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坦然,放下得失成败的压力(1 / 1)

我们都知道,得与失是一个对立面,人们都希望得到而害怕失去,这是人们常有的心态。而正是因为人们的这种心态,而导致了他们患得患失。有人说,生命本身就不是一场完美的戏剧,它始终有缺憾,它给你带来些什么,也会带走些什么,但无论怎样,你都应该潇洒一点,那场无可挽留的爱,你就当作是生命中出现的一道美丽的彩虹,你要学会在自己的情绪里寻求解脱,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勇敢地对已经逝去的彩虹说声“再见”,也可以潇洒地把一切恩怨化作岁月的云烟,于前行中轻松地追逐梦想,只要能坦然面对人生的得失,还有什么让我们畏惧呢?

有个老人,他有个爱好,就是喜欢摆弄盆景,他每天的的大部分时间都会花在这上面。

有一天,老人去外地看望亲戚,出门前,他告诉儿子一定要细心照看好那些他视若珍宝的盆景。

父亲的话,儿子不敢怠慢,于是,在老人外出期间,儿子很精心地照看这些盆景,但尽管这样,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在他为花草浇水时不小心碰到了花架上的一盆花,打碎了。儿子因此非常害怕,准备着等父亲回来后接受处罚。

然而,当老人知道这件事后并没有生气,反而说:“我栽种盆景是用来欣赏和美化家里环境的,不是为了生气的。”

老人说得好,他种植盆景,并不是为了生气的。因此,他的心情也不会因盆景的得失而受到影响。如果无欲无求,了无牵挂,则气也无处生。

可见,无论得失,我们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这样,无论福事变祸事,还是祸事变福事,都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

然而,“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这份闲散与安逸,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或许真的是一种奢望。当然,要放下人生路途中得失成败的压力,还需要我们保持一颗平常心。对“花花绿绿”“流光溢彩”不生非分之心,不做越轨之事,不做虚幻之梦。面对外界种种变化与**,心不痒,嘴不馋,手不伸,脚不动,荣辱不惊,去留淡然,白天知足常乐,夜晚睡眠安宁,走路步步稳健。总之,拥有一颗平常的心,就能让我们拿捏好尺寸,把握住幸福。

陶渊明之所以归隐田园,就是因为他看淡了人生所谓的输赢和得失,宁愿清静一生,也不愿意与人争斗。

公元405年的秋天,为了养家糊口,陶渊明不得不来到离家不远的彭泽县当县令。

这年冬天,他得知,有一位官位高于他的上司要来彭泽县视察,此人极为傲慢,还未到彭泽县地界,就派人吩咐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虽然心里很看不惯这样的上司,但不得不马上动身,谁知出门前,他的师爷却拦住他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此时,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陶渊明能不为五斗米折腰,远离官场,归隐田园,就是一种洒脱,一种放得下的气度!古代,和陶渊明一样,不愿伪装自己而曲意逢迎的人着实不少,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高人”就是一种生动写照。然而,也不乏那些以为伪装就能保全自己而最终玩火自焚的人。

所以,我们应该正视人生的得失,世间万事万物,来来去去,本就没有一个定数,我们不能左右世事,但可以左右自己的心。当我们拥有时,要懂得珍惜,失去时,也不可过分执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以一颗淡然的心面对,我们的心会释然很多。

的确,人世间的一切,无论成败得失,花开花落,荣辱功过……无数人为了这些前赴后继、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机关算尽,但到最后,他们才发现,原来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最终都会化为尘土,随风飘去了,留下的还能有什么呢?似乎都没有发生过。放下束缚心灵的负担,轻松愉快地走过这短短几十年的人生光阴,才是我们生命最本质和简单的诠释!

越放下,越自在。放下看似消极,实质却是积极的生活态度。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需要放下的东西太多,有欲望、伤心、痛苦等,也有飘渺的追求,当你放下这一切时,你就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心灵的愉悦,还会避免很多尘世中的纷争。

总之,人生之路,不会总是阳光灿烂,不会总是枝繁叶茂,不会总是掌声不断,也会有阻挡在前的高山和荒凉的沙漠,也会有阴天时的迷雾重重,也会有他人的冷落,任谁也无法轻松地跨越。只要拥有平淡的真实,才会真正懂得品味人生,抒发人生感悟,才会拥有自我,心存淡泊。拥有平淡,那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就是你坦坦****,自自然然的快乐。点滴愉悦,都是生活中的原汁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