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爱的内涵
爱与责任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关爱学生是教师爱心的核心表现。培养学生成才是教师责任的归宿。爱心与责任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教师职业道德在教育现实中的具体体现。教师的爱心有助于实现有效的师生心理沟通。
什么是教师对学生的真爱?广义来看,教师的爱心体现在教师对职业的爱、对学校的爱、对学生的爱以及对自身的爱。狭义来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其爱心的核心内容。从案例23中,我们能感受到真爱的根本含义在于付出,在于“牺牲自己为别人”。教师对学生的真爱,在于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而“牺牲自己”,而不是“牺牲学生来满足自己”,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因为真爱而有了存在的意义,也因为真爱而精彩。
当然,这里并不是简单地强**师要牺牲自己或消耗自己,教师对学生的真爱付出决不应是那种以损害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忽视自身亲情关系为代价的一味奉献。这里是想明确教师对学生爱心的内涵,它不仅是为了满足教师自己的期待或愿望,而且最终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它不仅是为了满足教师自己的情绪体验,而最终是为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对学生的爱心要以促进学生良好发展为目标,其中,培养学生的爱心就是促进学生良好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此所谓“以爱育爱”,学生的爱心会成为对教师爱心的回报,这也会激励教师更多地关爱学生。
教师的爱心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力量。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原因在于教师职业的根本特征不仅在于教书,更在于育人。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与育人形成一体,不可割裂。教师在教书的同时自然肩负着育人的职责,教师不能只教书而不育人,尤其对心智发展并不完全成熟的中小学生来说更是这样。如果教书与育人两者脱节,如果教师忽视育人的作用,那么教书就失去其根本价值。
教师从事教育职业,自然对学生这一教育对象的发展有所期待,有所期待就会有情感投入。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就往往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关注和期望之上。当一个教师努力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希望学生学有所成,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走向这一培养目标时,教师就会对学生表现出真爱。
二、真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许多教师对学生的爱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爱,因为他们的爱是真正为了学生,学生在这种真爱的哺育下茁壮成长。但也有一些教师对学生的“爱”并不是真正的爱,因为他们教育学生的做法表面上看来是爱学生,是为了学生发展付出了许多努力和心血,然而深究起来实际上却是为了自己,这种“爱”给学生带来的教育后果很可能是消极的,甚至是糟糕的。也许有些教师并不接受这种说法,教师为了学生发展而费尽心思,怎么是为了自己呢?
比如,有的教师看到学生考试没有取得好成绩时,虽然也知道学生为没有考好而难过,却一味地指责和训斥学生,导致学生出现严重的考试焦虑症状;有的教师对学生期望过高,即使看到学生考试成绩取得进步,却并不表扬学生,而是遗憾和不满意,因为学生的学业表现总是难以达到教师心中的期待,学生的考试成绩总是不如教师所愿;还有的教师以打骂体罚的方式教育学生,并对学生说“这是为你好”,其实学生都被体罚受伤了,怎么会是为了学生好呢?
从根本上讲,这是教师出于实现自己的愿望来考虑问题的表现。当然,并不是说这样的教师是自私的,也不是说教师不能从自己的愿望来考虑问题,而是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认识到教育学生的根本目的在于学生发展,才能采用真正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方式。因此教师这些对待学生的做法表面上看来是“为了学生好”,是出于“爱心”,但是从教育方式及结果来看,却往往并没有体现出对学生的爱。
当教师过于关注自己对学生的期望和愿望时,就可能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身心发展状况,那么教师的爱就很容易被扭曲,就可能成为一种为了实现自我目标的爱,而不是为了实现学生发展的真正的爱。
教师对学生的真爱是教师教育教学情感的积极投入和为学生发展的努力付出。拥有真爱的教师往往为学生着想,而不是为学生着急;拥有真爱的教师往往关注的是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而不是批判学生的问题,发泄情绪;拥有真爱的教师往往关注学生的自我成长,而不是一味与他人比较;拥有真爱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懂得适应学生的心理水平,而不是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教师对学生的真爱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教育愿望,更是为了实现学生的真正发展。这两方面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真爱带给教师自己的是专业的发展和事业的升华,带给学生的是健康幸福的成长和对美好未来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