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设东厂种祸根
朱棣是喜欢太监的,而朱棣手下的太监也很给力。比如,郑和就能够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航海技能发挥到极致,七下西洋成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盛举。
除了郑和这样伟大的太监,朱棣身边还有狗儿这样为他上阵杀敌的太监,有李兴这样可以帮他出使暹罗的太监,有马靖、马骐这样可以出镇一方的太监。这样看来,朱棣可以算历史上手下能干太监最多的皇帝。既然太监这么能干,又贴心,他们自然就应该负担更重要的工作。于是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朱棣决定设立一个由太监主管的机构——“东缉事厂”,简称“东厂”。
这个名字很有意思。这个机构设在皇宫东华门以北,所谓“东厂”的“东”字,来自“东华门”的“东”;“缉”的本意是收集,引申为侦察搜捕,“缉事”就是帮皇帝抓人的意思;“厂”的繁体字是广字头里面一个宽敞的敞,指的是没有墙壁或只有一面墙的简易房屋,后来代指临时性机构。于是,“东厂”就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帮助皇帝稽查抓人的临时机构。他们的首领是皇帝最信任的太监。
东厂太监要稽查抓捕什么人呢?他们要抓的是朱棣手下锦衣卫都指挥使纪纲。
这个纪纲原本是朱棣最亲信的人,早年他就投靠到朱棣麾下,跟随朱棣鞍前马后,史称“王大爱幸”,就是朱棣特别喜欢他。继位后,朱棣任命纪纲为“锦衣卫指挥使,令典亲军,司诏狱”。(13)
为什么朱棣喜欢他?因为纪纲特别善于察言观色。之前朱棣对他问解缙、平安还在吗?他立即会意朱棣不想让他们活,于是解缙被雪地埋杀,平安被逼自杀。
后来,纪纲和名列奸臣列传榜首的都御史陈瑛联合,一个罗织罪名,一个上疏弹劾,建文帝时期的许多遗臣都死在他们俩之手。而且纪纲做人特别坏,史称他:
辄将至家,洗沐好饮食之,阳为言,见上必请赦若罪,诱取金帛且尽,忽刑于市。
也就是说,他先让犯人洗个澡吃个饭,跟犯人说我会帮你脱罪的,然后骗人钱财,最后突然把人处死,来个死无对证。
纪纲小人得志,到后来越来越无法无天。到处欺压百姓,榨取官民财物只是常规操作,他甚至连地方献给朱棣的女人都敢先截留其中最漂亮的,养到自己府中享用。史称:“诏选妃嫔,试可,令暂出待年,纲私纳其尤?者”。
敢给朱棣戴绿帽子,纪纲应该是唯一的一个。
这还不算什么,因为纪纲已经开始准备干些大事,“多蓄亡命,造刀甲弓弩万计”。 这就是耗子腰里别了杆枪,起了打猫的心思。有了心思的纪纲决定先试探一下。
有一年端午节,朱棣主持一场传统娱乐节目“射柳枝”,纪纲也参加了。但是他不准备射,而是嘱咐亲信锦衣卫镇抚使庞瑛:我故射不中,若折柳鼓噪,以觇众意。(14)
纪纲的意思是他故意射不中,然后让庞瑛把柳枝折断并声称是纪纲射断的。这就类似于历史上赵高的“指鹿为马”。纪纲也想用这种方法来测试百官对他的态度,结果“瑛如其言,无敢纠者” ,也就是说当场没有人敢说纪纲,纪纲认为他试探成功,“遂谋不轨”。
于是,纪纲从朱棣的心腹变成了反贼。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不得而知,但是有理由相信,长时期待在朱棣身边,让纪纲对这位主公看得比别人更透彻。也许正应验了一句话,任何伟人在身边的小人眼里都不过如此。
但就在纪纲还在策划的时候,东窗事发,他被朱棣身边和他有仇的太监告发谋反。朱棣大为震惊,也大为愤怒!朱棣第一恨的是和他作对(参考“壬午殉难”),第二恨的是自作主张不把他放眼里,第三恨的是背叛!纪纲三样占齐,结果自然很惨:即日磔纲于市,家属无少长皆戍边,列罪状颁示天下。
也就是说,事发当天,纪纲就被碎尸万段,全家被发配。或许就在纪纲射柳折枝的时候,朱棣那双眼睛就已经注意到了他。纪纲想当赵高弑君,朱棣可不是秦二世!
太监在这件事上立了大功,也让朱棣从亲信的背叛中收获了一丝慰藉。朱棣本来就喜欢太监,更何况太监们不但忠诚而且能干,于是一个以太监监督锦衣卫的想法就在朱棣脑子里慢慢酝酿,最终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东厂正式挂牌。
东厂的设立是违背明太祖朱元璋中官不得干预内务的祖训的,但是朱棣不管。他的位置本来就是用武力夺回来的,要说违背太祖朱元璋的遗训,出兵干掉建文帝,应该才是对朱元璋最大的不敬。
但是,朱棣开了一个很坏的头。因为朱元璋的晚年是废止了锦衣卫和特务政治的,朱允炆在这一点上继承了朱元璋,这应该是一种善政。朱棣上台,这种开明的善政没有了,取而代之是锦衣卫特务和东厂特务。这些人最大的问题是法外执法。
比如,解缙、耿炳文、盛庸、平安、何福等全被无故杀害,由此可见,朱棣心胸并不宽广,这也是他的永乐盛世赶不上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要知道李世民的头号谏臣魏徵可是他大哥李建成的心腹,反观朱棣对待方孝孺,高下立判。所以,他也只能是在疆土上“幅陨之广,远迈汉、唐”;在德行上却是“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在以后的岁月里,东厂太监逐渐成为明朝皇帝手中最得力的鹰犬和打手,汉唐两宋的政治文明已经不复存在,君臣之间彼此撕裂,大臣不再和王朝一心,君主也不再信任大臣。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临死之前的最后的遗言就是:“然诸臣皆误肤!”
(1) 《明成祖实录》
(2) 《明史·姚广孝传》
(3) 《明史·艺文志》
(4) 《明史·艺文志》
(5) 《明史纪事本末·治水江南》
(6) 《明史纪事本末·治水江南》
(7) 《明史·夏原吉传》
(8) 《明史·夏原吉传》
(9) 《明史·夏原吉传》
(10) 《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
(11) 《明史·外国列传》
(12) 《明史·外国列传》
(13) 《明史·佞幸列传》
(14) 《明史·佞幸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