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宣之治危机藏
“仁宣之治”是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统治的十一年。他们一个是朱棣的长子,一个是朱棣的嫡孙。他们统治的这段时间在中国历史上是可以和西周“成康之治”、西汉“文景之治”、大唐“贞观之治”相提并论的伟大盛世。
和所有的盛世一样,“仁宣之治”实际上就是停止一系列不必、不急的活动,包括北征蒙古,南下西洋,对老百姓轻徭薄赋,统治阶层开明节俭。但是,盛世也埋藏有隐患,而且很多隐患就是朱棣留下的。
首先,内阁成员后来变成“真宰相”。永乐时期的内阁成员普遍比较年轻,权力不小,但官位不高。到了“仁宣之治”,杨荣、杨士奇、杨溥已经千年的媳妇熬成婆,变成了三朝元老。朱高炽和朱瞻基对待他们都不可能像朱棣对待解缙一样,想杀就杀,想埋就埋。
“三杨”不但是内阁大学士还兼任了各部尚书,实际上就是没有宰相称呼的宰相。
明朝中后期甚至出现一些特别猛的内阁首辅,从拥立嘉靖的杨廷和,到嘉靖年间的夏言、严嵩、徐阶,再到隆庆年间的高珙,万历年间的张居正,严重影响皇权。
其次,太监开始参与大明政务。
朱棣任用太监做事对后代影响也很大。朱棣欣赏和使用的郑和是太监中的异类,太监中的主要成员被朱棣组织成为一个贯穿明末的机构——东厂。
朱高炽和朱瞻基不仅继续任用太监充当东厂首领,还进一步强化了另一个重要的太监办事机构——司礼监。
司礼监在朱元璋时代就已经有了,但只负责生活琐事,其中供职的太监都不识字,就不要说操控朝野了,连送上去的奏章写些什么都看不懂。
到了朱棣时代,因为他的信任,司礼监太监可以作为监军,前往前线各个部队监视大将的军事活动。朱瞻基则正式设立内书堂,命令翰林官教授太监读书。大明王朝的内阁中枢都是熟读诗书、擅长考试、博闻强记的读书人,你要和他们打交道就至少要识字。朱瞻基培养读书的太监,就是为了能够用他们制约日渐坐大的内阁。
于是,大明有了一套完全可以把皇帝排除在外的行政体系:由地方和各部官员呈上奏折,再由内阁在首辅的主持下统一提出处理意见“票拟”,呈送给司礼监,司礼监负责批红发还给内阁,内阁最后把这些“票拟”变成圣旨,以皇帝的名义发布下去。
所以,明朝的皇帝嘉靖、万历都可以二十多年不上朝办公,因为实在是没有什么需要他们去办。
朱元璋丝毫不肯予人的权力,不过三十年就被朱棣祖孙三人彻底送了出去。
最后,大明王朝的盛世隐藏着巨大的隐患——瓦剌蒙古。和朱棣在三峡口大战一场的马哈木的孙子也先,已经成年,他麾下的瓦剌骑兵正在虎视眈眈地注视着北京,三大营在失去了伟大统帅朱棣后,下一次战争中还能保证必胜吗?
(1) 《明史·公主列传》
(2) 《明史·公主列传》
(3) 《明史·公主列传》
(4) 《明史·诸王传》
(5) 《明史·诸王传》
(6) 《明史·诸王传》
(7) 《明史纪事本末·高煦之叛》
(8) 《明史纪事本末·高煦之叛》
(9) 《明史纪事本末·高煦之叛》
(10) 《明史纪事本末·高煦之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