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丰富和改组了人际关系形式。为了区分由互联网技术和由现实交往而建立的人际关系形式,研究者创造了“在线关系”这一概念。但对于其本质和内涵,研究者因其研究视角和研究侧重点的不同而看法不一。在此,我们总结整理了在线关系的发展历程、相关理论、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和线下关系的联系。首先,在线关系的发展历程分为概念界定、建立途径和基本特点三个方面;其次,有关在线关系的理论主要围绕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展开,并讨论了在线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再次,我们将分析三种最常见的在线关系的基本特点;最后,通过探究在线关系和线下关系的联系,进一步深化我们对在线关系的理解。
一、在线关系的概念界定
人际关系,意指个体同任何他人或团体构建的多种多样的联系,反映了个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现实生活中,个体拥有的关系形式多种多样,如丈夫(妻子)、女(男)朋友、兄弟(姐妹)、阿姨(叔叔)、祖父母、同事、同学、老乡、牌友……所有这些关系形式在强度、亲密度或者价值观上并不是等同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它们均服务于一定的交往目的。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逐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人们之间的关系形式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线关系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有关在线关系的概念界定并不是很多,而且不同的研究者基于其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的不同分别采取了不同的界定形式,包括在线关系、网络人际关系、虚拟社会关系等。
(一)在线关系的早期界定
国外学者采用了在线关系的概念,虽然未对其进行明确的概念界定,但借鉴现实关系的分类形式,将在线关系划分为两种主要形式:只通过网络维持的人际关系(Exclusively Internet-Based,EIB)和主要通过网络维持的人际关系(Primarily Internet-Based,PIB)(Kevin,2004)。
EIB,是指不经过面对面交往或其他传统媒介(如电话和书信)而发展出的关系形式。随着在线社区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受欢迎,EIB关系变得越来越普遍,这是因为在网络社区中,在地理上相隔很远的个体之间可以轻松自如地建立起联系,而且这种联系无法出现在网络空间之外(Clark,1995;Cohill & Kavanaugh,1997;Preece & Ghozati,2001;Rheingold,1993;Turkle,1995;Wellman,1997)。PIB可以细分为三种:①熟人、朋友和家庭成员等,因为工作变动或其他原因,采用网络交往更加便利;②最初在网上遇到、现今通过其他方式进行交往的个体;③一些特殊个体,如同事,虽然在地理上相隔很近,但主要通过网络进行交往。因为网络通信的价格相对传统方式(如电话)低廉,而且具有交流异步性的特点,PIB关系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在交流异步性的情况下,个体可以享受非实时交流的便利性(Flaherty,Pearce,& Rubin,1998;Papacharissi &Rubin,2000),可以花更多的时间进行言语组织,更易进行印象管理(O’Sullivan,2000)。
(二)在线关系的概念发展
社交网站兴起后,人们之间的关系形式进一步发生变化,研究者对在线关系的理解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例如,许多早期研究都假设,在网络社区中,个体只能围绕共有的兴趣,同已有线下关系之外的人建立联系(Wellman,Salaff,Dimitrova,Garton,Gulia,& Haythornthwaite,1996)。该假设存在一大缺陷,即认为当线下联系和线上联系出现交叉时,两者的方向性是线上到线下,也就是说线上关系导致了线下关系(Ellison,Steinfield,& Lampe,2007)。例如,相关研究报告表明,1/3的网络使用者会在最初的网络交流后和网友进行现实会面(Parks & Floyd,1996)。不同于传统的网络社区,社交网站可以实现定向地寻找特定已知个体。例如,有研究表明,社交网站使用者更多地“搜索”某个已有线下联系的个体,而不是“浏览”完全陌生的个体(Lampe,Ellison,& Steinfield,2006)。社交网站功能强大,不仅支持新关系的建立,而且支持已有社会关系的维持。例如,研究发现,个体虽然会使用社交网站建立新的人际联系,但更多的是将之用于维持已有的线下联系(Ellison et al.,2007)。上述两项研究表明,当线下关系和线上关系出现交叉时,两者的方向并不确定,既可以是线上到线下,也可以是线下到线上。
综上,早期研究在对在线关系进行界定时,区分了线上关系与线下关系,并重点突出在线关系与线上关系的紧密关联,回避或排斥其与线下关系的联系。然而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社交网络的出现,在线关系的交往主体早已突破多数为“网友”的局面,它也可以并且越来越多地由线下关系转化而来。因此,借鉴前人的定义,并充分考虑在线关系的发展现状,在本书中,我们将在线关系定义为:网络环境中通过网络交往而维持的一种关系形式,其交往主体包括“网友”和“现实好友”等。
二、在线关系的建立途径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线关系的建立途径也越来越多样化。目前已有的建立途径主要包括即时通信(IM)、电子邮件(E-mail)、电子公告牌(BBS)、聊天室(chat room)、社交网站(SNS)、博客(blog)、微博(Microblog)、综合文件系统(Gopher)、连线导线系统(Hytelnet)、多人交谈系统(IRC)、多人游戏(MUD)、文件传递(FTP)、新闻组(newsgroup)、远程登录(telnet)、万维网或全球信息网(WWW)等。虽然平台众多,但网络用户常用的几种建立途径主要集中于即时通信、电子邮件、电子广告牌、聊天室和社交网站五种。
