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成瘾的界定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的概念是由纽约市的一名精神病医生高德博格(Goldberg)于1995年首先提出。它是指在无成瘾物质条件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现象,主要表现为由于过度和不当地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现象。美国心理学会(APA)于1997 年正式承认网络成瘾研究的学术价值。随后网络成瘾很快引起了临床心理学家(King,1996;Orzack,1998;Young,1998)和医学界(OReilly,1999)的关注。
格里菲斯(Griffiths)于1996年在《自然》(Nature)杂志上提出成瘾的6个共同的核心特点:①凸显性;②心境改变;③耐受性;④戒断症状;⑤冲突性;⑥复发性。他认为包括网络成瘾在内的任何成瘾都可以把这几个特点作为操作定义(Griffiths,1999)。
之后,坎德尔(Kandell)则把网络成瘾定义为“一种对互联网的心理依赖,而不考虑使用者登录到网络上做什么”。周倩(1999)将世界卫生组织对于网络成瘾的定义加以修改,将网络成瘾定义为“由重复地对于网络的使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之欲望,同时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隐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和生理上的依赖”。欧居湖(2004)定义网络成瘾为“是指以网络为中介,以网络中储存的交互式经验、信息等虚拟物质、信息为成瘾物所引起的个体在网络使用中,沉醉于虚拟的交互性经验、信息中不能自主,长期和现实社会脱离,从而引发生理机能和社会、心理功能受损的行为”。
然而,网络成瘾的概念受到了不少学者的质疑,并认为网络用户对网络的着迷不同于化学物质的依赖。基于此,戴维斯(Davis)主张以病理性网络使用(PIU)来取代网络成瘾的提法,认为网络成瘾是一个精神科术语,不能扩展到每个人都可能过度使用的一种行为。霍尔(Hall)和帕森斯(Parsons)提出了网络行为依赖(Internet Behavior Dependence,IBD)的概念,认为网络行为依赖的并发症包括意志消沉、冲动控制障碍和低自尊。他们认为网络的过度使用是生活中的一个良性问题,它弥补了在生活其他方面缺少的满意感,是普通人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并需要克服的问题。IBD仅仅是一种适应不良的认知应付风格,可以通过基本的认知行为干预加以矫正。
时至今日,尽管学术界对其被称为“成瘾”还是“问题行为”存在一定的争论,但研究者一致认为这一概念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个体的网络使用行为无法控制;二是个体的日常功能因此而受损(Ko et al.,2009;Kim,2010;刘勤学,方晓义,周楠,2011)。在2012年APA发布的D**-V初稿中,将其界定为网络使用障碍(Internet use disorder,IUD),并归入物质使用和成瘾障碍亚类(Section Ⅲ of substance Use and Addictive Disorder)。但是在2013年出版的正式定稿中,只将网络游戏成瘾(internet gaming disorder)放在第三章“新出现的测量方法与模型”(emerging measures and models)中“有待更多研究的情况”(conditions for further study)这一部分。这也就意味着,网络成瘾的性质界定仍需更进一步的研究。
二、网络成瘾的测量
目前网络成瘾的主要测量方法是问卷调查法。不同的研究者根据不同的理论基础、概念架构以及成瘾标准来源而发展出了多个测量工具。根据测量工具编制的理论基础和项目来源,目前的网络成瘾测量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基于D**-IV的成瘾标准
有研究者倾向于将网络过度使用定义为一种行为成瘾,因此其筛选标准主要参考D**-IV中的强迫性成瘾的标准或者其他成瘾标准,如病理性赌博成瘾等。
目前被广泛使用的杨(Young,1999)编制的网络成瘾测评(Internet Addiction Test,IAT)就是根据D**-IV中病理性赌博的10项标准,确定了网络成瘾的8项标准。该测评一共8个项目,5个以上项目回答“是”,就被诊断为网络成瘾。这一测评结构简单,方便易行,得到国内外研究的广泛运用(Chou,Condron,& Belland ,2005)。但就像杨本人所指出的那样,该量表的结构效度和临床应用还需进一步研究。因此,在8个项目的IAT量表的基础上,杨进行了修订,编制网络成瘾损伤量表(Internet Addiction Impairment Index,IAII),包含20个题目,5级评分。0~30分,属于正常范围;31~49分为轻度成瘾;50~79分为中度成瘾;80~100分为重度成瘾。
布伦纳(Brenner,1997)也基于D**-IV的物质滥用标准编制了互联网相关成瘾行为量表(Internet-Related Addictive Behavior Inventory,IRABI),共32个项目。后经过修订(Chou,2000)的中文版量表第二版(C-IRABI-II )共有37个项目,内部一致性系数达到0.93,与杨的量表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正相关(r=0.64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