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静心是一部书(1 / 1)

静心 马银春 5418 字 1个月前

1.跟自然谈谈,跟自己谈谈

说起中国文化,人们必称“源远流长”,那么,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究竟在哪里、是什么?很多人认为是《周易》。尽管时至今日,仍有人认为,《周易》不过是本卜筮之书,是迷信,是糟粕,其实这是无视《周易》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所致。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词语,在文字都还没有产生的上古时代,算卦就是一种文化。更何况占测只是《周易》的一大功能,它其实囊括了天文、地理、军事、政治、科学、文学、农学、社会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古往今来,只要能读懂《周易》者,无论从事的是哪一行业,都能从中汲取到智慧的力量。

说《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主要是因为它是中国哲学的源头。哲学是什么?说简单点就是指导人生的学问。而《周易》的核心哲学命题,便是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天人合一”思想,说白了就是现代人常说的“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人与社会的和谐”。

如何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举《周易》六十四卦中的睽卦为例:

睽卦六十四卦的第38卦,其卦辞是:“此卦占来运气歹,如同太公做买卖,贩猪牛快贩羊迟,猪羊齐贩断了宰。”其中的细节不必深究,但我们都知道,太公也就是姜子牙,未得周文王重用前是个很落魄的人,做什么买卖都赔本,所以总体来说,睽卦表示人生的不顺。不过稍通易理的人都知道,八八六十四卦每一卦都如同姜子牙的人生一样,并非不可逆转。就拿姜子牙来说吧,他之所以做买卖不顺利,主要还在于他根本就不是做买卖的料,或者说志不在此。把任何一个人放在并不适合他的岗位上,他都不可能太顺利。当然,人生的有些不顺是自己造成的,也有一些不顺是命运造成的。还说姜子牙,他之所以去做买卖,在于他的政治才能在荒**的商纣王那里得不到认可。然而命运同样是可逆的,于是,姜子牙去了西周,并顺利地当上了周部落的二把手。所以一个人遭遇不顺时,完全不必自怨自艾,这时候最需要的是静下心来,好好想想,我到底是努力不够,还是定位不准,或者说只是因为没有遇到合适的人?

想明白了这些问题,还用得着算卦吗?事实上,我有时候认为,周易六十四卦不外乎一个古代版的《人生指导手册》,它把人生可能遭遇的种种具体情况大致一网打尽。当你遇到乾卦的局面时,就按乾卦的指导方法去行事;当你处在坤卦的境地时,你就去查查坤卦的“备注”……可惜的是,很多人遇事尤其是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往往心烦意乱,静不下心来,从而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的处境究竟如何。

我们接着聊睽卦。前面说过,失意是可以逆转的,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的失意难以逆转呢?是努力不够吗?未必。如睽卦的六三爻辞说:“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这个场景用白话文讲大意就是说:

一个地位卑微的汉子(古时的奴隶或平民)赶着一辆牛车,走上了岔路口,汉子赶紧跳下车,想叫牛朝后退几步,但他不吆喝牛,而是用双手扳住车子向后拖。而牛没听到往后退的命令,仍拼命朝前走。于是,一个向后拖,一个朝前走,就在大路上顶起牛来……

毫无疑问,这不是牛的错误。牛不喝水不能强按头。爻辞中的汉子是不懂驾车之道,空费了不少蛮力,生活中的很多人则是不懂得驾驭生活,不懂得因势利导,把本来轻而易举的事情搞得越来越费劲,回头还要像那个跟牛较劲、跟牛生气的汉子一样,与世界较劲,骂老天不公,跟生活生气,看自己不顺眼。

六十四卦中的第48卦井卦的一个卦象也颇值得人们深思:村子里有一眼井,井水又清又甜。村民们每天来来往往到井上汲水,却不知道爱护。时间一长,井水中的泉眼被沉淀的泥沙堵塞住了。人们打不了水,围在井边吵吵嚷嚷,却不想办法去淘井,有人反而气急败坏地把汲水用的瓶子都砸了……

