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之记载注重“治乱兴亡”和“典章制度”两方面,除此而外,亦有专注重一方面者,今分叙于下:
5.1专叙“治乱兴亡”方面者
关于这种著述的书籍,又分两种:
(1)编年史。以年为经,以事为纬,我们看了以后,可以了解每一个史迹的时代关系。这类书籍,又分两种:a.司马光《通鉴》,b.朱熹《纲目》,后人皆有续之者。这两种书籍,前者比较好,因为朱熹著述的动机是模仿孔子的《春秋》,纯粹是寓褒贬的意思。所以每叙一个事实,都用一种特定的书法。比如某官某人卒,是叙好官某某死了。某人卒,是叙坏人某死了。某官某罢,是叙一个人不配作这个官,政府不是乱命。罢某官某,是叙一个人配作这个官,政府罢之是乱命。伏诛,是叙一个人应该死。杀,是叙一个人不应该死。
朱子治学,颇为谨严。但此书朱子不过成其一部,以其余委之于赵师渊,赵之治学,不大谨严。若我们讲宋学,以朱子为圣人,则此书可看,反此,则其书不见精好。《续纲目》之作者,为明人商辂,三篇为乾隆所敕修。
明时有李东阳者,著《通鉴纂要》,专供皇帝之用,清因之作御批《通鉴辑览》,因应科举的原故,加之人人功名心切,所以一时大盛行于社会。现在时过境迁,其价值已失矣。
《通鉴》可看,最好连胡三省的《注》都看,续这种著作的,明有三家:陈桱、王宗沐、薛应旗。这三人的著作,以薛为最后,也以薛为最好。
清时徐乾学著《资治通鉴后编》,清尚专为彼设一书局,但所著材料不特不完全,组织也不严密,后毕沅也有《续资治通鉴》之著,二者相较,以毕著为好。《续通鉴》止于元代,至于明,有《明纪》及《明通鉴》,二者相较,以《明通鉴》内容为好。大约这类书籍,后出者总比先出者为佳也。
(2)纪事本末。这种史体与编年史相反,以事为经,以时为纬,我们看了以后,可以洞悉历史上一个事实的首尾,容易得到因果的关系。此类著作,创自袁枢,后继之者,代不乏人,今列其重要者于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止于五代)、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马骕《左传事纬》、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无大价值)、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此书很有价值,因其成在正史之前,并非据正史而成者,吾人阅之,为直接材料)、张鉴《西夏纪事本末》(很有价值)。
5.2专叙“典章制度”方面者
(1)三通:关于这一方面的著述,尚分多种,而以三通为著。唐杜佑《通典》,《续通典》《皇朝通典》;宋郑樵《通志》,《续通志》《皇朝通志》;元马端临《通考》,《续通考》《皇朝通考》;《续皇朝通考》题刘锦藻,实仍寿潜所撰。
《通志》惟二十略为有价值,其余与正史同。《通典》,关于礼可贵之材料甚多,余不如《通考》。《通考》,乃继《通典》而作者,因马端临谓杜佑分类不善,乃另自编辑之,二者相较,以《通考》为良,关于汉宋两朝尤好,前者有特别考证,后者材料较《宋史》为多,且当较精确。部分材料《通典》有而《通考》无,实因马端临认为其对于历史无大价值,故删去之。但此等眼光,至今尤不失其为是也。
(2)会要:叙国家制度之书也,今将其重要的著作,列之于下:王溥《唐会要》《五代会要》(很有价值,因所记俱正史所无者)、徐天麟《东汉会要》《西汉会要》(很有价值),其余还有《六朝会要》《中兴会要》《国朝会要》等。
(3)会典:历叙国家有多少机关,又每一机关所职何事。关于历代政治之述叙,以此类书为最完备,略似今之行政法。其重要著作,有《唐六典》《明会典》《清会典》《清会典事例》。
(4)礼仪:其重要著作,有《唐开元礼》《政和五礼》《新仪》《大金集礼》《明集礼》《大清通礼》。
(5)律例:即国家制定之法律,律者乃每代相因袭而不敢变,率多千百年前之旧,且多不适于用。所重者在例,故律例相冲突者从例,吾人看律必须兼看例,以律虽尊而不甚切于事。其重要者有:《唐律疏义》《大清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