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lation is always and everywhere a monetary phenomenon.
——米尔顿·费里德曼
通货膨胀,是个神奇的存在,它可能是地球上关注度最高的经济学词汇。
2018年尤甚,开年即被经济学家们列为全球经济黑天鹅之首。年初美国股市千点血洗是因为它,美联储新任主席鲍威尔打开加息大门四次是因为它,股债汇房比特币,这届泡沫或将因它而破。
经济学家之间,从来没多少一致观点,唯独在“通胀”这件事上有着惊人的共识,连各国央行也要死死盯住它。自从1989年新西兰央行把货币政策直接挂钩通胀率,全球央行随即跟上:加不加息,降不降准,放不放水,缩不缩表,全看通胀差了几个百分点。这就是货币政策通胀目标制。
您可以把通胀理解成一个数字,衡量它的尺子有几把,其中最广泛使用的就是CPI(消费物价指数)和美国核心PCE物价指数(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把它们算出来,需要考虑很多变量——油价、猪价、房价、地缘局势、异常天气……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让结果突然飙起或坠落。
然而现实远比公式复杂。比如油价:有的国家负责生产石油,有的国家负责消费石油,油价下跌的影响,是汝之通缩,吾之通胀。如果大家都按公式来,结果就是您降息来我加息,两国间的利差像手风琴一样开合,带着资金流左右摇摆。抵抗力差的挺不住,资本外流,货币跳贬,举国不得安宁。
不知您感觉如何,反正我一直觉得通货膨胀这四个字很遥远。也许是没经历过,脑补不出它的威力。我需要一位曾对它有过切肤之痛(skin in the game)的人来指点一二。
于是就去问了我妈。
抢。
1993年的物价上涨,她记得特别清楚,解释体系也很完整:“要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东西就都得涨价;要是不涨,农民就不种田了。”
她觉得此逻辑可接受,便开始行动:
抢,什么都抢。粉条儿、猪肉、油盐酱醋,以十为单位起抢。抢得最多的是被面儿,累计好几打:我完全无法理解这背后的价值计算,全家一辈子能盖几床被子?但我妈的指标是,一直抢到“不管怎么涨都能淡定”的数量为止。
面对通胀,我妈的保值资产是被面儿。其实其他的选项还有美元和黄金。
抢完了,就坐等涨价。左等右等,猪肉不过从七毛八涨到了八毛八,并没有想象中可怕:因为工资也在涨。我妈的“经济就像自行车,骑得快才不倒;物价涨多少,工资就涨多少”的理论,就是那时奠定基础的。
可是她并不知道这背后“十六条”的故事。
为什么?
因为那一代人会“抢”。我妈身强体壮,把我扛在身上还能再抢两箱盐。抢盐和被面还好,如果抢的是美元,那就是另一幅画面了——一部银行挤兑、金融危机、社会动**的惊悚系列连续剧。
直到今天,我妈的习惯一直没变。路过金拱门(麦当劳),她瞄一眼菜单,就知道物价又涨了。如果我说,双层牛堡明明降价了。她马上会指出,牛堡套餐薯条加可乐,26块涨到28块5毛,涨10%;进金拱门不点套餐的有多少人?不要薯条和可乐的有多少?只要这两个涨,牛堡只是没涨价而已。菜市场酱牛肉35块一斤,年前就50块了,哪有牛肉涨牛堡不涨的道理?
我妈喜欢买差不多的东西,除了标价,还要看规格:比如永远只买900克一袋的汰渍和500毫升一瓶的李锦记:方便她计算单位涨跌幅。
算这干吗?又不是买不起。
我妈在编制属于她自己的CPI:只要算得够久,就能慢慢感受到真正的“价值”变化,这就是她的菜市场基本面:“合理”比“便宜”更重要。
据我妈的CPI显示:通胀二十五年来从没停过。而她的“自行车理论”二十五年来依然有效,是因为没有债。
债。
“放水”给这个世界带来的最大影响,是教会了大家“主动负债”这件事。不管做什么,总能找到借钱给您的人——大家已经习惯了创造价值的新方式:用杠杆。
如果我妈所说的二十五年的指标准确,她每天都应该有当年抢被面的冲动。只不过近十年放出的大水都漫进了房子,房价的涨速跟双层牛堡差出几十个数量级,也把所有人对通胀的感觉稀释了。
房子是用来住的,我坚决同意。如果是用来住的,理论上不用观望,什么时候买都是最好的时候——前提是您不用借钱买。所以这句话只适用于付现金的土豪,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觉得用在自己身上也挺合适。
借钱买不好吗?如果通胀能让钱越来越便宜,对付它的最好办法不就是负债吗?债,不是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吗?如果经济繁荣,利率随通胀上升,借同样的钱,现在付利息不是会比以后付更划算吗?不管借钱买什么,只要资产被通胀推着一起涨,不是总能借到更便宜的钱吗?
