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1 / 1)

一下西洋擒海盗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1)

朱棣让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怕建文帝跑到海外去了,要去寻找他的下落;另一个是重新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向南洋诸国昭示大明国威。

中国人没有航海传统,中国传统的士大夫对航海不熟悉,甚至心怀畏惧。因此,朱棣只能委派有一定航海知识又有宗教诉求的郑和。此外,还有一个太监王景弘被任命为郑和的副手,由两人一起率领船队出海。此番郑和下西洋,朱棣改变了他父亲朱元璋“禁海”的国策,所谓“禁海”通常被简化为“片板不准下海”。这其实不准确,因为“海禁”是为了禁止倭寇,而非贸易。按照《大明律》规定:

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二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已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2)

由此可见,明朝不是不准贸易,而是对贸易船只大小、货物种类加以限制,重点是为了杜绝内外勾结,特别是沿海居民与日本海盗勾结形成的倭寇。

所以,等到郑和出海的时候,大明已经有了相当的造船经验,为郑和制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3)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五月五日端阳节,郑和、王景弘率领27800人,“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4)。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航海行动拉开了帷幕。

此番郑和、王景弘的第一站就是今天越南中部的占城国。由于当时张辅正在进行安南战役,占城国和安南国是敌对国,而占城国在“永乐元年,其王占巴的赖奉金叶表朝贡,且告安南侵掠,请降敕戒谕”(5)。所以,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马上就来到了占城国,在这里他们完成了帮助朱棣出使占城国的外交使命和平定安南的战略要求。

在占城国休整补充淡水、补给品之后,郑和、王景弘的舰队再次起航驶向爪哇国。

此时的爪哇国分成了东、西两个国家,彼此攻打。郑和的舰队刚到达时被西爪哇国当成了敌人东爪哇国而发生冲突。

西王与东王构兵,东王战败,国被灭。适朝使经东王地,部卒入市,西王国人杀之,凡百七十人。西王惧,遣使谢罪。帝赐敕切责之,命输黄金六万两以赎。(6)

郑和的部下被西爪哇国杀了170人!郑和很愤怒,要知道他的舰队在当时就相当于今天的航母特混舰队,他要像忽必烈那样灭了爪哇国一点问题都没有。

可是,郑和选择了克制和威慑。威慑力量自然是他麾下无敌的大明帝国舰队,当这支庞大的舰队出现在西爪哇国的首都时,国王遭受到了降维打击,立即投降;后来被押送到朱棣面前,朱棣让他出了六万两黄金把自己赎回去。

经历了这次风波之后,郑和的舰队过苏门答腊、满刺加、锡兰抵达古里。

中国史书中的古里国是“西洋大国。西滨大海,南距柯枝国,北距狼奴儿国,东七百里距坎巴国。自柯枝舟行三日可至,自锡兰山十日可至,诸蕃要会也” 。

古里是今天的印度南部喀拉拉帮卡利卡特市,这里当时是一个伊斯兰教港口,对于回民郑和来说,他就像回家一样兴奋。若干年之后,一个来自葡萄牙的传教士达伽马也来到了这里,和带来和平的郑和不一样,他给古里带来的是无尽的杀戮和征服。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最终目的地就是这里。本来一帆风顺的航行却在回来的路上遇到海盗。

这个不长眼睛的海盗叫陈祖义,本来是从中国逃出来的一个犯人,后来成了南洋一带的海盗头子。他打听到郑和是个太监,就主观认为太监都不是很厉害的主儿,于是他瞄上了郑和舰队,准备打劫。当然他也不傻,看出来郑和船大人多,于是决定跟郑和耍个诈降计。

可惜,郑和不仅仅是个太监,更是经历过“靖难之役”的亲历者,有过刀山火海杀出来的经验。陈祖义关公面前耍大刀,自然只能献命:“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7)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前后两年四个月,带回了各国朝见的使臣、稀里糊涂的敌王、胆敢挑衅的海盗,朱棣挣足了天朝上国的面子,于是很快又开始筹备第二次下西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