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1 / 1)

北巡归来太子薨

死的人是朱元璋的太子朱标。

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走在了朱元璋的前面: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薨逝。朱元璋很伤心,史称“帝恸哭”(5),史书记载他哭的记录只有两次,另一次是马皇后死,“帝恸哭”(6)。两次哭,朱元璋都动了真感情,说明他也是性情中人!

朱标不是突然死的,死之前朱标出了一趟远门,去了西安。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八月,朱标拜访了自己的亲兄弟秦王朱樉。秦王朱樉对这次拜访是相当不爽,因为他被人告了,太子爷这次来就是查他的。当然,太子也没有把秦王怎么样,只是把他送回了南京城,关押起来。

直到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十一月,朱标一直在“巡抚陕西”(7),处理政务,同时在马不停蹄地考察延安、榆林(明朝时都属于九边地区,是北方防卫蒙古的重要防御基地)一带的边防情况。这次出来,朱标跑来跑去到处忙活,不单是来解决秦王的问题,还跟朱元璋的迁都决策有关。

朱元璋老早就看南京这个地方不顺眼,“先是,帝以应天、开封为南北京,临濠为中都”(8)。应天是当时的首都南京,开封就是今天的开封,临濠是朱元璋的老家凤阳。开封特别残破,凤阳建祖坟没问题,建都基本没戏,于是朱元璋就动了别的心思。

御史胡子祺察觉到了朱元璋的意图,上疏提出迁都议题:

天下形胜地可都者四。河东地势高,控制西北,尧尝都之,然其地苦寒。汴梁襟带河、淮,宋尝都之,然其地平旷,无险可凭。洛阳周公卜之,周、汉迁之,然嵩、邙非有崤函、终南之阻,涧、瀍、伊、洛非有泾、渭、灞、浐之雄。夫据百二河山之胜,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莫关中若也。(9)

这个奏折里列了四个可以迁都的地方,河东(今山西)、汴梁(今开封)、洛阳、关中,并做了分析:河东太冷,让皇帝受罪,这个怎么好意思,所以不会选;汴梁太平,无险可守,一旦北方边防被突破,直接玩完,所以不能选;这两个地方在四选一的淘汰赛中最先被排除。

四选一变成二选一,洛阳、关中挑一个。于是两个地方比较一下,从军事角度来讲,洛阳自然没有关中险要和便于防守,于是关中最终胜出。看来,朱元璋的选择首都的逻辑很明白,他需要找一个特别利于后代守住家业的地方。

深入分析一下,明朝以前中国历代汉族大一统王朝的建都在黄河流域:秦朝首都咸阳(属于关中);西汉首都长安(属于关中),东汉首都洛阳;西晋首都洛阳;隋朝首都长安;唐朝首都长安,后向东移到洛阳;完成大部分统一的北宋首都在汴梁。于是,在上述四个地方选一个定都,就成了汉族大一统王朝的标志之一。

挑选首都的工作自然最适合太子去做。这就是朱标这次陕西之行最重要的目的。

朱标出发前,朱元璋最担心的是秦王、晋王的行刺阴谋,因为启程之前,朱标遇到了不吉利的天象。

尔昨渡江,震雷忽起于东南,导尔前行,是威震之兆也。然一旬久阴不雨,占有阴谋,宜慎举动,严宿卫,施仁布惠,以回天意。(10)

朱标出发渡江遇到了响雷,10多天阴天不下雨,这些个不算事的破事被朱元璋写到诏书上,发给太子朱标。可见,朱元璋是真心疼儿子啊!

可是,再心疼也架不住病毒的侵袭。朱标一路鞍马劳顿,加上南方人到了北方有些水土不服,病了。刚开始大家可能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只是普通的小病而已。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朱标小病拖成了大病,最后竟然一命呜呼!

本来只想太子给迁都打个前站,结果搭上太子一条命,朱元璋是真的要疯了。朱标的死,不仅仅是一场家庭悲剧,更是一个政治悲剧。因为朱元璋此时已经64岁,接班人问题摆在眼前,谁上位呢?

接班人必须至少被三方认可。

一方是遵守儒家礼法的朝廷官僚。

这些大臣以刘三吾为首,都在为接班人问题制造舆论基础。朱元璋最喜欢的是朱棣,也有意让他当接班人,可是“刘三吾曰:‘若然,置秦、晋二王何地?’太祖乃止”(11)。由此看来,立燕王朱棣是不可能的。

官僚集团希望立皇太孙朱允炆为太子,道理很简单:“皇孙世嫡承统,礼也。”(12)且从能力上来看,朱允炆的能力基本可以被儒学老臣们认可,因为他“颖慧好学,性至孝”(13)。

另一方是朱元璋的其他儿子能够认同,才能避免内乱。

按照儒家礼法,接班人要在朱元璋剩下的嫡子中选。可朱棣不是嫡子,让他当接班人秦王、晋王不太可能接受。

立朱允炆的话,诸藩王会想:虽然老头子没传立给我,但也没传给其他藩王,心里多少会平衡一点;而且侄子刚没了爹,再争也不好意思开口。更何况朱允炆继位符合礼法要求,“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14)。

此外,还必须朱元璋自己认同。

毕竟这个事最终决定权在朱元璋手上,他要选谁,估计大臣是不敢有异议的。朱元璋如果按照长幼顺序选嫡子的话,老二秦王和老三晋王,刚被废了王爵,老四朱棣倒是可行,可他是庶子,会引起兄弟相残,风乱四起。

朱元璋是深爱朱标的,朱允炆这个孙子又特别贴心。于是,朱允炆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