很多人经常有意无意地扮演“汲水人”的角色。面对“井里没水了”的问题,他们不是想办法淘井,而是犯起了牛脾气,气急败坏地摔了瓶子!这样做能吓得了井吗?井是没有思想感情的,时间长了不淘,必然会被泥沙堵塞,这是自然规律,摔再多的瓶子也无济于事。想喝水,及早把井淘清是唯一的办法。

生活中免不了问题,这很正常。有问题,就解决问题;只有当问题解决不了时,解决不好时,才是问题。

遇到问题,首先要冷静地看待它,研究它的来龙去脉。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社会上的一人一事,都有其基本规律、属性和诉求,研究透了,事情多半也就解决了。对于那些遇事冲动的人,首先要研究的不是这些,而是自己:问问自己,为什么这么爱生气?生气是有助于改变状况,还是会让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这个问题到底有多难?解决不了又对我的生活有多大的影响?我自己到底能不能解决?我要不要请别人帮忙?等等。回答完这些问题,大多数人都能从理智的边缘走回来,即使暂时找不到解决办法,但总不至于人为添乱,让问题恶化。

有些问题处理不好,是智力和经验的问题。有些问题处理不好,比如前面讲到的两个卦象,则是因为当事人缺乏一种处理问题所必须的良好心态。当然,有些问题并不是心态好就能解决的。所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实是把人类从自然的从属地位提高到了与自然平起平坐的地位。而实际上,我们仅仅是自然的一员。“天若有情天亦老”,很多自然规律是我们无能为力的,很多既成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面对这些,人要学会适应,学会妥协;而不妥协,又恰恰是很多人爱犯的最大毛病。

2.于无情处寻大美

如前所述,《周易》是中国哲学的源头,那么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是哪一部书呢?答案是《道德经》。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早在唐朝时,玄奘法师就在将梵文佛教经典翻译成中文的同时,将《道德经》翻译成梵文,传播到了古印度地区。如今,《道德经》的各种译本不仅刊行世界,而且它还是除《圣经》之外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之所以有这么多的人喜欢《道德经》且不是因为宗教因素,用哈佛知名讲师泰勒的话说,就在于《道德经》是一门诠释幸福的学问。古今中外,有谁愿意拒绝幸福?

和现在众多阐释幸福的书不同,《道德经》并没有孤立地阐释幸福,或者简单喊几句口号,说这样做就能幸福,那样做就会幸福,而是在讲幸福的同时也讲不幸,是一门充满理性而不是一厢情愿的幸福辩证法。

天地无情,视万物为刍狗——这是《道德经》中的名句。所谓刍狗,就是用稻草扎成的小狗,在古代,它具有特殊功用——祭祀。祭祀是一件很严肃很庄重的事情。在这种场合,它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已不再是一个普通的稻草扎成的小狗。然而一旦祭祀过后,稻草便恢复了它的本质,不再被人顶礼膜拜,而是被人遗弃,遭人践踏,最终和其他普通的稻草一样被焚烧掉。既说“万物为刍狗”,自然也包括我们人类。“天地无情”即天地不是生命,无血无肉无思想,就如同不能指望一块石头理解我们人类的思想感情一样,我们也不应指望天地具有人的感情,尤其是对人类有益的悲悯情怀。换言之,老子是让我们正视自然规律,不要明知“天地无情”却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自伤自艾,自我折磨。当然,如果一个人能做到像天地一样,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既无爱、亦无恨,以一种平和博大的胸怀容纳别人也容纳自己,就更可能获得老子的认同。事实上,这也是老子讲“天地无情,视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的终极意图。而道家学派的另一宗师庄子则直接挑明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地固然无情,但天地亦有大美。过于悲观的人,只会抓住无情不放;过于乐观的人,又总是忘情于天地的大美。只有既能正视天地无情又能理智看等天地大美,于无情处寻大美、于大美中见无情的人,才是真正成熟的人,也即老子眼中的“圣人”,庄子心目中的“逍遥的人”。

