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鼓励,大人也需要鼓励;他人需要鼓励,自己也需要鼓励。什么是鼓励?鼓励就是通过特定的奖赏对人对己的再理解和再认同。
试着赞美一下自己
孩子需要鼓励,大人也需要鼓励;他人需要鼓励,自己也需要鼓励。什么是鼓励?鼓励就是通过特定的奖赏对人对己的再理解和再认同。
能干的波丽总是要把一切都做得完美,她的BaoB女装卖得非常好,夏季的到来给了她更大的机遇,一次次的追单赶活,已经把波丽累得毫无往日的轻松靓丽。钱是永远也挣不完的,况且她喜爱的法国电影周要在她喜爱的城市开演了,波丽想要慰劳自己,把生意转给女伴,和老公飞到那个听涛观海的城市去了。波丽特别知道善待自己,她这样做了,现在的她是那么悠然自得,不再有焦虑、紧张,更加自信从容。
在这个世界上,你是自己最要好的朋友,你也可以成为自己最大的敌人。两者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态度:前者乐观、后者悲观,前者积极、后者消极。悲观和消极是你的心理毒品,它们会很快瓦解你的自信,吞噬你的自我。相反,唯有根植于积极的乐土,你的自信才能在不偏不倚的自爱中获得对人对己的宽宏,达到明辨是非的准确。像波丽这样善待自己吧,你会觉得阳光、鲜花、美景总是离你很近。你平和的心境是滋养女人的优良沃土。
在纽约的北郊住着一个名叫艾米丽的女孩,她整日自怨自艾,认定自己的理想永远实现不了,她的理想也是每一位妙龄女郎的理想:和一位潇洒的白马王子结婚、白头偕老。艾米丽总以为别人会有这种幸福,自己却永远被幸福拒于千里之外。
一个雨天的下午,不幸的艾米丽去找一位有名的心理学家,因为据说他能解除所有人的痛苦。她被让进了心理学家的办公室,握手的时候,她冰凉的手让心理学家的心都颤抖了。他打量着这个忧郁的女孩,她的眼神呆滞而绝望,讲话的声音像是来自于墓地。她的整个身心都好像在对心理学家哭泣着:“我已经没有指望了!我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女人!”
心理学家请艾米丽坐下,跟她谈话,心里渐渐有了底。最后对她说:“艾米丽,我会有办法的,但你得按我说的去做。”他要艾米丽去买一套新衣服,再去修整一下自己的头发,他要艾米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然后他对她说,星期二他家有个晚会,他要请她来参加。
艾米丽还是一脸闷闷不乐,对心理学家说:“就是参加晚会我也不会快乐。谁需要我,我能做什么呢?”心理学家告诉她:“你要做的事很简单,你的任务就是帮助我照料客人,代表我欢迎他们,向他们致以最亲切的问候。”
星期二这天,艾米丽衣衫合适、发式得体地来到了晚会。她按照心理学家的吩咐,尽职尽责,一会儿和客人打招呼,一会儿帮客人端饮料,一会儿给客人开窗户,她在客人间穿梭不息,来回奔走,始终在帮助别人,完全忘记了自己。她眼神活泼,笑容可掬,成了晚会上的一道彩虹,散会时,同时有三位男士自告奋勇要送她回家。
一个星期又一个星期,一个月又一个月,这三位男士热烈地追求着艾米丽,艾米丽终于选中了其中的一位,让他给自己戴上了订婚戒指。不久,在婚礼上,有人对这位心理学家说:“你创造了奇迹。”“不,”心理学家说,“是她自己为自己创造了奇迹。人不能总想着自己、怜惜自己,而应该想着别人、体恤别人,艾米丽懂得了这个道理,所以变了。所有的女人都能拥有这个奇迹,只要你想,你就能让自己变得美丽。”
这就是关于“我”的故事,一份神奇的美丽。喜欢自己,因为你是你今生的唯一;善待自己,你将获得对自己的认同和理解;爱自己,为使自己能更好地给予他人;肯定自己,你将拥有一个更坚实的自己;丢掉自己,你将丢掉自己的私欲;鼓励自己,你将获得一份神奇的美丽。
失败也是成功的积累
