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语录】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
【语录精解】
世间之事,无论是有关趋向合一或者背反相逆的事都会有适合各自情况的不同的计谋。事物不断变化运转,就像圆环的旋转变化一样,又各有自己的具体情形、变化形势。因此,谋臣应该根据不同情况,反复去寻求最佳的谋略,并按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制定不同的制度措施以适应不同的情况。
要真正能够把握看准的机会,使这机会变成活生生的财源。除了行动迅速,敢想敢干之外,还要看清应当怎样办。实际上,这是一种比较综合的能力,除了要看到、看准之外,还要看到种种条件的辅助或制约。这就是深一层的眼光了,到底哪些条件可以利用,哪些条件是限制性条件,心里面要有个底。
诸葛亮“借东风”甚为有名。我们且来看胡雪岩是如何“借东风”的。胡雪岩为帮助左宗棠筹办船厂和筹措军饷向洋人借款成功,就是一个“借东风”的结果。胡雪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商人身份代表政府向外商引进资本的人。而在他之前,有明确规定不能由任何人代理政府向洋人借款。例如,曾是军机首领的恭亲王就曾经拟向洋人借银1000万两用于买船,所获批示是:“其请借银一千万两之说,中国亦断无此办法。”这种情况甚至让一向果敢有决断的胡雪岩对是否能够准向外商借款也心存疑虑,是左宗棠的一番关于当下时势以及办大事要懂得顺应形势而做的剖析使他得以坚定。
左宗棠认为,做事情要如中国一句俗话所说的“与其待时,不如乘势”,许多看起来难办的大事,居然顺利地办成了,就是因为懂得顺势的缘故。同样是向洋人借款,那时要办绝不会被批准,而这时要办却可能批准。这是顺势使然:
一则那时向洋人借债买船,受到洋人多方刁难,朝廷大多数人不以为然,恭亲王亦开始打退堂鼓,自然绝不会再去借洋债。而此时洋人已经看出朝廷决心平定太平天国、收复东南财富之区,自愿借款以助军务,朝廷自然不会断然拒绝。
二则当时军务重于一切,而重中之重又是平定太平天国。为军务所急向朝廷提出向洋人借款的要求,朝廷也一定会听从。
三则此时领衔上奏的左宗棠本人手握重兵,且平定太平天国有功而深得朝廷信任,由他向朝廷提出借款的事,其分量自然也就不一般了。借助这三个条件形成的大势,由洋人借款不办则罢,一办则准成。
事实的确如此,据史料记载,自同治六年(1867年)到光绪七年(1881年),以左宗棠西征筹饷为由,胡雪岩先后六次向外国银行借款,合计金额达1770万两。向外国银行借款利息为8厘,而胡雪岩以1分至1分3厘的贷款利息投入钱庄运营,以最保守的方式,即以胡雪岩仅纯得利差额的三成计算。
曾国蕃长子,被认为是外交官的曾纪泽就谈道:“十二月初二,葛立德言及胡雪岩之贷借洋款,洋人得息8厘,而胡道台(胡雪岩曾以捐纳而得授道台)极1分5厘,奸商谋利病民蠹国,虽籍没其资财,科以汉奸之罪,殆不为枉。”此处所记虽有不确,也有由作为曾国藩继承人的李鸿章与左宗棠之间的矛盾带来的情绪化因素,但也的确揭示了胡雪岩向外国银行融资而牟利的实情。
《清稗类钞》中也谈道:“光绪初年,新疆用兵,左文襄公(宗棠)倡借用外债,此为政府募集外债之始,委道员胡光墉主其事。……此借债,划出若干为购买枪炮之需,债权者得两重利益,故得之者欣然。”
