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教师有多么努力地想与学生进行交流,无论教师有多么强烈的愿望希望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如果教师不能尊重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不能维护他们的尊严。简言之,如果教师不能尊重学生,那么师生间就无法建立亲密和信任的关系。什么是尊重?教师又该如何表达对学生的尊重呢?
一、什么是尊重
尊重即敬重、重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观点、学生的感受、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尊重,是教师对学生能够把握自己的人生的信任。
具体而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一般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尊重学生的心灵。体现为: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抱负和志向,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判断,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等等。
第二,尊重全体学生。作为教师,应该做到对全体学生的尊重,尤其是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被孤立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的学生、和教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冒犯过自己的学生等。
第三,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体现为: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不随意向家长告状,等等。
例如,学生英语改写句式的第三人称单数不是太明白,过来问老师。
学生:老师,我这块儿改写得对吗?
教师:我和你一起看一下。
学生:除了第三人称单数的变形外,别的我明白的。
教师:哦!第三人称单数变形的一般情形你会吗?
学生:我会的,就是加“s”。
教师:是的。特殊的那几类你需要记忆一下。
学生:我记下来了,以“s,x,sh,ch,o”结尾的动词要加“es”,以“y”结尾的动词要把“y”变为“i”再加“es”。这个我也知道,就是应用时经常忘记。
教师:我和你的观点除了“以‘y’结尾的动词要把‘y’变为‘i’再加‘es’”外都一样。咱们一起查查书吧,我也记不太清了。
学生:好啊……
(师生一起翻书。)
学生:我看到了!是以辅音字母+“y”结尾的动词才要把“y”变为“i”再加“es”的。比如stay的第三人称单数就是stays。我明白了!
教师:你看,老师也有记不清楚的时候呢!熟悉了就会好很多。
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中,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学校的花园里开出了一朵极大的玫瑰花,全校的学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观赏。一天早晨,他发现一个4岁左右的小女孩已经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正拿在手里快活地往外走。
苏霍姆林斯基:“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呀?能告诉我吗?”
小女孩有些羞怯地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每天都陪着她说话。我告诉她,校园里有一朵非常大的玫瑰花,奶奶就是不相信,我现在摘下它送给她看看,看过了我就把它送回来。”
听了小女孩天真的回答,看着小女孩纯朴的小脸,苏霍姆林斯基心里很感动。他牵着小女孩的手又回到了花园里,摘下两朵大的玫瑰花对她说:“一朵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有充满爱的心灵;另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正是大教育家对小女孩的尊重让他发现了一颗充满爱的心灵,发展了孩子爱的能力。
此外,尊重学生还体现在:给学生时间,倾听学生;细心、真诚地听取学生的意见;放下教师的个人成见客观地对待学生,接纳学生。教师应该时刻都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爱,如批改作业时的耐心、上课时的投入、课间游戏时的热情,甚至在批评学生时都要以爱为前提。
二、教师如何尊重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不仅会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人,而非物品,而且会在学生的心田中播下自我尊重和尊重他人的种子。那么教师如何尊重学生呢?
1.观念上的尊重
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且视之如至宝,精心地呵护与引导。即使是所谓“差生”,也应该相信他们不是天生就学习差,而是一群“才能未被开发之人”。
首先,世界上没有不会犯错的个体,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讲,学生也需要不断尝试与挑战。当学生与教师对问题的立场、观点、看法不同时,教师要注意多鼓励其大胆的表达,使自己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不能因为学生的无知、异议、错误或者不同的看法而打击学生,强迫学生按照老师的想法行事。这种方式只能导致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厌恶,或是阳奉阴违。一旦失去外力的压制,将会引起学生更大的反弹。对于学生思想有偏颇的地方,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去交流,顾及学生的自尊,讲究语言艺术,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信任的感觉,愿意与教师做真心的交流。只有这样,教师才有机会对这个心灵加以正确的引导。所以在对待学生时,教师不但要接受并理解“好学生”犯错误时的心态,也要善于尊重理解其他学生的身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客观公正地看待每一位学生。
其次,理解学生的异想天开。“好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可以复制,千篇一律。教师要欣赏学生独特的个性。现代社会讲究创新,青少年时期是人的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也是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热情大胆、敢作敢为的时期,这正是一个富于创新精神的阶段。不同特点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处事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独特个性,尊重并欣赏这种特性,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突破自我的自由,为学生创造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因为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