在生活中,成功不仅仅意味着取得胜利,而且包括从失败中奋起的闪光意志。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一种失败机制,它产生于以往的挫折。这种失败机制的构成要素有——惧怕、怒气、自卑、孤独、无常、不满、空虚。
从某种程度上说,遭遇厄运和遭受失败是一样的。每一个人都遭受过失败,而且不只一次,正如我们经常会遇到倒霉事一样。从未遭受过失败的人,从未遭受过挫折的人,那他一定什么事都没做过。不做事固然不会有失败与挫折,当然也没有成功与战胜挫折的体验。
《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楼拜曾说:“你一生中最光辉的日子,并非是成功的那一天,而是能从悲叹和绝望中涌出对人生挑战的心情和干劲的日子。”
研究失败者,你会发现他们都患有一个通病,那便是为自己找借口。
你将发现,借口很好地向你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能不断进取,而有的人却原地踏步。你也将发现,借口成千上万,其中最糟糕的莫过于以健康、智力、年龄和运气等为借口。越是成功的人,越少寻找借口。而那些停滞不前的人却总有无限的借口可寻。平庸的人总能很快地自我辩解。
我们所有的人,现在或过去,都免不了在某件事中失败。失败使我们焦躁不安,失去安全感。有些人因失败而愧悔不已,终日为曾经遭受的困顿挫折所左右,不能自拔。有时,我们正准备尽心尽力去干某件值得一干的事情时却因以往的失败经历而彷徨不前、左右为难,生怕重蹈覆辙。
如果我们被这些失败机制所慑服,我们便会背离正常的生活。因为,我们忽略了自身具备的珍贵财富,即自身固有的成功机制,失败最终会吞噬安宁,导致紧张不安,信心丧失殆尽。
我们必须学会接受自己的现状。我们永远不是完美无缺的,可能犯错误而导致自我形象遭到扭曲,但我们必须从中吸取教训,而不是因噎废食,从此抛弃我们辛辛苦苦开拓的事业。从失败中奋起,最终带来的是信心和快乐。
最大的失败莫过于害怕失误,不敢冒一个使我们的生活更富有意义但又经过仔细谋划的风险。如果我们能战胜这一担忧,那么自我就自动得到了改善,这必将为我们带来梦寐以求的幸福。
我们没人喜欢面对困难和不幸,但聪明的人善于把它当作成长的机会。
著名作家梭罗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是告诉自己一个好消息。然后,他会对自己说:“我能活在世间,是多么幸运的事。如果没有出生在世,我就无法听到踩在脚底的雪发出的吱吱声,也无法闻到木材燃烧的香味,更不可能看见人们眼中爱的光芒。”于是,他每一天都满怀对生命的感激之情。
人的一生是由幸福和悲伤、成功和失败、欢乐和痛苦交织而成的,只有当你经受得住成功和失败的考验,才能展示你的真正价值。
给自己的心灵多一点安慰
现在,心理失衡的现象在生活中时有发生。大凡遇到成绩不如意、高考落榜、与家人争吵、被人误解讥讽等等情况时,各种消极情绪就在内心积累,从而使心理失去平衡。消极情绪占据内心的一部分,由于惯性的作用使这部分越来越沉重、越来越狭隘;而未被占据的那部分却越来越空、越变越轻。因而心理明显分裂成两个部分,沉者压抑,轻者浮躁,使人出现暴戾、轻率、偏颇和愚蠢等等难以自抑的行为。这虽然是心理积累的能量在自然宣泄,但是它的行为却具有破坏性。
这时我们需要的是“心理补偿”。纵观古今中外的强者,其成功之秘诀就包括善于调节心理的失衡状态,通过心理补偿恢复平衡,甚至增加建设性的心理能量。
有人打了一个颇为形象的比方:人好似一架天平,左边是心理补偿功能,右边是消级情绪和心理压力。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加重补偿功能的砝码而达到心理平衡,你就在多大程度上拥有了时间和精力去做那些有待你完成的任务,并有充分的乐趣去享受人生。
那么,应该如何去加重心理补偿的砝码呢?