再比如另一众所周知的名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笔者认为,其中的“人”,泛指整个人类社会,也泛指人间的大事小情,概而言之为生活。“地”,泛指环境,包括地理方面的,也包括社会层面的。“天”,一方面表示一个更大的力量,因为天决定了地的面貌,下雨多的地方就成了江南水乡,下雨少的地方则成为戈壁荒滩;另一方面则是指带有神秘色彩的“天命”,泛指一切人类无法控制的力量和未知的领域。“道”,简单地说就是世间万事万物运转的规律,包括日月星辰的运行、生物的生老病死,等等。而“自然”,就是指规律赖以运行的载体,即物质世界的总和,俗称“大自然”。

这四句话整体来说,就是一个人活在世上,要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根据自己的条件恰到好处地去生活,去工作,去处理大事小情。对于人力可以改变的事情,应该尽量去做。有些事情,人力无可奈何,那就只能坦然接受。但所谓“人力无可奈何”的事情也不全是一成不变的。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原本不可能的事情往往会变得可行。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懒惰和无能简单地归结于天命。我们要在顺应事物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另寻出路。之所以说“在顺应事物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是因为另寻出路并不表示一定有出路,至少不表示立即就有出路,也就是说要时刻做好被生活打击的心理准备。有了这样的心,成功了、改善了,固然好,不成功,也不会太过于受挫。

又比如已经被格言化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现代人提起它,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前半句,同时刻意忽略后半句,即只要“祸”最终能转化为“福”,那么开头或者过程中有些“祸”,人们还是可以接受的;而如果最后的结局是“祸”,那么不管一个人在过程中收获了多少“福”,在人们看来那也是大大的不幸。应该说,这是人性趋利避害的本性决定的。然而老子此言的要旨,也正是让人们破除这一人性的弱点。老子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人们,在幸福中要看到祸端,在灾祸中要看到希望,而是说人的眼睛不应聚焦于一点,而应把一切事物视作一个循环系统,认识到一切事物时刻都在变化之中,且有其变化规律,好与坏,福与祸,都是客观规律使然,要淡定地对待一切好事,也要豁达地看待一切不如意,而不是让它们左右自己的心情。

当然,关于《道德经》与《庄子》,以及我们上一节谈到的《周易》,接下来将要谈到的《论语》、《中庸》等儒家经典,《心经》、《金刚经》等佛家经典,以及《圣经》,都不是我们这短短一篇小文所能说明、讲清的,本书中所讲的也难逃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之嫌,其中亦不乏一家之言,想要了解其中的真谛,还需要您切切实实地静下心来,结合自己的生活,好好研读一下原著。

3.尽人事,顺天命

古语有云:“青莲白藕红荷花,三教原本是一家。”那么,其中的“三教”是指哪三教呢?有武侠小说爱好者说,是青帮、洪门、白莲教,其实不然,“三教”真正的对象是儒、释、道三教。

有意思的是,在三教中,除佛教敬奉的释迦牟尼是真正的开山祖师外,其余两教敬奉的宗师都有点儿现代意义上的挂靠性质。比如道教,它的真正的创始人是东汉年间的张道陵,但后世却把先秦诸子之一的老子推上了道祖的宝座。至于儒教,众所周知,它根本就不是一个宗教,虽然拉来了孔子做招牌,但一来没有组织,二来没有一般宗教中都有的神化、法力等等,算什么宗教?

