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菲利普斯曲线(1 / 1)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之十是“菲利普斯曲线”,最早由新西兰统计学家威廉·菲利普斯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提出,是用来说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可能是负数。依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所以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换而言之,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此时的工资和物价水平都比较低,因而通货膨胀率也比较低;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华时期,此时的工资和物价水平都比较高,因而通货膨胀率也较高。所以说,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就面临着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人们希望降低失业率(降到自然失业率水平以下),就必须接受通货膨胀水平的上升,这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延伸。

需要说明的是,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替换关系只在短期内存在,它们之间不存在长期的权衡取舍。因为国家对于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予以高度重视,会通过宏观调控把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临界点”以内的安全范围,绝不会坐视不理。

无论怎样,了解这一重要的经济学原理,对我们来说是有很大益处的,尤其是在面临失业的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客观地分析自己失业的原因,准确地为自己的失业归因和定位,走出消极抱怨的负面情绪,更加理性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