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学习障碍特征表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不断革新,网络学习以其灵活、便捷、交互性强、无时空限制、资源丰富等特点为生活节奏快、没有固定时间学习的人群带来了革命性的新型学习方式,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已经成为许多人的首要选择(Moore & Kearsley,2011)。而现实中网络学习者却会面临没有高质量的学习材料、缺乏对计算机的使用技巧等问题,随之而来便会产生网络学习障碍。这些问题不但影响网络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更有碍于网络学习的良性发展。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网络学习障碍的特征表现,然后再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干预。
(一)学习者自控能力
学习者由于容易受网络环境中的其他因素影响,学习精力不集中,因此不能有效地提高网络学习绩效(Becker,Newton,& Sawang,2013)。年轻人已经成为进行网络学习的主要人群(Palfrey & Gasser,2013)。这类人群恰是伴随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他们对各种网络现象更敏感,注意力更容易被分散,用于网络学习的时间占整个使用网络时间的比例过低,缺乏有效的学习时间管理,不能集中精力进行学习。
(二)学习动机不明确
学习者学习目的容易摇摆不定,学习动机不坚定,遇到学习困难就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持续性的学习动机,是当前网络学习者的又一特征。因此,在面对学习难题时,他们往往没有持久的学习驱动力,不能坚持容易退缩,无法继续进行网络学习(Lim,2004)。
(三)学习者依赖心理强
受传统学习观念的影响,学习者并没有充分利用方便快捷的网络交流方式,在网络学习中仍不善于交流互动,学习疑问容易被搁置。对学习疑问的解决仍有依赖心理和被动接受心理(Hannay & Newvine,2006)。在网络学习中,面对学习疑问,他们经常不知所措,不能就面临的学习问题进行互动研讨,问题多被搁置,影响学习效果。
(四)学习者网络资源获取和知识管理能力弱
面对浩大的网络资源,学习者不能高效加以利用,纷杂的学习资源对网络学习反而造成了副作用(冯雪梅,2008)。学习者面对分布凌乱的网络资源不能快速高效地获取信息,对已获得的信息也不能加以利用,并且不具备知识管理能力,获取及处理信息的难度较大,只能依靠专业论坛和搜索引擎为主要的信息处理工具作为网络学习辅助工具。
(五)用于网络学习的软硬件环境较差
网络学习中基本的学习平台不完备,网络学习教程质量差,影响网络学习者学习效果。现有的网络学习平台或者限制过多、门槛较高,或者流于形式、缺少实质内容,没有无障碍的内容丰富网络学习平台;现有的网络教程质量偏低,不能与网络学习者的需求相适应等,外部学习环境不能满足学习者要求。
二、网络学习障碍形成原因
尽管网络在教学形式、过程交互、资源共享、信息综合等方面有着传统教学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容易产生学习者的网络学习障碍。问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学习者控制、网络迷失和认知超载,这三个方面相互关联,彼此影响,成为影响学习者在网上学习的主要困难和障碍,严重制约了学习者在网上学习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一)学习者控制问题
学习者控制(learner control)是网络学习的一个基本前提,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自己掌控课程的进度、顺序、内容及反馈(Steinberg,1989)。网络可满足学习者对其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与路径的不同控制需求,增加互动学习与个别化学习的机会,提高成就感,同时通过自我控制学习内容及顺序提高学习效率。
然而,进行长时间自觉的学习者控制有着很大的困难。相对传统学习,学习者在网络学习中注意力更容易不集中,特别是当对学习任务不感兴趣时,常会浏览其他与学习内容无关的内容或网页,与同伴交谈,东张西望,有的干脆就放弃学习任务在网上浏览其他网页等情况普遍存在(Muilenburg & Berge,2005)。网络环境下,由于缺少教师面对面的提示和辅导,资源的组织和管理又是通过超链接的网状组织方式,也很容易导致学习者漫无目标的学习。
(二)网络迷失问题