如果一定要找点原因的话,只能从孔子的生平入手。随着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办,地球人都知道,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但孔子首先是个政治家,而且是个失败的政治家。他的失败不在于他没有政治才能,而在于他的“王道”政治主张不适合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以及之后的孟子,用现代人的话说都是浪漫主义者。所谓浪漫主义,就是听起来很美但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甚至根本就实现不了的主义。正如儒家学派另一代表朱熹所说:“千五百年之间正坐如此,所以只是架漏牵补,过了时日。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中国历史上根本就没有王道,有的只是帝王之道。然而,孔子孟子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种精神,类似于某种宗教情怀,大概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人才把儒学称之为儒教,与佛、道并列,将孔子作为儒教的开山掌门。

现代人常说,“伟大都是委屈撑大的”,这句话用在孔子身上再恰当不过。我们知道,孔子虽然是一个含着银汤匙出生的富二代,但这种优越环境没持续多久,便因其父叔梁纥去世而一去不复返。孔子十几岁时,为养家糊口,也不得不出门打工。但孔子从未放弃过学习,他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做人做事、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终于有所成就。可惜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他这种思想过于理想化,当时既无人了解它的价值,也无人愿意发自内心地奉行这些价值观。年过五旬才出仕为官,但没几天,就因过于正直,触动了权贵利益被轻松拿下。周游列国十数年,没有一个国君愿意诚心实意地聘用他。某些小人还把他当成危险人物,明枪暗箭,屡次中伤。就连一些隐士也瞧不起他,讽刺他为丧家之犬。然而孔子并不像某些现代人那样,自认为“生得伟大、活得憋屈”, 亦不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于外因。有学生为他抱不平、为自己发牢骚时,他总是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意思就是:“你们别怕没有官位、不能闻达,只需担心没有安身立命的本领。也不要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只有具备真才实学的人,才值得别人去了解。”单凭这一点,孔子这“万世师表”的名号就当之无愧。

然而我们知道,“万世师表”这个拉风的招牌是后世敬奉给孔子的,而不是在孔子生前,而且还是基于某种需要。换言之,孔子最终没能达到自己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比较失意的。对此,孔子没有抱怨,但有过感慨,即《论语》中的:“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这话译成白话文就是:“我这辈子从不抱怨命运,也不怨尤别人,通过勤奋学习,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悟出了高深的道理,但现在看来,理解我的恐怕只有苍天!”想想看,“身怀绝技”且心怀天下的孔子,举目四望,世上却没有人理解,灵魂上是多么的郁闷?然而这只是我们的猜度。孔子或许一度有过郁闷,但绝不会持久,更不会使其升级、恶化。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其对待财富的态度中找到一些侧面信息。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也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意思是说:如果财富(或者说是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即便是做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当时的观念),我也愿意去做。如果财富(富贵)非要以“放下身段”为代价,那我还是干点自己喜欢的事儿吧!孔子喜欢的事是什么呢?研究学问,教书育人。

类似的信息,在孔子对待弟子们的态度上也有所体现。孔子一生教授了弟子三千,贤者就有七十二位,但孔子最喜欢的还是颜回。孔子曾经在众弟子面前夸奖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之所以如此,在于颜回在本质上与孔子是一类人,是宁肯饿死也不肯追求不义之财、无道之位的人。相反,孔子的另一弟子冉求,虽然才学和政治、军事才能都很棒,在孔子回国一事上也出力不少,但孔子并没有对他另眼相看。后来,孔子还公开宣称:冉求不是我的徒弟!并号召众弟子敲着鼓臭骂冉求。而原因不外乎冉求帮助鲁国实质一把手季氏进行田赋改革,乘机聚敛财富。

孔子和弟子们受困于陈蔡之间,一连几天吃不上饭时,其得意弟子之一子路也曾愤怒地问孔子:“难道像老师这样的君子要落个穷困饿死的下场吗?”(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之所以称为君子,就在于他们穷困时也能恪守道义。而小人之所以称为小人,则在于他们穷困时便会放弃原则,胡作非为。”(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这就是孔子。他从不反对富贵,也不反对发财,相反还是个古代版的励志大师,但他永远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儿,并能一如既往地坚守,且不为自己的选择后悔。世道不公、社会黑暗,也不能使他愤世、偏激。这也正是后世儒家子弟在《中庸》中所总结的儒家子弟应具备的“尽人事,顺天命”的人生观: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尽量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实现不了,不外乎两方面的因素——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如果是自己的缘故,即自己努力还不够,还不是块金子,至少还不是块纯金,就要静下心来,正视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含金量。是金子,迟早会发光。如果是外在因素,也要静下心来,别去搞什么“曲中求”,也不必太难过,因为能成为金子,本身就是莫大的成就。埋在土里、发不出光的金子,还是金子。越是埋在土里,我们越是需要保持一颗金子般的心。不然,一个人发光之日,也就是他开始发霉之时。