要有正确的自我评价。情绪是伴随着人的自我评价与需求满足状态而变化的。所以,人要学会随时正确评价自己。有的青少年就是由于自我评价得不到肯定,某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又未能进行必要的反思,调整自我与客观之间的距离,因而心境始终处于郁闷或怨恨状态,甚至悲观厌世,最后走上绝路。由此可见,青年人一定要正确估量自己,对事情的期望值不能过分高于现实值。当某些期望不能得到满足时,要善于劝慰和说服自己。不要害怕,没有遗憾的生活是平淡而缺少活力的生活。遗憾是生活中的“添加剂”,它为生活增添了改变与追求的动力,使人不安于现状,永远有进步的余地。处处有遗憾,又处处有希望,希望安慰着遗憾,而遗憾又充实了希望。正如法国作家大仲马所说:“人生是一串由无数小烦恼组成的念珠,达观的人是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没有遗憾的生活是最大的遗憾。
为了能有自知之明,常常需要正确地对待他人的评价。因此,经常与别人交流思想,依靠友人的帮助,是求得心理补偿的有效手段。
必须意识到你所遇到的烦恼是生活中难免的。心理补偿是建立在理智基础之上的。人都有感情,遇到不痛快的事自然不会麻木不仁。没有理智的人喜欢抱屈、发牢骚,到处辩解、诉苦,好像这样就能摆脱痛苦。其实往往是白花时间,现实还是现实。明智的人是承认现实,既不幻想挫折和苦恼突然消失,也不追悔当初该如何如何,而是想到不顺心的事别人也常遇到,并非是老天跟自己过不去。这样就会减少心理压力,尽快平静下来,对那件事作个分析,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
在挫折面前要适当用点“精神胜利法”,即所谓“阿Q精神”,这有助于逆境中进行心理补偿。例如,实验失败了,要想到失败乃是成功之母;被人误解或诽谤,要想到“在骂声中成长”的道理。
但是,在进行心理补偿时也要注意,自我宽慰不等于放任自流和为错误辩解。一个真正的达观者,往往是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最无情的批判者,是最严格要求自己的进取者,是乐于向自我挑战的人。
记住雨果的话吧:“笑就是阳光,它能驱逐人们脸上的冬日。”
请每个人都善待自己
善待自己,因为你是你今生的唯一;善待自己,你将获得对自己的认同和理解;爱自己,为使自己能更好地给予他人。
26岁的公关部经理苏琪失恋后变成一个泄了气的皮球。她说,我是一只折断翅膀的丑小鸭,整个世界都把我抛弃了。可是,她忘了,这个失恋的苏琪是天下独一无二的苏琪。如果她学会喜欢自己、爱自己,她就不这么傻了。
她应该这样告诉自己:若没有我,我的自我将变成一纸空文;若没有我,我的生命将戛然而止;若没有我,我的世界将变成一片废墟。尽管在整个宇宙我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对于我自己,我是我的全部。为此我首先珍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珍重;我必须善待自己,才对得起造物主的恩赐。
后来,美丽的苏琪终于学会了自省,晚上躺在**对自己说,我这是怎么了?为什么要这样虐待自己?从前做项目时我是那样地能说服别人,为什么自己就不能走出这段情呢?仔细想想,我没有什么不对。是他不对,是他玩弄了我的感情。应该难过的是他而不是我。那我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经过几夜的反省,苏琪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自尊,狭隘的自尊。原来,从小众星捧月的她从未受过别人的冷漠对待,她的痛苦归根结底不是为了失去的那个男人而是为了自己狭隘的自尊。于是她对自己说,现在我明白了,那样的自尊不能要,它不过是虚荣的幻影,一个坚实的自尊来自真正的自爱。我爱自己,还有什么可以自惭形秽的呢?就这样,否定了自己的虚荣后,苏琪不再痛苦了,她很快走出了失恋的伤情,坦然地接受了成熟的庆典。
自爱并非自恋,自爱的人懂得“将心比心”的厚重,自恋的人只想一味索取,不肯给予。自爱的人懂得生命来之不易,为使自己在有限的生命里获得无限的充实,他会挖掘自身的潜能,并为自己的目标竭尽全力;自爱的人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自己的名誉和尊严,他不会为眼下的利益卑躬屈膝,更不屑于为自己的成功而狂妄自大,蛮横无理;自爱的人在精神上是独立的,他无需掠夺他人,更不会出卖自己;最后,真正自爱的人因着自己的充实而平静,他走入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自由与和谐。
