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赵二王俱成擒
朱棣生前,朱高煦就准备造反,当然不是反他父亲,而是反他哥哥。
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汉王朱高煦被朱棣从青州迁徙到乐安,从二线城市直接被贬到四线城市,他特别不高兴。
他的大哥朱高炽还是对他挺好的,先是在朱棣的盛怒中救下了他的性命,而后又多次写信给他,规劝他不要轻举妄动,可惜朱高煦不听,只当朱高炽的苦口婆心是王八念经。
朱高煦自己积极在乐安联络自己军中的故旧,准备在朱棣死后就发兵谋反。为此,朱高煦将全家都压了上去:“子瞻圻在北京,觇朝廷事驰报,一昼夜六七行。高煦亦日遣人潜伺京师,幸有变。”(4)
可惜,明仁宗朱高炽虽然宅心仁厚,但是不傻,在杨荣等人的辅佐下迅速登基,并派他的太子朱瞻基迎回朱棣灵柩,完全掌握了三大营的五十万精兵,朱高煦的谋反还没开始就已经彻底没了希望。
朱高煦不得不停下来,再次等待机会。因为他知道大哥身体不好,而他身体不错,于是只要熬到大哥死了,他就能学朱棣,夺走皇位。
明仁宗不但没有追究朱高煦的违禁行为,反而“遗书召至,增岁禄,赐赉万计,仍命归籓。封其长子为世子,余皆郡王”(5)。这样对一个摆明了要谋反的人,明仁宗已经仁至义尽了。
但就在这时,朱高煦的儿子朱瞻圻怨恨朱高煦杀了他母亲,又和他闹了起来,并跑到明仁宗朱高炽那里举报自己的父亲朱高煦谋反!朱高煦也蒙了,于是他把朱瞻圻从北京发给他的一堆秘密报告交给朱高炽,反告自己儿子谋反。结果,朱高炽仅仅是把这对奇葩父子训诫了一顿,了事。
此时朱高炽已经病入膏肓,无力对抗和管理朱高煦,于是他对这件事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为的就是息事宁人,能平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也就是解缙口中的“圣孙”朱瞻基。
这就出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局面:朱元璋的儿子朱标比他早死,于是朱棣有了借口“靖难”夺取皇位;如果朱高炽和朱标一样早死,或者朱棣晚死一年(把朱高炽熬死),那么朱高煦继承皇位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明仁宗朱高炽驾崩,他死在北京,当时,皇太子朱瞻基却身在南京。从朱棣身上学到的本领让朱瞻基比朱高煦先一步到达北京城,继位登基,史称明宣宗。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八月,明宣宗朱瞻基一登基,朱高煦就造反了。他的底牌是军队对朱瞻基没有感情。为此甚至派人前往张辅处,联络感情,结果被张辅抓了送到朱瞻基面前处死。
为了效仿朱棣,朱高煦也在乐安组建自己的部队,约山东都指挥靳荣等反济南为应。又散弓兵旂帜于卫所,尽夺傍郡县畜马,立五:指挥王斌领前军,韦达左军,千户盛坚右军,知州朱恒后军,诸子各监一军,高煦自将中军,世子瞻坦居守。指挥韦弘、韦兴,千户王玉、李智领四哨。(6)
这支部队集结完毕之后,朱高煦突然没把握:是先取南京奠定基础,还是直捣北京寻求决战?以前这些问题朱高煦从来都不用考虑,因为朱棣都解决了,但是现在,他只能自己决断、自己思考。朱高煦思考的结果是全军集结乐安州,等待将朱瞻基派遣的部队逐步收编过来,再进攻北京。
当然,刚刚登基的朱瞻基本来还和建文帝一样,准备派遣一位将领率兵出征,但是杨荣提醒他“皇上独不见李景隆事乎?”(7),李景隆当年和朱棣关系好,“靖难之役”全程当卧底,最后被朱棣当成一等功臣供起来。
夏原吉也对朱瞻基说:
往事可鉴,不可失也。臣见煦命将而色变,退语臣等而泣,知其无能为也。且兵贵神速,宜卷甲韬戈以往,一鼓而平之,所谓先声有夺人之心也。若命将出师,恐不济。杨荣言是。
朱高煦和部队里所有人都熟啊!谁能保证谁不是卧底呢?朱瞻基立即打消了派人领兵出击的主意。两位元老大臣的支持,让朱瞻基有了勇气。
朱瞻基决定亲征。在张辅等人的辅助下,朱瞻基对第一次亲征做了详细的部署。
乙丑,敕遣指挥黄谦,同总兵、平江伯陈防守淮安,勿令贼南走。令指挥芮勋守居庸关。令法司尽弛军旗刑徒从征。戊辰,命定国公徐永昌、彭城伯张昶守皇城;安乡侯张安、广宁伯刘瑞、忻城伯张荣、建平伯高远守京师。己巳,命丰城伯李贤,侍郎郭松、郭敬、李昶督军饷;郑王、襄王善留守北京;广平侯袁容、武安侯郑京、都督张升、山云,尚书黄淮、黄福、李友直协守;少师蹇义、少傅杨士奇、少保夏原吉、太子少傅杨荣、太子少保吴中、尚书胡濙、张本、通政使顾佐扈行;阳武侯薛禄、清平伯吴成为先锋。(8)
如此布阵,说明朱瞻基担心朱高煦和蒙古联系或者南下夺取南京。为了确保自己的战略意图实现,朱瞻基一边强化北面居庸关的兵力和守备,确保京城防御,防备蒙古偷袭;一边征调南方水师控制运河,坚决堵住朱高煦南下南京之路;同时集结大军,以阳武侯薛禄、清平伯吴成为先锋,杀向乐安州。
朱棣亲自培养的儿子和孙子就要兵戎相见了!
朱高煦一开始听说前锋是阳武侯薛禄、清平伯吴成,摩拳擦掌,以为可以轻松获胜,结果后面又听说朱瞻基亲自出马,这才害怕起来。手下便建议朱高煦立即出兵南下,还有一线希望,至少可以在运动中寻求机会歼灭敌人,朱瞻基初次指挥全军,不可能那么顺手,一定会有破绽。
这个道理是对的,可是朱高煦又犹豫了,决定在乐安州固守!这跟选择等死没有什么区别。
当年,朱棣靖难之役之所以获胜,就是因为他敢于和强大的对手野战并且有足够的能力在野战中消灭对手,朱高煦远远不如朱棣,自然不肯外出野战。于是,朱瞻基顺利完成了对乐安州的合围。
朱高煦彻底丧胆,准备向侄子投降,换取活命,他的手下鄙视地对他说,开始造反就不可能活啦!“宁一战以死,就擒,辱矣。” (9)朱高煦冒出两个字:“城小。” 朱高煦酝酿了一辈子的谋反,竟然就这样投降了。看来外表看着凶悍的人,可能内心并不强大,幸亏朱棣没有把皇位传给他。
朱瞻基对朱高煦的处理并没有留情,朱高煦本人和儿子们被押送北京,不久全家皆死。“逆党王斌、朱煊等伏诛,同谋伏诛者六百四十余人,其故纵与藏匿坐死戍边者一千五百余人,实口外者七百二十七人”(10)。回师途中,朱瞻基也没有忘记在彰德的三叔赵王朱高燧,顺路收缴了朱高燧的卫队,将他直接软禁起来。永乐年间的夺嫡之争,在宣德年间落下帷幕,大明迎来“仁宣之治”的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