4.心开了,也就开心了

在中国,说到读书,必然绕不过佛家经典。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各类佛家经典如《金刚经》、《坛经》、《四十二章经》、《百喻经》等,是知名度及刊印量仅次于《道德经》的文化名著。之所以称其为“名著”,而不是“经书”,在于它们首先是一部文化典籍,其次才是一部宗教经典。说到静心,更不能不提佛家经典。因为静心本是佛家的入门课。而且,无论是“人在棘中,不动不刺。心在红尘,不动不伤”等经典格言的广为流传,还是“风动幡动,仁者心动”等禅门公案的脍炙人口,抑或是民间与之相关的口耳相传的佛教传说,都从侧面说明,静心不仅是佛家的入门课,也是我等凡夫俗子们的重要一课。

在过去特定的时期,佛教一度被视为迷信。应该说,佛教有一定的糟粕,然而世上有绝对没有糟粕的文化吗?没有。有糟粕,扬弃就是了,没必要一棒子打死。尤其是中国人,可以说,认识佛教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所以,在对待佛教经典这方面,我们首先要静下心来。

有人说,念经、抄经能让人静心,我并不这么认为。什么叫佛?说白了就是觉悟者。如果不能通过读经了解、掌握相应的智慧,即便能静心,也是表面的静,难以持久的静。至于抄经,它仍然只是一种形式,那些通过抄经而得到了心灵滋养的人,练习一下书法,写写其他的字,多半也能取得宁静心灵、陶冶情操的效果。读经,本质上还是读书,与读其他任何书没什么区别,关键还在于了解其内容,汲取其思想。

有鉴于佛教经典众多,其内容更是博大精深,一一探讨既不现实,也无必要,我们不如从下面这个有针对性的禅门公案(汉传佛教禅宗的小故事)入手,挖掘一些现代人亟须的正能量:

佛教史上的著名禅僧云门文偃,有一次问诸弟子:“大家参禅已经很久了,相信心里都有所领悟,只是深浅不同,不过没什么关系,参禅就是一种修炼,修炼到一定程度,才有顿悟入佛的那一天。现在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测试一下大家的修为。你们开悟前的情况我不管,我只问开悟之后的情况是什么样的?你们谁能告诉我?”

众弟子默不做声,很久都没有人出来回答问题。禅师心知大家悟性还浅,都回答不了,便自问自答:“开悟之后的日子,每天都是好日子。”

众弟子听后都点头称是,其中不少人因此大大精进了一步。

什么叫参禅?这个概念很难把握。甚至于单是“禅”之一字,我们就没法解释清楚。禅,玄之又玄,但绝非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无论禅有多玄,它都必须建立在“好好生活”的基础上。同样,如果有一种信仰让人与快乐、幸福、好好生活等概念背道而驰,那么它就是毫无疑问的邪教。

我们之所以从禅宗入手,在于禅宗在中国,早已超出了佛教的范畴。参禅,绝不仅是佛门子弟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包括唐代大诗人王维、白居易、孟浩然,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在内的很多士大夫,或者叫知识分子,都是禅道中人,亦有大量上佳的禅诗禅作传于后世。在普通百姓中间,人们不也常有“口头禅”的说法吗?禅宗的影响可见一斑。

当今世界,伴随着禅宗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尤其是在某些禅宗人士有意无意地创造或“改造”下,禅早已脱出宗教哲学的范畴,更多的是一种生活哲学,更适合大众口味。在欧美国家,参禅都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又哪里有什么僧俗之分?