左宗棠所说的势,是指那些促成某件事情成功的各种外部条件同时具备,即由恰逢其时,恰在其他集合而成的某种大趋势。具体说来,这种“势”也就是由时、事、人等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可以促成“毕其功于一役”的合力。这里的“时”即时机。所谓“彼一时,此一时”,同样一件事,彼时去办,也许无论花多大气力都无法完成。而此时去办,可能“得来全不费工夫”!这里的“事”即将办之事。“一定的时机办一定的事情,同样的事情此时该办亦可办,此时也许不可办亦不该办。可办则一办即成,不可办则绝无办成之望。”这里靠的就是看的眼光,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办出不同的效果。即使能力不相上下的两个人,这个人办得成的事情,另一个人却不一定能办成。还有一个是否“顺势”的问题。所谓乘势而行,也就是要在恰当的时机选择恰当的人去办理该办的事情。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这三个因素当中,看准恰当的时机是最为重要的。这就正如我们日常交往中发表对某件事情或者某项决策的看法一样。即使你是一个已有了举足轻重地位的人,即使你的意见绝对是正确的,要使你发表的意见发生根本性影响,也必须看准恰当的时机。否则,说早了没用,说迟了则徒然自误。
当第二次布尔战争(1899年—1902年)爆发的时候,有一个消息传入了摩根耳中:“卡内基与佛里克两人似乎有意将钢铁和焦炭及相关的全部钢铁企业股票卖给英尔帮的企业。”捎来这个情报的人,是个非常具有冒险精神的“百万赌徒”盖兹。摩根一直将卡内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卡内基这个织布工人的儿子,从每星期挣1美元20美分一直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在财富上,他甚至超过了摩根,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眼下,这个威胁着摩根帝国事业的人,突然急流勇退,又将事业转让给一个后起之秀,对此,摩根怎么能坐视不管呢?按说卡内基这次并非无缘无故的隐退。这其间,他接二连三地遭到丧失亲人的打击。先是他敬爱的母亲撒手而去,然后,他的弟弟汤姆也去世了。时隔不久,在他布拉德克的工厂里,发生了熔炉爆炸事件。他失去了最可信赖的得力助手。
以后的消息传来,说莫尔同卡内基钢铁的佛里克总裁的谈判没有结果,莫尔拱手相送了100万美元。谈判失败的借口是,莫尔这一方面根本没有财力筹措出那么庞大的资金来。一个庞然大物,当然并非谁都能将它消化掉,尽管人人都想来尝两口。有的人非但无法对付得了,反而闹出“胃病”,落个“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的下场。莫尔就是这种自不量力的人,在放弃了购买卡内基钢铁的念头之后,他又合并了一些小型企业,创设了“美国钢铁”及“美国制罐”两家公司。这两家公司好像是专门为了让摩根吸收合并而特设的,在创办不久即被摩根收购。
忽然,又传来了消息,说卡内基这次好像有意要将事业整个卖给洛克菲勒。摩根听到这个消息时,惊奇得不得了。为什么卡内基偏偏没有想起过他?他忙派人去了解情况,然后将事情前因后果联系起来,综合性地用起了脑袋,终于,他想通了:洛克菲勒光石油就够它忙的了,绝对不会买的!他现在必须致力于控制世界石油才好,怎么可能再插手钢铁呢?摩根决定不再想收购钢铁的事情了,他暗暗地想时机一定会到他头上的。
果然不出所料,没过多久卡内基就主动派人来接触摩根了。原来卡内基并不是没想到他,而是一开始就想到他,但怕主动找他会使自己一方价格被压住。因此放出各种谣言,想刺激摩根主动上门去跟他谈。谁知,摩根早将这些小道消息依靠事实的帮助,一个个击得粉碎,从而赢得了主动权。
跟鬼谷子学绝学:我们常讲做人做事要“明智”。“明”就是要把问题看清楚,要明白。“智”就是采取聪明的对策。我们须知对任何事情,都要有一种既明且智的头脑,看清楚了再采取对策。这里讲的是一种看问题应持有的正确眼光,既要看到过去,又要看到现在和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