这些问题,也许日本人的体会更深刻:
傅高义的惊世之作《日本第一》(Japan as Number One)在40年前出版时,世界还没感觉到日本的潜力。直到几年后日文版推出,日本的威力才开始震惊世界:这个岛国,有早已实现全面超美的收入,有能买下全美国的房价,还有能包裹下全世界最多泡沫的股市。
后来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升息了,硬着陆了,几十年失落了。那之后的日本人在做什么?
花三十年时间修复资产负债表。
什么叫“修复资产负债表”?
您可能不太了解资产负债表公式的威力。资产负债表左边代表资产,右边代表负债,只要左边一直升,右边就能一起升;只要资产估值不减,您就永远能借到更多的钱。估值为什么会越来越高?这得归功于过去十年全球央行联袂放水,降息降准,让公式中的折现率屡创新低。
直到有一天,“通胀预期”突然现身,身后带着妹妹“升息压力”:公式中的分母要改,资产价值要重估。如果通胀来得太意外,那不用等市场换价签,银行已经先一步腰斩了您资产负债表的左边,通知您抵押物价值不足,要么补仓,要么加倍付利息。
问题是,您那扭曲的资产负债表:涨的时候,左右两边都是温和地一路小跑;跌的时候,没准就是三十米高台跳水,一夜之间债台高筑。您会发现,资产和负债,涨的时候手拉手并肩走,跌的时候一个走楼梯,一个直接坐滑梯。
那我妈的“自行车理论”呢?还能用吗?只要还有收入,一切好商量不是吗?可是自行车的车胎已经瘪了。在经济衰退终于开始拉低通胀预期时,节奏会完全反转:您的债主肯定不会等您慢慢涨工资,或者给租客加租金。发生在雷曼身上的流动性挤兑(liquidity crunch)同样会发生在您身上。这就是人生。
估计您会问:有通胀压力就一定要加息吗?当然不一定。不过如果不加息,您的日子也许会难过很多,因为物价会像双层牛堡,一涨就是10%,还涨个不停,您的荷包越来越瘪。如果工资还没有涨,那恭喜您,有机会见证让全体经济学家色变的“stagflation(滞涨)”。也许在有生之年,您都有还不完的债:这就是“日式资产负债表之修复”。
演绎巴菲特致股东信中的一句话:那一天总会来。从天而降的千斤铁锤,砸在杠杆一头的那一瞬间,也能撬起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此时没被债拖住脚踝的,才会高高弹起。
上面说的一切,发生时或快或慢,或急或缓。也可能根本不会发生。因为通胀不是公式,也不是一个数字或者指数,它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
什么叫自我实现?就是鲁迅先生说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人有亡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也;颜色,窃也;言语,窃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也。俄而相其谷而得其,他日复见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者。”就像这个亡意邻的故事:对通胀的预期会导致通胀本身。这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
2018年开年,在大陆人民欢度新春佳节之际,台湾地区人民正在抢购卫生纸。国际纸浆价格持续增涨,台湾卫生纸价格应声涨了三成。2017年圣诞节后,美国人民被百年不遇暴风雪滞留在机场时,谁会想到黄小玉(黄豆、小麦、玉米)的价格在蠢蠢欲动?
卫生纸抢购风潮很快会平息,但它提醒了您,“预期”这件事可以变得有多快,而且可以传染:纸浆到卫生纸,黄小玉到猪饲料,再到猪排堡,一旦同其他传导路径上的变量,比如油价汇合,通胀预期的自我实现过程就完成了。
为什么会有量化宽松(QE)的发生?或者,为什么各国央行有空间让这件事发生?因为2008年后的通胀率是负的,而金融危机过后,没人知道未来会怎样。恐惧破坏了记忆力,“通胀预期”这件事,这十年来已经被忘得干干净净。但是2018年初的美国股市千点血洗和随后的“血色情人节”,让大家开始有了朦胧的意识:它似乎随时会破门而入。问题是,人性天然喜欢沉浸在欢乐里,时间越长越好,只有当您看到有人提前离场,或者放下酒杯,向出口慢慢靠拢时,才会意识到时间差不多了。
如果大多数人意识到“它”要来了,就会一起挤向门口。这就是为什么一片欢腾的市场,因为一个“通胀预期”的小暗示,就会出现突然的大跳水。
对冲基金侠之大者保罗·都铎·琼斯(Paul Tudor Jones)如是说:“这届通胀出场的姿势,将是报复性反弹。”报复就是要吓您一跳,让您措手不及。报复的后果是什么?市场预期瞬间更改,资金成本暴升,债市流动性干涸,银行和个人的杠杆断裂,去都不用去。
您能做的,只是把自行车骑稳。让自行车不倒,第一要义是:脚上没有铁链子——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