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杨开泰”迎盛世
三阳开泰中的“泰”是《易经》中极好的一卦:“泰,小往大来,吉亨。”(27)卦象中的三阳,原本指的三次阳卦。而永乐到正统年间,刚好有三位姓杨的明朝内阁大臣辅佐皇帝开创“仁宣之治”,他们就是杨荣、杨士奇和杨溥。时人即以谐音称为“三杨开泰”,预示着大明王朝的盛世离不开这三位杨大人。
杨荣,本名杨子荣,建安人。他是三人中最早得到朱棣任用的。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朱棣攻入南京时,杨荣第一时间拦在了朱棣马前,但他不是要为建文帝保驾,而是劝朱棣一句:“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28)
一句话点醒了既想当皇帝又想立牌坊的朱棣,朱棣立即调转马头直奔老爹的明孝陵,先给爹上坟,再让自己上位。从此,朱棣记住了杨荣,不久便把杨荣召入内阁。
朱棣喜欢打仗,而杨荣的能力类似于曹操身边的郭嘉,史称他“谋而能断”(29),是朱棣特别倚重的心腹智囊。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三十六岁的杨荣就穿上了二品朝服,他的功劳在于对于战场的感知能力特别敏锐。
有一天,蒙古兵围攻宁夏的消息传到京城,朱棣马上召集内阁七人问话,可是七个人有六个都不在,只有杨荣在位。朱棣就要他说说看法,杨荣看完军报,从容回答道:“宁夏城坚,人皆习战,奏上已十余日,围解矣。” 果然,当天晚上宁夏解围的军报就到了。朱棣发现杨荣确实是个军事人才。
于是,朱棣决定让他去接受一下考验。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杨荣受命“往甘肃经画军务,所过览山川形势,察军民,阅城堡” 。杨荣圆满完成任务回到京城向朱棣汇报,朱棣特别高兴,亲自为杨荣切瓜。
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朱棣开始北伐蒙古,杨荣地位更加重要,被他当成最重要的谋士天天带在身边。为了方便杨荣获取情报,朱棣“选勇士三百人为卫,不以隶诸将,令荣领之”(30)。
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朱棣进一步授予杨荣更大的权力,命他“兼领尚宝事。凡宣诏出令,及旗志符验,必得荣奏乃发” 。也就是说,杨荣成为朱棣身边的总参谋长,朱棣所有的命令都要经过杨荣审核才能发出去。
杨荣在朱棣身边红得发紫,但是他特别谨慎,表面上没有卷入太子朱高炽和汉王朱高煦的夺嫡之争,朱棣也把他看成最重要的大臣,临死前还对他托付后事。
明仁宗登基后,杨荣的地位渐渐不如杨士奇,杨士奇是尚书的时候,他才是九卿序列的太常卿。明宣宗登基后,杨荣再次变成皇帝打仗的总参谋长,伴随皇帝征战,重新得到重用。
杨荣和郭嘉相似,也是个不拘小节的真豪杰,他对自己的评价是:“事君有体,进谏有方,以悻直取祸,吾不为也。” 可以概括他的行事逻辑。
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杨荣卒,时年七十岁,“赠太师,谥文敏,授世袭都指挥使” 。
杨士奇,本名寓,士奇是他的字,但是字用得多,名用得少,说明大家都对他尊重、亲近。
杨士奇和杨荣不同,反应没有杨荣快,但为人更加“持重”。他比杨荣大六岁。自小家境贫寒,母亲带着他改嫁。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杨士奇少年老成,当得起“持重”两个字。
杨士奇用行动见证了“持重”的个性,史称他“举止恭慎,善应对,言事辄中。人有小过,尝为掩覆之”。(31)这样的人话不多,有小毛病帮你遮掩,有大问题立即提醒,当然容易获得同行的尊重。
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朱棣北伐时,杨士奇奉命和太子一起留在南京监国。北伐回来后,朱棣不喜欢太子,准备找茬,就问杨士奇太子监国监得如何。这个问题极难回答,因为说太好了可能犯朱棣忌讳;但也不能说坏话,因为说坏话容易显得太子无能。于是杨士奇光说孝,不说好:“殿下天资高,即有过必知,知必改,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32)
这话既说了太子聪明,又说了太子有错,还强调太子错了能改,因为他有爱人之心。什么是爱人?那就是儒家的最高追求“仁”啊!仁者爱人也!同时还夸奖了朱棣:这样的太子还是朱棣您这个皇帝教导得好,托付得对!
