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下西洋送使臣
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七月,郑和带着一堆来自非洲、西亚的贡使向朱棣朝拜。这些非洲兄弟第一次看到当时世界最大的南京城,感受了中华文明的巨大魅力。
转眼到了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任务之一是把这些个非洲兄弟送回自己家去。郑和、王景弘此时已经熟练掌握了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季风,对自己的航行越来越有把握。
于是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正月,朱棣第六次,也是他最后一次命令郑和出航,再次按照航线驶向非洲。这次郑和还有一个使命:“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17)
由于当时中国大明王朝傲视群雄的超级实力,这些南洋小国都以收到明朝的赐封为荣,这是朱棣将中国的官职授予外夷。虽然官职不高,宣慰使也就是个头衔而已,没有实际意义,只能看作类似于今天的荣誉教授、荣誉市民之类,但是对于准备用它来狐假虎威的小国君主足够了。
等到郑和从非洲回来,朱棣已经去世了,郑和向明仁宗朱高炽汇报了情况,朱高炽亲切地接见和慰劳了他,把他提升为南京守备太监,但郑和视为生命的远航事业却被朱高炽彻底停止了。
明仁宗朱高炽没有好大喜功的虚荣心,这个腿有残疾的胖子皇帝希望能够与民休息,爱惜民力。于是在传统儒家看来耗费巨大又没有好处的下西洋活动,必然是要停止的。
郑和留在了南京,朝廷迁到了北京,南京守备太监已经成了一个闲置。但是,当时的太子朱瞻基也留在了这里。郑和在这个时候应该跟朱瞻基多次提到了下西洋的故事。
朱瞻基比较像他的爷爷朱棣,也特别喜爱万国来朝的感觉,于是登基后,决定再次派郑和下西洋。
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六月,郑和第七次下西洋航行。这一次郑和预感到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出使了,于是他在出发之前跟老朋友王景弘交代了后事。出航之前,郑和按照惯例在福建长乐等待季风,其间他雕刻了一块《天妃灵应之记碑》,完整记载了下西洋的整个过程。其中有专门记载郑和下西洋的盛况。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域,迥隔于烟霞缥缈之间。……年春,仍往诸番,蚁舟兹港,复修佛宇神宫,益加华美。而又发心施财,鼎建三清宝殿一所于宫之左,雕妆圣像,粲然一新,钟鼓供仪,靡不具备,佥谓如是庶足以尽恭事天地神明之心。众愿如斯,咸乐趋事,殿庑宏丽,不日成之。画栋连云,如翠如翼,且有青松翠竹掩映左右,神安人悦,诚胜境也。斯土斯民,岂不咸臻福利哉?
(18)
舰队这次出海,一切顺利。
郑和舰队到达暹罗,跟暹罗国王宣讲了朱瞻基的诏书,命令他们不许骚扰满剌加。此后舰队绕过印度次大陆驶向郑和心目当中一辈子向往的“圣地”——麦加。返航途中郑和病死于古令,他的副手王景弘把舰队带回大明。郑和下西洋的时代终于结束了。
历史上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是“民初盛世”。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渤泥、苏门答剌、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琐里、加异勒、阿拨把丹、南巫里、甘把里、锡兰山、喃渤利、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儿、沙里湾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伐、那孤儿,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19)
需要说明的是,朱棣时代并不是仅仅只有下西洋这个行动,还与西域、北疆、西藩等地交流,大明的触角开始伸向四方:“锐意通四夷,奉使多用中贵。西洋则和、景弘,西域则李达,迤北则海童,而西番则率使侯显。”(20)
这些外交事件,让朱棣很开心,也很满足,但并不是朱棣最关心的问题。他最关心也最闹心的是继承人问题,也就是太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这三个嫡子之间的夺嫡之争。
资料来源《天妃灵应之记碑》
(1) 《明史·宦官传》
(2) 《明史·大明律》
(3) 《明史·宦官传》
(4) 《明史·宦官传》
(5) 《明史·外国列传·安南》
(6) 《明史·外国传》
(7) 《明史·宦官传》
(8) 《明史·外国列传》
(9) 《明史·外国列传》
(10) 《明史·外国列传》
(11) 斯里兰卡郑和碑,斯里兰卡国际博物馆藏品目录。
(12) 《卧雪堂文集》,《马哈只碑》拓片
(13) 《明史·外国列传》
(14) 《明史·外国列传》
(15) 《明史·外国列传》
(16) 《明史·外国列传》
(17) 《明史·宦官传》
(18) 《天妃灵应之记碑》
(19) 《明史·外国列传》
(20) 《明史·西域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