28岁的英文编辑晓岚就是这样一个自爱的女人。和屡屡拈花惹草的丈夫的离异并未使她自暴自弃。她对自己的人生有信心,了解自己的潜能,爱自己的孩子。离异后的晓岚利用两年时间完成了电脑程序的学习,不久在一家外国公司担任了电脑部经理。回忆自己的婚变,晓岚不无感慨地说,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变的世界,对于一个单身母亲,自爱不但是她的生存之本,亦是她自信的根基,更是孩子的心理养分。一个自爱、自信的母亲必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妈妈的离异是正确的,离异并不意味着生活欺骗了你,那不过是妈妈对婚姻错误的修正,修正错误后,生活会变得更加美丽。自此,孩子虽然失去了父亲,却仍获得了一份健康的母爱;而她个人虽然失去了婚姻,却挖掘出了自己的潜能,获得了灵魂的完整。
自己选择的路,就要坚定地走
马俊仁,被誉为中国田径界的“奇人““一代名帅”。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马俊仁培养出了王军霞、曲云霞等优秀中长跑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大赛上多次打破世界纪录。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王军霞获一金一银。国际田径联合会高度评价了马俊仁的成就,把他的“马氏训练法”列入国际权威训练理论。
如今马俊仁功成名就,然而他的成功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大的挫折。
1983年3月,马俊仁带着仅训练了4个月的弟子王莉、刘艳菊参加在上海嘉定举行的第五界全国运动会马拉松比赛。比赛开始时,体能占绝对优势的王莉一路领先,至30公里处把其他队员远远地抛在后面。但就在这时,在观众席上的马俊仁突然发现王莉的白跑鞋上渗出了红色,他的头“嗡”的一声,王莉的脚磨破了!王莉忍着钻心的疼痛,一瘸一拐地向前迈进。当她以第9名的成绩跑到终点的时候,晕了过去。辽宁队本来可以到手的一块金牌就这样眼睁睁地丢了,士气因此受到极大的影响。
原来,赛前时间紧张,马俊仁不得不采取高强度的训练,然而这需要完备的调养手段。因为缺乏这样的条件,王莉出现了胫骨前肌炎,但她仍然坚持训练。马俊仁对此缺乏准备,对王莉采用热疗的方法,这样的结果是炎症消失,疼痛也没了,但是脚底的硬茧却也给热水泡软了。
这对马俊仁无疑是当头一棒,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别人的冷嘲热讽是次要的,他自己也开始怀疑他的训练理论。比赛结束后,他暂时放弃了中长跑事业,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又当起了中学教师。他想利用短暂的休息调整一下心态和状态,然后再做打算。
马俊仁曾这样回忆当时那段痛苦历程:“当时风言风语很多……说我不是什么本科的,也不是专业出身,训练不科学。我确实感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够,怎么办呢?三人行,必有我师,我则认为二人行,也必有我师。和我一起训练的人,他们身上都有优点,我要想法把他们的优点学到手。我把一个人的经验学到手就是一份力量,我把100人的经验学到手,就有100份力量,这样就提高了我的能力。”
经过5年的积蓄,1988年复出的时候,他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独创的训练方案,厚积而薄发,马家军很快声威大震,在国内国际大赛上摘金夺银。
1994年,在斯图加特世锦赛和北京七运会后,马家军内部矛盾激化,终至师徒反目,一夜之间,他呕心沥血培养的队员人去楼空;他又出了车祸;还未能养好伤,他的老父亲又离开人世;他旧病复发,被人拖进了手术室……对马俊仁而言,可谓命运多舛!然而,他没有被挫折打倒,又重新组建“马家军”。“马家军”在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又在赛场上创造出了新的奇迹,比如在2000年2月20日举行的北京国际公路赛上,由马俊仁担任主教练的中国女子中长跑队捧得该项赛事女子组冠军,以马俊仁新生代弟子领衔的大连经济开发区队夺得友好组冠军,随后在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暨中日对抗赛上,又获得女子1500米和3000米冠军,并有多名队员打破女子3000米亚洲纪录,再次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试想,如果马俊仁在1983年嘉定失败之后一蹶不振,失去对自己训练方法的信心,那么肯定没有日后在国际国内赛场上摘金夺银的辉煌业绩。
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如此,不要让昨日的沮丧令明天的梦想黯然失色!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
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
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踩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然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
