或者屏蔽掉教师的唠叨,等到教师问学生说了什么时,学生一句“啊?”气得教师七窍生烟,学生也心生厌烦。
8.比较
教师:你看人家小于,你看人家菲菲,作业做得多漂亮呀!再看看你的作业,缺斤短两,丢三落四!简直不可理喻!
学生的反应或者是我又不是小于,干吗要像他!或者我的确不如菲菲,她是学习委员,还是课代表,我怎么能和她比呢?
9.预言
教师:像你这样,以后成不了大器,我看也就扫大街还差不多。
学生的反应或者是扫街就扫街,扫街有什么不好,我开着清洁车满城转悠,挺好的;或者想你学习倒是好啊,现在不也一样朝九晚五地上班,也不比我爸妈强多少。
以上九种批评学生的语言,缺少的是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没有把学生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内心有着未被满足的需求的人。这些批评少的是对学生的爱和接纳,多的是指责、威胁或警告,这些语言都无法教给学生爱和接纳自己与他人。这种语言模式不但不会在学生的内心引起共鸣,反而激活了学生的防御机制,比如对立、违抗、逆反、退缩等行为。在这种语言模式下,教师根本无法达到批评的目的,无从赢得学生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