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朱棣第二次北伐回来,太子迎驾出了点问题,结果被人借题发挥,朱棣抓了包括黄淮在内所有太子的属官,眼看太子就要被废,杨士奇毫不慌张,从容地跟朱棣说了一句:“太子孝敬如初。凡所稽迟,皆臣等罪。” 这话的意思,一方面说了太子没问题,有问题都是我们这些下面办事的;另一方面,点出了问题不大,就是迟了一点而已。还有就是他再次强调了孝,没有跟朱棣争对错。话说了三分,留了七分,朱棣特别受用,关了杨士奇几天就把他放出来,接着干活。
杨士奇在明仁宗、明宣宗两朝逐渐成为内阁首辅大臣,可惜最后也毁在了自己儿子身上。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他的儿子杨稷仗势杀人,被抓到大理寺问罪,王振的同党趁机弹劾他,杨士奇担忧过度,病卒,时年八十岁,“赠太师,谥文贞” 。
杨溥不是朱棣最早的内阁成员,却是明仁宗朱高炽最早的属下。
杨溥,石首人,和杨荣是同科进士。永乐初年就被选在皇太子朱高炽身边成为太子洗马。“洗马”两个字不是给马洗澡的意思,原本应该写作“先马”,意思是给太子出入开导的开路先锋,是汉代就有官员名称。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太子党被朱棣一网打尽的时候,杨溥直接被赶到牢里去了。
后来,朱棣没事问了问他在牢里干吗。(多亏没问他还在不在)管牢房的跟朱棣汇报“溥益奋,读书不辍”。朱棣想了想就让他在牢里安心读书去了,结果“系十年,读经史诸子数周”(33)。也就是在牢房里,读书读了好多遍,算是把学问给做扎实了。
明仁宗继位才把他放出来,继续做官。杨溥真正入阁要到明英宗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比杨士奇、杨荣晚了三十多年,只能算个后备干部。当时的人们把这三个人并称“三杨”,认为他们中“士奇有学行,荣有才识,溥有雅操,皆人所不及云” 。
朱棣正是和“三杨”以及其他文臣武将一起,开创了大明的“永乐盛世”。
(1) 《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
(2) 《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
(3) 《明史·成祖本纪》
(4) 《明史·诸王传》
(5) 《明史·成祖本纪》
(6) 《明史·丘福传》
(7) 《明史·成祖本纪》
(8) 《明史·成祖本纪》
(9) 《明史·地理志》
(10) 《明史·成祖本纪》
(11) 《明会要》
(12) 《明史纪事本末·河槽转运》
(13) 《明史·职官志》
(14) 《明史纪事本末·河槽转运》
(15) 《明史·宋礼传》
(16) 《明史·河渠志》
(17) 《明史·宋礼传》
(18) 《明史·成祖本纪》
(19) 《明史·职官志》
(20) 《明史·解缙传》
(21) 《明史·解缙传》
(22) 《明史·解缙传》
(23) 《明史·黄淮传》
(24) 《明史·胡广传》
(25) 《明史·金幼孜传》
(26) 《明史·胡俨传》
(27) 《易经·泰卦》
(28) 《明史·杨荣传》
(29) 《明史·杨荣传》
(30) 《明史·杨荣传》
(31) 《明史·杨士奇传》
(32) 《明史·杨士奇传》
(33) 《明史·杨溥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