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或案例 发牢骚,疏离师生情感的催化剂(1 / 1)

【案例21】发牢骚,疏离师生情感的催化剂

面对繁杂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许多教师可能会感到“压力很大”“心情紧张或焦虑”,也因此有可能产生一些消极的工作情绪。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对教师应该能够予以充分理解,但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是否能够充分地理解教师呢?

我曾去一所中学做课题调研,当时高一班级的学生们就向我讲述了他们的班主任教师经常在全班同学面前发牢骚的事情。学生们表示,教师经常在开班会时或课堂上对学生发牢骚,抱怨自己为学生们付出很多,为了学生们的进步操碎了心,甚至连自己的孩子都没有时间照顾,等等。学生们的各种问题或错误都会惹来教师的数落,比如,学生上学迟到了,肯定会听到教师长时间的牢骚,这让学生们在班级里都有谨小慎微的感觉。

应该说这位教师带班非常辛勤努力,但是学生却告诉我,每次教师发牢骚使得学生们深刻感受到的并不是教师的辛苦付出,而是困惑、反感和不知所措,尽管教师发牢骚的出发点可能是期望学生们能更好发展。甚至有一个学生认为,教师发牢骚很滑稽、很讨厌。学生们表示,尽管能够认识到教师的确为班级和学生发展做了很多事情,但教师经常发牢骚和抱怨学生,这让学生们的心情很郁闷,班级士气低落,不得不对教师敬而远之。

最为关键的是班级的考试成绩反而下滑了,教师的“苦口婆心”并没有让学生们的学习有进步,不能不说这与教师的消极情绪有很大关系,教师并没有反思自己的情绪问题,而是在班级中一味地向学生发牢骚,抱怨学生,结果师生关系搞得非常紧张,学生的情绪也非常低落。

当我了解到这种情况之后,考虑再三,还是找了个适当的时机,鼓起勇气向这位教师“转告”了学生们的感受。我有点儿担心教师对此不接受,反而起到负面作用。不过,这位教师的反应打消了我的顾虑。这位教师恍然大悟:“我从来没有想到会是这样啊!”他告诉我,他如此对待学生的本意是希望得到学生们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不易,希望以此来激励学生,引导学生们都来关心班集体,更好地投入学业活动中。于是,这位教师很快意识到发牢骚是无济于事的,也很快发现教师良好的情绪状态更能感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