“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
“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贬值,它依旧值20美元。
“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你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
所以,无论我们身处什么环境,都不能把自己贬值,只要坦然面对逆境,认清自己的价值,就一定会有告别挫折的一天。
自己认定的方向不能轻易动摇
有这样一个家庭,家中的生活一向很拮据,尽管一家六口已千俭万节了,可父母双方微薄的工资才仅仅够糊口,但他们却很乐观,时常鼓励儿女:“孩子们,迎着困难走下去,我们总有办法的。别忘了,我们还有那只玉镯呢。”那是爷爷奶奶的唯一的遗产,孩子们没见过,但妈妈说那可是件价值连城的老古董呢,必须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以用。这给儿女们增添了不少信心:他们毕竟有个依靠。
每到月初,精打细算的母亲便把那叠不多的钱细心地分成一小叠一小叠:这是本月的水费,那是伙食费……最后只剩一两个可怜的裀儿。但是有一个月,母亲怎么分也不够用,因为最小的妹妹也要上学了。父母锁紧了眉头,这钱是如何都周转不过来了。一家人沉默不语。姐姐打破沉默,小声说:“妈,卖掉那玉镯吧。"仍是一片沉默。只见做父亲的掏出自己的一份钱说:“我戒烟吧。”母亲眼里透出了一片感激,接着,读大学的哥哥也退还自己的一份:“我明天就去找个兼职。”于是左减右删,他们还是保住了那生活的唯一依靠。
此后,这个家庭常遇到厄运,但父母总是说:“没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决不动用玉镯。”而兄妹们也不再为艰难的生活而恐惧,他们的心里和爸妈一样踏实而有信心:毕竟我们还有个玉镯呢。
直到哥哥姐姐出来工作后,他们再也不用吞咽生活的苦水。母亲打开了那只“宝盒”,令他们万分惊讶的是,里面空无一物。儿女们霎时明白了爸妈的用心。多年来,鼓励他们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的,不是那只价值连城的玉镯,而是父母那比玉镯更有价值的对生活充满信心永不屈服的乐观与坚毅。
回首那段辛酸的生活,回味父母在困境中的乐观与不屈,这对几个孩子来说,它的价值是物质所不能衡量的。带着这种品质,他们将坚定地走在崎岖的人生道路上。
你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要动摇。就像挖水井,你首先必需找到你认为有水源的地方,然后坚持往下挖。如果水源离地面50米,你每次只挖到40米就放弃,而去找另一个地方再挖,那么,你不管付出多少汗水,都将会白费力气,最多是自欺欺人地告诉自己:“我又多了一次失败的经验。”
找到属于自己的工作的人们,面对工作上的困难,面对不顺,不要垂头丧气,不要轻言转换工作,再坚持一会儿,霉运就会过去,再坚持一会儿,就会出现转机。
失意的同时不可失志
人从记事始,便在得意与失意之间生活。得意时,如浸泡在蜜水之中,欢悦万分;失意时,如含黄连,苦不堪言。
失意并非只是不得志,一切希冀未果,均属失意范畴。求学时,一次考场败北,是失意;工作上,事业无成,是失意;生活中,求爱遭拒绝,是失意。失意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一次失意,如同品尝一次人生的苦辣,一次失意,是对人生的一次考验。尝过一回苦辣,历经一次考验,你便跨过人生的一道坎儿,你便超越了一次自我。
失意,并非你低人一等矮人一截,也不是你智商低下,因为失意像得意一样相随相伴人生。失意是得意的反面,无得意便无失意可言。得意有时会使人头顶猪尿泡不知轻重而失却明智,得意有时会因无尽的恭维而无视教训。
失意,会使你冷静地反思自责,使你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项,努力克服不足,从而驾驭生命的帆船,乘风破浪,以求一搏,从失意的废墟上重新站起。失意,会使人细细品味人生,反复咀嚼苦辣,培养自身悟性,不断完善自己,失意而不失志,痛定思痛,重创业绩。失意不是一束鲜花而是一丛荆棘。鲜花虽令人怡情,但常常使人失去警惕;荆棘虽叫人心悸,但却使人头脑清醒。
失意,犹如逆境,而逆境是到达理想境界的通途。英国学者贝弗里奇曾说过:“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善待失意,常常会产生一种无形的鞭策,催人奋进。
失意,是一剂清醒剂,它使人知不足。知不足则思学习,学习便增加知识,知识愈多,愈能善待失意,将失意当做攀登时的手杖。
失意,是一面镜子,能照见人的污浊。见污而不怒,悉心审视自身,再闯新路。一次失意就灰心失望的人,永远是个失败者。善待失意,因为人生本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战斗,而失意便是无形的敌人,善待失意就能战胜失意。
