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掉名利,感受云淡风轻(1 / 1)

自古以来,名利就像是明星一般,让人们锲而不舍地追求。现代社会,人们抱怨,活得真累。而人为什么活得累?因为他们放不下名利!对于名利的欲望,让很多人忘记了人最初的追求是快乐,他们不仅要名,还要利,有了名利,他们依然不满足,这山看着那山高。于是乎,还得追求,还要奋斗。好不好呢?追求并不是不好,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我们并不能做到真正地摒弃功利,甚至连哲学家们自己似乎也极不愿意摒弃人性的这一弱点,但功名欲是人类一种不合情理的欲望。如果我们能懂得控制自己对名利的欲望,学会静心,就能抛下名利的枷锁,去过云淡风轻的日子,你就能获得快乐!

人生如同一条河流,有其源头,有其流程,当然也有其终点,而不管流程有多长,有多短,终究都会到达终点,流入海洋。那么在我们活着的时候,为什么非要抓着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名利不放呢?

春秋后期,越国的名臣范蠡,他精通韬略,足智多谋,拜为大夫。勾践三年,吴王夫差大破越军,勾践向吴俯首称臣。作为越国大夫的范蠡在吴国做了两年的人质,三年后回到越国,他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策划和组织了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国大计。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术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并帮助西施谱写了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

范蠡追随越王勾践二十多年,苦身戮力于灭吴,成就越王霸业,被尊为上将军。他辅佐勾践卧薪尝胆,图强雪耻。然而范蠡深知勾践为人,只可同患难,不可共安乐,于是在举国欢庆之时,范蠡急流勇退,携妻带子,秘密离开了越国。

后来,他辗转来到齐国,改了姓名,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过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范蠡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三年后,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

就这样,一身布衣的范蠡第三次迁徙到了陶,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的最佳经商之地,他重新经商,没过几年,成了巨富,于是自称“陶朱公”。

范蠡的这种做法并不是“夹着尾巴做人”,更不是自命不凡的清高,而是光明磊落的稳重,胸无城府的坦然,是真正的对名利的放下。

诚然,人是因为有追求才会有进步,否则就是行尸走肉!但凡事有度,如果太过专注那些虚无缥缈的追求而忽视了眼前的东西,那就本末倒置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比尔·盖茨,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商界精英、政界豪客。所以,要想活得轻松,活得快乐,就要学会舍得,舍弃那些束缚自己的事与物,舍弃永不知足的欲望,那么,你收获的就是一颗平常心,一份淡然的快乐!

其实,我们自从出生起,就一直在孜孜不倦追求一样东西,那就是快乐,无论是追求财富、名利、地位等,都是为了获得快乐。可悲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总是不安于现状,他们并不是被那些“一日一鱼”所**,而是总有无止境的追求,于是,便在这所谓的追逐中失去了原本快乐的自我。

当生活越简单时,生命反而越丰富,尤其是少了名利的牵绊,我们越能够从世俗名利的深渊中脱身,感受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宽广和明净。因此,每一个人都应懂得清除自己的欲望。

很多人都明白,贪欲会把人带向罪恶的深渊,让人失去理智。它可以使人相互摧残,甚至使最好的朋友都能反目成仇。贪字头上一把刀,一旦人的内心被贪欲所吞噬,那他必将被其毒害……

人生本就是一场梦,须臾即逝,因此,大可不必整日忙着追逐功名利禄,金钱、物质等都是带不走的虚无缥缈的东西,只有快乐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做一个快乐的人吧,尽情地享受生活的乐趣,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有,聪明还是愚笨,只要你有一颗快乐的心,你的人生就会充满乐趣,就会五彩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