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1 / 1)

张辅引兵平安南

张辅是张玉的大儿子,靖难之役时已经成年,率军跟随父亲和朱棣一起奋战,屡立战功。朱棣登基后,没有让张辅继承父亲的爵位,而是单独封他为信安伯,属第三等功臣。

虽然张辅获得封号是靠着自己努力,但或多或少因为他妹妹是朱棣的妃子的缘故,但张辅还年轻,还有的是机会。

机会也是说来就来,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安南出事了。

安南是洪武年间就归附大明的属国,两国之间本来相安无事。朱棣刚刚继位的时候,安南也发生宫廷政变:权臣黎季犛赶走了陈氏王朝的国王,反向朱棣谎称陈氏王族血脉断绝,自己以外甥身份继承王位,求册封。偏偏就在这个时候,“其故王之孙陈天平自老挝来奔”(17)。这样一来,黎季犛的谎话就被戳穿了。朱棣便让黎季犛把陈天平从南京接回去当王,黎季犛假意答应,结果陈天平刚回去就被杀了,朱棣派出去的使臣也被杀了。

这就是找死的节奏。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朱棣派麾下大将朱能充总兵官,沐晟为左副将军,张辅为右副将军,李彬、陈旭为左、右参将,督师南征。结果朱能走到半路,病死在龙城。朱棣命张辅接替他指挥征南大军,继续进攻安南。

史书记载双方动员的兵力都夸张得离谱,大明王朝方面“兵八十万”,安南更夸张“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欲据险以老辅师”(18)。八十万对七百万,算是一场全面战争了。

张辅计划和沐晟两路出发,自己出兵广西,沐晟出兵云南,发动钳形攻势,而后两军一起攻向安南军的防御核心地带多邦。张辅这种战术后来成为一种定式,为后世出兵越南提供借鉴。

这一仗张辅势如破竹,直抵多邦城下与沐晟会合,黎季犛也在多邦集结精锐象军与张辅决战。

战斗刚刚开始时,没见过战象的明军被吓得纷纷后退。张辅却一眼看穿了对手战象的弱点,他一面命人将老虎皮蒙在马身上,扮作老虎向安南军发起反冲锋,一面派出神机营火器向战象猛射。黎季犛的“象皆反走,贼大溃” 。张辅统率下的明军猛扑上去,趁机斩了对手两员大将,将黎季犛设置的几百里连营全部摧毁,一举多占多邦要塞。

黎季犛本人逃走,张辅派兵追击,“悉破筹江、困枚、万劫、普赖诸寨,斩首三万七千余级” 。追到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五月,“至奇罗海口,获季犛及其子苍,并伪太子诸王将相大臣等,槛送京师” 。七百万大军一战而亡。

可是,这个时候陈氏王族已经全部被黎季犛杀光了,无人可立。于是朱棣下令将安南并入大明版图,改为交阯行省,设立布政司。张辅则被“赐宴奉天殿,帝为赋《平安南歌》,进封英国公,岁禄三千石,予世券” 。可谓极尽荣宠,走上人生巅峰。

但是,朱棣把安南的问题想简单了。这一年冬天安南又发生了以简定、陈季扩为首的叛乱,要求复国。世镇云南的沐晟出兵讨伐,不敌,朱棣就又想到了张辅,于是张辅第二次走上南征安南之路。

这一次张辅对安南展开另一种形式的吊打。他把部队进到谅山以北,“览山伐木造舟”,准备用水师进攻安南叛军,紧接着就是一路平推“进至慈廉州,破喝门江,克广威州孔目栅”(19),一直打到咸子关。

在这里两国的水军展开决战。

张辅学习周瑜火攻之法,“以划船战,乘风纵火,擒贼帅二百余人,尽得其舟” ;这一仗击溃安南军主力,紧接着张辅率水军攻到太平海口,安南军全军崩溃,四散潜逃,“获简定于美良山中,及其党送京师” 。安南方面又一位领袖简定被活捉,张辅第二次攻灭安南。

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正月,朱棣把张辅召回并调往北平,筹划北伐蒙古之事。

安南这边张辅刚走,又出现了“乍服乍叛,将帅益玩寇”(20)的情况。拖到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正月,朱棣派张辅第三次领兵出征安南。这几年之内由南到北,又由北到南来回冲杀,张辅辛苦。

张辅来到安南军中,立即斩了“素骄,违节度,诘之不逊”的都督黄中,全军立威;而后转兵进攻安南,“七月破贼帅阮景异于月常江” 。八月,双方在神投海决战。这一次安南军表现得比以往好一些,将全军舰队分为三队,猛冲张辅军。

张辅亲自上阵,率领军直冲安南中军。结果安南军被明军用铁钩钩住战船近身肉搏,双方从卯时打到巳时,安南军再次大败。以后见到张辅大旗,纷纷归降。

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忽降忽叛的安南再次反叛大明。张辅率大军第四次讨伐安南。这一次张辅在爱子江再次遇到了安南军的战象。张辅换了对策,改命神射手瞄准战象上的操作者和象鼻子一顿猛射:“一矢落象奴,二矢射象鼻。” 这下象军又一次被吓得往回乱跑,安南军再次溃败后投降。张辅抓住了陈季扩,把他押回南京,第三个安南领袖,又被他活捉。

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安南再反,张辅出征,第五次平定安南,轻松讨平叛军。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冬,朱棣把张辅召回,从此张辅离开安南。

结果,他一走,局势就失控“交人所畏惟辅。辅还一年而黎利反,累遣将讨之,无功” 。这样一直折腾到了明宣宗宣德年间,明军大将柳生战死,剩下的部队在王通带领下仓皇撤回,实在嫌安南折腾的朱瞻基决定放弃交趾。

这场战争始于安南求援,终于大明撤军,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这一仗中明军的战斗力、战役组织能力、战略筹划能力远胜安南方面。但明军在占领安南后没有很好地组织当地民众,休养生息,反而对当地人民索求无度,搞得“交人苦中国约束,又数为吏卒侵扰”(21) 最终被迫退回国内,后双方互派使节恢复朝贡。朱棣本人对安南之战也是三心二意,几次中途把安南战场最重要的统帅张辅召回筹划北伐蒙古,对于如何管理安南的问题,朱棣也没有过多的思考和筹划。他的焦点始终在漠北草原,始终准备着打败大明最强大的敌人蒙古。

但朱棣这种有仇必报,有诺必践的豪情,让四方纷纷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