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篇(1 / 1)

两汉是经学时代,经学涵盖了汉代学术的所有领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设立《五经》博士,专门教授儒家经学。从此,经学成为两汉统治者制定国策的基本依据,也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对当时的政治、社会、民风等都有重要影响。

《诗》作为五经博士之一,在汉代正式被称为“经”。当时,研究《诗经》者共有四家:齐、鲁、韩、毛。齐、鲁、韩同为今文经学派,合称“今文三家诗”。“三家诗”曾盛极一时,立于学官,但最后被古文经学派的《毛诗》取代。根据《隋书·经籍志》等记载,当时的《毛诗》注家众多,但是保存下来的只有两家,第一家为毛亨所作的《毛诗故训传》,习惯上称《毛传》;第二家为郑玄所作的《笺》,习惯上称《郑笺》。《毛传》《郑笺》是现存最早的两部系统解释《诗经》的著作,在经学史和《诗经》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唐代实行科举制度,以经学取士,希望选取具有“经世致用”之人为官。其中明经科即以“五经”为考试内容。为了给官方的科举制度设立统一、规范的标准,朝廷下令统一经文和经义,孔颖达等人奉敕修《五经正义》,作为官方读本。《毛诗正义》成为《诗经》的官方权威读本,为天下士人所习。《毛诗正义》尊崇毛、郑两家之说,对《毛传》和《郑笺》都进行疏通。由此,毛、郑古义得以流传。

《毛诗正义》被定为官方读本以后,解《诗》者多遵循毛、郑学说。直到宋代,疑古惑经之风兴起,解《诗》新风亦随之出现。据胡朴安在《诗经学》中所说,宋代说《诗》有三派:一废小序派,二存小序派,三名物训诂派。其中,朱熹的《诗集传》就属于走出毛、郑藩篱的是废小序派。在宋代,《诗经》研究集大成者属朱熹。夏传才先生在《诗经研究史概要》中称郑玄的《毛诗传笺》、孔颖达的《毛诗正义》、朱熹的《诗集传》为《诗经》诠释学或《诗经》史的三个里程碑。

在清代乾嘉以后,研究《诗经》的学者多标榜汉学,文字、声音、名物训诂成为主要的解经方式,如戴震的《毛郑诗考》、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等都是以训诂的方式来解读《诗经》。这种解读方式虽然可以推求诗意,但仍然不出《毛传》《郑笺》的范围。清代解读《诗经》具有新意的是方玉润的《诗经原始》。褚斌杰在《十三经说略·〈诗经〉说略》评价方玉润的《诗经原始》:“他不囿于传统旧说和流行观点,力图重新解诗的意愿。书名‘原始’,就是‘欲原诗人始意’,即摆脱历来对诗的附会曲解,探求诗之原始本义的意思。与前人相比,方氏说《诗》,却能打破旧说,独立思考,提出不少新见解。在解《诗》时,方氏能从诗歌艺术形象出发,涵泳全文,通其大意,窥其义旨,故能对不少诗篇做出正确的诠释,开拓了近世《诗经》研究的新学风。”从诗歌艺术形象出发来探讨诗篇之旨义,由此开始了《诗经》解读的文学解读方式,《诗经原始》成为还《诗经》以文学面貌的开始。

以下就从这些《诗经》史上的代表著作出发,介绍前人是如何解读《诗经》的。由于成书背景、著作体例等诸多不同,下面的介绍也不求统一,只择取代表该作在《诗经》发展史上的特点予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