韩愈的《师说》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针对教师的理解提出理解深刻、角度新颖、方法独到、思路精妙的见解。这时教师便应该及时、积极、热情地鼓励和肯定学生。不应该由于觉得学生伤及了自己的颜面而对学生的想法加以挑剔,显示自己必强于学生。教师尊重学生思考的成果,虚心向学生学习,表达对学生的敬佩,会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去体验学习中的快乐,乐于和老师、同学分享思想的精华。
2.语言上的尊重
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让一个人功成名就,也能让一个人穷困潦倒。教师如果每天对学生输入积极或消极的语言,其生命的质量将会完全不一样。
在师生情感传递中,言语是十分外显而直接的引导方式,教师应该选择最恰当的方式,有目的、有意识地从语言信息中表达对学生的尊重。如果语言处理得不好,教师无意中说出的话会对学生产生微妙的作用,极有可能导致事与愿违,劳而无功,甚至加重学生的逆反心理;反之,如果处理得好,学生听到教师的肯定、尊重、赞美,会增添自信和动力,师生之间容易达到共鸣,则会事半功倍,加大教育成功的概率。
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即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教师的语言要健康,就是指在使用语言时,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污言秽语,特别是专横且带侮辱性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只会激起仇恨和报复的情绪。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修养产生极大影响。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多使用商讨式的语言,变一味的“教师说学生听”或“教师命令学生做”为师生相互探讨、商量、讨论。商讨式的语言不仅不会影响到教师的权威,相反,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很理解、很尊重他们。在教师良好的言传身教下,学生也会尊重教师或他人,继而不断营造相互尊重的环境,促进教学相长。
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言语中对学生的尊重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3.行为上的尊重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观念和行为有时会存在不一致。尊重一时容易,时时尊重难;尊重优秀容易,尊重顽劣难。但真正懂得尊重的教师能使优秀者不骄不躁,又能使顽劣者不自卑自弃,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向着最适合的方向发展。
教师尊重学生,在行为上的表现为:友善的态度、公平公正的行为、善良博爱之心、体贴入微的关怀、广博的学识等。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以亲切的目光扫视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教师在关注着自己,重视着自己的存在。批评和奖励学生时一碗水端平,不因人而异,不偏不倚,不区别对待。对学生一样的亲近,一样的喜欢,一样的关怀爱护。用丰富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修养,来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教师不尊重学生,在行为上通常表现为压制、不平等和不礼貌。有的教师在处理问题时为保护自己的尊严得理不饶人,把学生剥得精光,让学生抬不起头来。有的教师某些学生成绩下滑或不如意时,讥讽挖苦,冷嘲热讽。有些教师对待不喜欢的学生漫不经心,敷衍行事。教师对学生的这些不尊重行为往往会导致学生感到没有希望,感到自己不行,感到教师已放弃他们,因而破罐子破摔,从此断送一生的前程。在学生犯错误时,教师应尽量采取暗示的方法,或找出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尽量给学生留有面子,留有自尊,这样学生才不会感到被轻视。学生成绩不好时,教师应多些肯定与鼓励,让学生在困境中甚至绝望中看到希望。
4.情绪上的尊重
教师也是普通的人,有七情六欲,食人间烟火,遇到问题不可能总是心平气和、泰然自若。但教师的不良情绪,特别是怒气,不仅使教师本人郁郁不乐,损害身心,在对待学生时也会挫伤学生自尊,伤害其心灵。
再调皮的学生都会有其可取的一面,在面对学生时不妨控制住否定的评价情绪,多在印象中搜寻该生的闪光点,用发展的观点、尊重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用宽广的胸怀去包容,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当教师积极地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时,就不会一味地愤怒了。
教师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学生。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状态下学习,就会被激发起潜能和积极性,变得聪慧而活跃;反之,则会压抑其潜能和创造性,使其变得窒息而迟钝。因此教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把学生当作不良情绪的出气筒,不把负面情绪传递给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以平和的心态教书,以平和的心态育人。
成长的过程中,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发展非常重要。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首先要从尊重学生的选择开始,学生从中可以加强对自己的了解,学会对他人的尊重,能够对各种选择的利弊进行权衡,体会自主决策所应面对的压力,学会承担责任。教师要让学生在尊重中感受尊重,学会尊重。教师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尊重水平,由此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
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会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独立的主体意识,才会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没有尊重,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展的起点、兴趣爱好、独特需求,只有尊重每一个学生,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展现出巨大的潜能和复杂的差异性,这也才是科学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