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祸自便,内心强大赢得好福气(1 / 1)

生活中,世事难料,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此刻你不如意并不代表你一生不幸,人生充满得失,此时你满面春风并不代表你一生顺利,虽然我们不能掌握变化无常的事态,但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淡定通达的心态,正是现代人要追求的。正如《老子》第五十八章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他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要迷于单向度的追求,而要了解相互转换的道理,然后调整心态,过上自立自足的生活。祸福本身就是相互转换的,因此,不管你现在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都不要纠结于一时,心态是自己选择的,祸会转化为福,福也会转化为祸,何不敞开心扉,坦**地面对呢?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我们已经了熟于心:

从前,在中国的边塞,有个智者,大家都叫他塞翁。

有一天,塞翁的马从马厩逃出去了,并跑到了胡人境内,很明显,这匹马就是别人的了。邻居们纷纷过来,向塞翁表达悲哀之情,但塞翁一点都不难过,反而笑笑说:“我的马虽然走失了,但这说不定是件好事呢?”

又过了几个月,这匹马居然自己跑回来了,而且还跟来了一匹胡地的骏马,这不是意外之财吗?大家都过来向他道贺,塞翁这回反而皱起眉头对大家说:“白白得来这匹骏马恐怕不是什么好事喔!”

塞翁有个儿子很喜欢骑马,有一天,他心血**,要骑这匹“外来马”,结果,一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下来跌断了腿,邻居们知道了这件意外又赶来塞翁家,慰问塞翁,劝他不要太伤心,没想到塞翁并不怎么太难过、伤心,反而淡淡地对大家说:“我的儿子虽然摔断了腿,但是说不定是件好事呢!”

儿子摔断了腿,塞翁居然觉得是好事,邻居每个人都感到莫名其妙,他们认为塞翁肯定是伤心过头,脑筋都糊涂了。过了不久,胡人大举入侵,所有的青年男子都被征调去当兵,但是胡人非常彪悍,所以大部分的年轻男子都战死沙场,但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用当兵,反而因此保全了性命,这个时候邻居们才体悟到,当初塞翁所说的那些话里头所隐含的智慧。

塞翁的确是个智慧的老人,他就懂得“福祸相倚”的道理,因此他既不以福喜,也不以祸忧。后来这个故事在人间流传了千百年,成为人们经常规劝他人的一个成语: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但在生活中,我们是否能做到这点呢?答案是否定的,人都是情绪化的动物,一些人一遇到悲伤之事,便萎靡不振;在竞争中获胜,便高兴不已,甚至得意忘形。显然,大喜大悲并不是一种好的处事心态。

有这样一个老太太,无论天气怎么样,她都要痛哭流涕,人们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她的回答是:“我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儿子是卖冰棍的,所以,一到阴天,我就担心他的冰棍卖不出去,我就痛苦;而女儿是卖伞的,所以一到晴天我就害怕没人买我女儿的伞,也会悲伤地大哭起来。”

人们听了,哭笑不得,就对她说:“其实解决的方法很简单,以后,晴天,你就想,人们都去买你儿子的冰棍了,阴天的时候就想人们都去你女儿那里买伞了,不就可以了吗?”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像这位老太太一样患得患失的人,对于取舍,他们犹豫不决。原本,他们已经拥有了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但他们还想方设法继续追求一些无谓的东西,为此平添烦恼,长此下去有损身心健康。与其担忧会失去,倒不如让它失去好了,换来了心情轻松和愉快,不是更好吗?

生活中,当我们需要抉择时,决不能因为害怕失去而不敢舍去;当你失去时,也要调整好心态,应随时随地、恰如其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位置,既不以福喜,也不以祸忧,才能坦然面对事情的变化莫测!

《孔子家语》里记载:

一天,在众随从的陪同下,楚王出游,半路,他丢了弓,随从说要去找,但楚王却说:“不必了,我掉的弓,我的人民会捡到,反正都是楚国人得到,又何必去找呢?”

后来,孔子听说此事,很感慨地说:“可惜楚王的心还是不够大啊!为什么不讲人掉了弓,自然有人捡得,又何必计较是不是楚国人呢?”

“人遗弓,人得之”应该是对得失最豁达的看法了。就常情而言,人们都是有喜怒哀乐的,在得到一些利益或者遇到愉悦之事时,他们大都会喜不自胜,甚至得意洋洋;而遇到失意之时,却表现出懊恼、痛苦的情绪。而那些内心豁达的人却能看淡得失、功过荣辱,无论遇到什么,他们都能做到心平气和、冷静对待。

总之,生活中的人们,对于得失,要学会用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眼光去观察,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这样,无论福事变祸事,还是祸事变福事,都有足够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