另外,选择禅宗入手,还在于它尤其讲究“顿悟”。所谓顿悟,简单来说就是让人在刹那间领悟。这固然需要一定的根器,但很多时候,它并非不可捉摸。比如上面故事中的禅师所说的,“开悟之后的日子,每天都是好日子”,就很容易理解——幸福跟着快乐走,快乐跟着心态走。只要心态好,日子便不愁好不起来。

当然,人生并非只有好日子。有些日子的确糟糕,有些糟糕甚至无法改变。但生活越是糟糕,我们便越是需要好心态。佛教讲究静心,而禅宗不仅讲究静心,还讲究“转心”,认为“境随心转”。所谓“转心”,无非就是让人调整心态,在不如意中尽量保持乐观、保护高昂的斗志。

说得再简单些,“转心”就是让人学会把坏事看成好事,在不好中寻找好。只要找到那个点,心情就会好,心情好了,事情往往也会改观。退一步讲,就算事情未出现改观,但生活绝对会向着快乐的方向前进。

“顿悟”,首重一个“悟”字。而悟的前提,则是打开心胸。人世间的事情,只要往开处看,再倒霉的事情也没什么大不了。若是悲观沮丧,平平常常的小事也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换言之,人们之所以不快乐,不开心,不幸福,未必是生活本身有多不幸,而是因为他们的心灵封闭。心开了,也就开心了,这是个大多数人觉得简单但却不明白的道理。

关于禅宗,关于禅,这里只需记得:“开心”一词,是形容词,也是动词——想开心,先打开自己的心!

5.能创造者即上帝

前者说过,《道德经》是除《圣经》之外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圣经》的发行量究竟有多大呢?据相关机构统计,《圣经》自出版至今,发行量累积已超过40亿册,且每年销售3000万本以上。不过中国人不必眼红,因为《圣经》的巨额销量背后与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世界对世界范围内的侵略和殖民史息息相关,而几乎每一次侵略都是以文化侵略即传教为先导的。另外,《圣经》也不像普通读者头脑中所想象的那样,是一本书,而是一系列书籍,犹太教信奉的《塔纳赫经》叫“圣经”,基督教信奉的《旧约》和《新约》也叫“圣经”,《圣经》至少有三个分册。

当然,《圣经》的畅销与佛教经典的受欢迎在很大程度上有其一致性,既它不仅被宗教信众奉为经典,更是一种精神食粮。研究中国文化,绕不开佛经。而了解西方文明,就不得不读《圣经》。

如果说佛教是一门出世的宗教的话,那么基督教和犹太教则明显是入世的。尽管无论是在《圣经》记载中,还是在西方文明主导世界的过程中,这种入世精神屡屡失控,导致了太多的战争与血腥,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为“侵略本质”。凡事皆有两面性,下面我们就从一些众所周知的《圣经》故事入手,试论一下西方文明积极的一面。

按照《圣经》的说法,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本是生活在伊甸园里。传说中,那里到处都是黄金、珍珠、红玛瑙,长着各种树木,开满奇花异卉,结满各种美味且无农药残留的果子。亚当和夏娃每天什么都不用干,吃饱喝足之余,只需赏赏花、散散步,或者顺便信口给园里的动植物们取个名字什么的。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幸福的生活。但我们知道,这种幸福没持续多久,便被上帝强行剥夺了。《圣经》上说,那是因为夏娃受魔鬼撒旦之**,与亚当一起偷吃了禁果,因而受到上帝的惩罚,被逐出伊甸园。

从此,偷食禁果被认为是人类的原罪及一切其他罪恶的开端——如果你是上帝的忠实信徒,这句话绝对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地方。如果你不是,我们不妨一起跳出《圣经》故事,站在现实生活中戏说一下:

当上帝把亚当和夏娃逐出伊甸园时,他们为什么必须要离开?他们能不能不离开呢?不能,因为他们没有产权。园子是上帝造的,想让你住你就住,不想让你住你就得走人。上帝跟生活中某些人没什么区别。上帝与中国人信奉的老天爷也差不多——天若有情天亦老嘛!