人生得意,可歌可贺;人生失意,亦需善待。因为人生难免不如意,每个人的一生中,随时都会碰上湍流和险境,如果低下头来,看到的只是险恶与绝望,在眩晕之中失去了生命的斗志,就会使自己坠入地狱里。而我们若能抬头,看到的则是一片辽远的天空,那是一片充满了希望并能让我们飞翔的天地。
人生像是一条水流,历史就像是融合了许多水流的大江。你无法离开大江,但你又发现大江里布下了一些礁石,大江上偶尔有着狂风,江水流着流着会出现急剧的转弯、下降和攀升,以及歧路和迷宫。
人生也像一艘船,人自身就是开船的舵手。在成长、学习、工作、生活诸事中,我们不可能花好月圆、一帆风顺,而没有失意和挫折。总会遇到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失意,如高考失利、仕途无望、商海折兵等。倘若我们在失意时浑浑噩噩、一蹶不振,只会失意又丧志,最后亲手葬送自己的前程。相反,如果我们从中分析原因,吸取教训,完善自己,避免今后再走相同或相似的弯路,那你已实实在在地踏上了成功的路。
其实,失意不是人的必需,而是人的必经。因为不经风雨怎见彩虹,你没受过风浪的冲击,你的意志就得不到锻炼,心灵就承受不了艰难困苦的洗礼。俗话说“大树底下长不出好草”,任何一个人想成就一番事业,就须迎击生活风浪,笑傲风云,因为有挫折才会奋起,有失意才会求荣。不要因一次挫折而折断人生奋进的脊梁,也不要为一次的失意放弃人生的追求,而应“吃一堑长一智”,在痛苦的磨难和调整中向新目标冲刺。
面对失意,不能失志。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绿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扬起前进的风帆,校正人生的坐标和航线,重新寻找和把握机会,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
从挫折中找到发光的“金子”
当身处挫折和绝境时,一定要头脑冷静,不要被吓倒。只要你的头脑保持清醒,眼光放长远,就能找出自身优势,那么,绝境对于你来说,就只是暂时的了。
20世纪50年代初,台湾经济处于恢复时期,急需发展纺织、水泥、塑胶等工业。化学工业基础雄厚的“永丰”老板何义到国外考察后,看到国际市场塑胶业技术先进,竞争激烈,自己难有立足之地,便打起了退堂鼓。王永庆,当时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商贩,竟决定投资塑胶业,因而招来了社会的非议,“何义都不做的事业,一定难做”“不懂行情”“不识时务”,但王永庆面对非议并没退缩。
1954年,他筹措50万美元,创办了台湾第一家塑胶公司,1957年建成投产。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何义所料:当台塑的原料生产出来时,日本等国的同类产品滚滚而来,充斥台湾市场,况且物美价廉,占有了绝大部分市场。而台塑产品严重滞销,仓库里挤满货物,股东们也心灰意冷。王永庆当时陷入了绝境。
面对着初战失利,王永庆并没有泄气,他自有他的计划。他认为台湾当时是国际烧碱生产基地之一,而烧碱过程中有70%的氯气被弃置不用,实在太可惜,而氯气是塑胶生产的主要原料。他所有的优势是充足而廉价的原料。
世界上失败的人很多,但不一定都能爬得起来。只有检讨反思,总结教训,找出失败的原因,奋起直追,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王永庆认准的就是这一个理,检讨才是成功之母。
台塑一定要办下去。经过一番“检讨”,王永庆采取了两条令人吃惊的措施:其一,针对供过于求的矛盾,他以常人所没有的胆识,采取了近似于“以毒攻毒”的策略,大幅度增加产量来压低成本和售价,从而获得压倒一切的竞争力。对此台塑的股东一致反对。于是,他毅然购下台塑所有股权,独自经营,我行我素。其二,造成当时濒临绝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与他连锁的加工厂对自己的产品不愿降低售价,致使销售量无法大幅度增加,因而对塑胶原料的需求量不旺。王永庆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百般劝说无效后,以义无反顾的决心,敢于拼命的勇气,毅然成立了自己的加工厂——南亚塑胶厂,从而建立起塑胶原料与加工相连贯的“一体发展体系”。
国外大企业物美价廉的威胁并不可怕,关键看你采取什么样的竞争对策。由于王永庆改变了台塑的经营策略,又力求把台塑建成高效能、低消耗的企业,台塑的产品逐渐打开了销路,站稳了脚跟,继而逐步扩大再生产。台塑这条“小鱼”不仅没有被“大鱼”一口吞掉,反而更加成长壮大,到目前已成为台湾唯一进入“世界化工企业50强”的企业。
绝境并不可怕,准确定位自我优势,就是突破绝境的利器。
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优势所在,就是因为被困难吓怕了,抱着一种悲观消极的态度,不是盲人,胜似盲人。
如果你够积极,够主动,就能从一粒沙石中看见世界,通过主客观情况的分析比较,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