网络迷失(lost in the net)是指面对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学习者失去或分不清方向,表现为面对网络无所适从,不知道从何着手,不知从何处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或者是对信息的甄别能力不高,使用的信息过期或无效(Camerini,Diviani,& Tardini,2010)。这可以说是学习者控制问题的衍生问题,如何降低学习者的网络迷失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过多的信息内容及链接结构型态,学习者容易在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中迷失方向、不知去处,因而需要耗费更多的学习时间进行学习活动,进而导致学习挫折的问题产生。迷失容易造成学习者有限注意资源的消耗,严重影响学习效果,甚至会导致认知超载的情形。
(三)认知超载问题
学习者的工作记忆容量有限,而问题解决和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认知加工活动均需消耗认知资源,若所有活动所需的资源总量超过个体拥有的资源总量,就会引起资源的分配不足,从而影响个体学习或问题解决的效率,这种情况被称为认知超载(cognitive overload)(Mayer & Moreno,2003)。
尽管认知负载问题也不是网络学习的专有问题,但在网络学习中表现得更为突出。由于网络学习中学习者要面对的信息量较传统教学来说更为庞大,在过分强调自主学习的情况下,学习者容易因认知负荷过重而产生信息焦虑的问题(Valentino,Hutchings,Banks,& Davis,2008)。此外,由于学习者在面对每一个节点时都必须做“学什么”“往哪里去”的判断,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耗费大量的心力,也造成了认知负荷过重。
三、网络学习障碍的干预
网络学习障碍研究是一个受很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研究。而目前的网络学习障碍研究缺乏全面的、系统的研究体系。缓解网络学习障碍的途径之一就是要寻求学习者个体、认知、外部环境之间的平衡。当前的问题尤以外部环境不能适应学习者学习需要的矛盾最为突出,因此我们对学习者自身及外部环境的改进方面提出了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增强在线交互和学习凝聚力
在线交互是一种发生在两个或多个参与者之间,由媒体提供反馈、技术提供界面的同步或异步交流(Muirhead & Juwah,2004)。由于受传统学习观念的影响,学习者习惯了被动接受、不愿交流的学习习惯。网络学习的特点是快速、高效、与时俱进。在学习的同时保持与外部信息的紧密联系,可以实现知识的快速转化(张豪锋,李春燕,2009)。交流的过程也是对知识重构、转化、提升的过程,通过交流可以增强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认同感,增强对学习成员的信任度,将个体无意识学习过程真正转化为网络化的学习过程。同时通过交流互动还可以避免学习者孤立感的产生,增强学习凝聚力,强化团队协作意识。
(二)强化对网络认知和网络学习素养的培养
学习者网络认知水平低、学习素养差,是当前网络学习者的普遍现象(Becker et al.,2013)。强化认知水平和学习素养必须从内外两方面入手:对于学习者本身而言,要树立正确的网络学习观,充分认识到网络学习优势,对网络学习产生认同感,进而弥补自身计算机使用技巧、网络学习技巧等方面的不足,逐步适应网络学习方式;对于外部环境而言,要尽量设计开发出易于交流互动的环境和资源,要尽量避免因技术条件限制给学习者带来的不必要的学习障碍。这就对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和网络学习资源的开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建立无障碍网络学习平台
网络学习平台为网络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环境和场所。网络学习平台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提升学习者的绩效,避免网络学习障碍的产生。但现有的网络学习平台数量较少,不能满足学习者需要,且由于诸多原因设置了很多门槛和障碍,使得学习者很难自由地访问。而那些无障碍的学习平台多为论坛,其功能单一,流于形式。学习者很难找到畅通无阻的学习平台。学习者应该利用技术工具中介,更有效地与学习环境中的信息资源和学习社群进行互动(张豪锋,孙颖,2008),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绩效。现阶段可以依托高校资源网,首先打破高校间的资源不能互访的限制,建立遍及整个网络的学习平台,将高校间单独使用的网络学习资源加以整合,使得互联网真正做到资源互联、共享。
网络学习障碍的研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它将随着网络学习自身的改变以及外部学习环境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尤其是网络学习对新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而引领网络学习的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发展速度之快,可能会对网络学习者造成新的学习障碍,所以研究克服网络学习障碍的对策,必定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