事实上,我们知道,就连亚当和夏娃都是上帝一手创造出来的。仅仅把他们赶出伊甸园,上帝还算是仁慈的,因为他完全可以选择毁灭他们。事实上,上帝后来还真干过这事儿(大洪水与诺亚方舟的故事)。

多年前,我还在书中看过一个相关的小故事:

一个无神论者与一个基督徒是好友,二人经常为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而被驱逐出境一事辩得面红耳赤。有一次,无神论者故意问基督徒:“亚当他们为什么会被赶出伊甸园呢?”

“因为夏娃不听神的话,受了毒蛇的引诱,偷吃了禁果,她违抗了上帝的命令。”

“请问上帝是全知全能、先知先觉的吗?”

“当然。”

“好。那么全知全能、先知先觉的上帝,既然事先明明知道夏娃受不了毒蛇的引诱,却还要让毒蛇来引诱她,而不加以制止,事后还要惩罚他们。这不是存心不良吗?”

“嗯……这个……”基督徒终于为之语塞。

是啊,为什么上帝明知人类会犯错,还要种下一棵邪恶的苹果?

不过,正如我们不能全面否定西方文明一样,我们也不能就此全盘否定上帝。我不相信上帝,但我非常认可《圣经》中的故事。因为这些故事有它不容忽视的内在涵义。比如,《圣经》中说上帝用六天时间创造了世界和万物,其潜台词再明显不过——能创造者即上帝!

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的上帝。自己创造的房子,才是永远的伊甸园;自己创造的生活,才能自己说了算。

西方人往往嘲笑中国人没有信仰,不过西方人自己也清楚,他们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信仰他们的上帝。有句西方谚语说:“只有坐在飞机上,你才会知道上帝并不存在。”西方人,尤其是那些入世精神过重,进取心接近变态的西方政客尤其清楚,很多时候,他们不过是打着上帝的旗号,以爱的名义去行侵略那些弱小的国家、掠夺利益而已。然而我们在讽刺、批判对方的同时,也应静下心来想想,想想为什么西方国家总是在侵略别的国家,而没有别的国家去侵略他们,难道是上帝在保佑他们?显然不是,当年的我们不是也有佛祖和太上老君保佑吗?现在的利比亚和叙利亚不是也有真主保佑吗?所以,我们必须时刻牢记那句平实的真理:落后就要挨打,弱小就要被欺!如果你足够强大,无论他打什么旗号,以什么名义,都不过是自取其辱。没办法,世界就是强者的世界,真理往往在大炮的射程之内,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是丛林法则,也是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认定的死理,想让对手敬畏,那唯一的办法就是努力提高自己。

具体到个人层面,落后虽不至于挨打,但积极进取仍旧是必要的。我的朋友小张曾经讲过一个亲身经历:

几个月前,我(小张)下决心离开北京,结束北漂的生活。由于这个决定有点突兀,因此临走时除了电脑,我在北京所有的一切都没要,包括自行车在内的很多东西都被我扔到了垃圾站儿。做完这一切,已是凌晨一点多。将近五点,我去赶火车时,最后一次经过那个垃圾站,老远就发现那儿有个捡破烂的。走近一看,我扔的东西一件件都到了他的板车上。正在我后悔没把它们当废品卖掉、好歹换包烟钱时,不远处又来了一位捡破烂的。但他顶多只能拣点儿矿泉水瓶了。通过这件事,我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即便是捡破烂,你也得敬业,你也不能落后。落在后面的人是没饭吃的。

的确。能创造者即上帝,但做上帝不是简单地坐在理想的天堂里喊喊口号那么简单。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晚起的上帝也得饿肚皮。销售界的朋友不是说嘛:顾客就是上帝!而有些商家之所以总是能够赢得“上帝”的青睐,则在于他们本身就是上帝。上帝,不过是做好了自己本分的人。上帝,永远站在优秀的人那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