(一)即时通信
即时通信,意指以互联网为媒介,即时发送和接收互联网信息的网络服务,它是建立在线关系的最主要途径。CNNIC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的即时通信使用率为90.6%,达到5.88亿人。最初的即时通信功能只涵盖文本信息,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最新的即时通信软件也可以借助有声的语言来进行交流,而且在文字基础上加入了一些表达各种情感的符号系统。在交流对象方面,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与特定对象、多个对象或者陌生人进行交谈。
自1998年面世以来,特别是近几年的迅速发展,即时通信的功能日渐丰富。目前,国内常用的即时通信工具主要包括QQ、微信、MSN、百度hi、E话通、UC、UCSTAR、商务通、网易泡泡、盛大圈圈、淘宝旺旺等,这些软件已不再是单纯的聊天工具,而已经发展成集交流、资讯、娱乐、搜索、电子商务、办公协作和企业客户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化信息平台。并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即时通信的使用越来越便利,呈现出明显的“移动化”特点——用户可以通过自己的移动设备(如手机、iPad等)与其他已安装了相应客户端软件的手机或电脑收发消息。
(二)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指的是以互联网为媒介,将邮件信息以数据包的形式发动到对方邮箱内的一种网络服务。根据CNNIC最新的统计数据,中国大陆居民中有38.8%的人使用电子邮件相互传递消息、提供资料、交流思想。相比于2013年,虽然使用人数有所下降,但电子邮件仍是一种重要的建立在线关系的途径。
同传统的邮件传输方式相比,电子邮件具有明显的优势。①方便快捷。只要网络处于畅通状态,个体就能瞬间完成相关的全部操作。②价格低廉。借助互联网将电子邮件发送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只需要几分钱。③速度快。发送一封电子邮件,短则几秒,长则几分钟,对方便可收到邮件。④一信多发等。可以同时将一封电子邮件发送给成千上万个人(童星,2001)。
(三)电子公告牌
电子公告牌(Bulletin Board System,BBS),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上设立的一个或多个电子论坛(网络论坛)。论坛可向公众提供匿名访问的权利,并使公众以电子信息的方式发布自己的观点。根据用户的要求和喜好,网络论坛可被划分为不同主题的公布栏。在网络论坛中,不同的用户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他们一方面可以实时地了解其他人的想法和观点,另一方面也可以实时地分享自己的观点想法,从而实现与他人的实时交流。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时,不需要考虑自身的年龄、身份、财富、外貌等因素,也无法知道对方的真实社会身份。
一个人可以同时了解到很多人的观点想法,一个人的想法也可以同时被很多人知道,这是电子公告牌的显著特点。但由于论坛交流的匿名性,每个网络使用者在发布自己的思想观点时都是以一个陌生人的身份出现的。
(四)聊天室
聊天室,又称网络虚拟谈话空间,是指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广播消息以实现实时交谈的网络论坛。聊天室谈话是自然谈话在信息时代的延伸。通常聊天室是以房间或频道为单位的,在同一房间或频道的网络用户可以实时地广播和阅读公开消息。一般情况下,与其他网络论坛和即时通信不同,聊天室不保存聊天记录。
聊天室可以建立在及时通信软件(如MSN、QQ、Anychat)和P2P软件上,也可以建立在万维网(如Halapo等)上,但万维网方式更为普通和种类繁多,交谈的手段不局限于文本,更包括语音、视频。根据交流形式的不同,可将聊天室区分为视频聊天室和文字聊天室两种。前者是在一个网站或者客户端软件中,供许多人通过文字与视频进行实时(你输入的内容马上就能被别人看见)交谈、聊天的场所;后者是网站中以文字或符号形式为信息传递方式的聊天场所。根据交流对象的不同,可将聊天室划分为一对一聊天和多人群聊。
(五)社交网站
社交网站(Social Networking Site,SN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在网络环境下建立的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目前中国的社交网站主要包括QQ空间、微信朋友圈、人人网、开心网等。CNNIC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中国使用人人网、QQ空间等社交网站的网民用户达到2.88亿人,在网民中的渗透率达到48.8%。
社交网站为用户提供了自我展示和网络交际的平台,也涵盖了一些基本的网络应用。个体在网络中的人际关系一般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线下关系向线上的延伸,即交往双方在线下已是熟识的人;另一个是在网络平台上逐渐培养起来的线上关系,即在网络环境下建立和维持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这种网络关系往往是比较脆弱的。
三、在线关系的基本特点
相比于“面对面”交往建立的人际关系,在线关系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低限制性)、多样性、高效性(便捷性)、弱联系性(脆弱性)和平等性的特点。
(一)虚拟性
虚拟性是在线关系的首要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交往环境的虚拟性。在线关系是建立在数字信息的基础上,线上用户面对的不再是真实的物质世界,而是一个虚拟的网络空间(Nunes,1997)。二是交往过程的虚拟性。在该虚拟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具有日常交往的可触性和可感性,只是存在一种功能上的现实性(Salter,Green,Duncan,Berre,& Torti,2010)。三是交往主体的虚拟性。在在线关系中,交往主体以一种符号的形式出现(Salter,Green,Duncan,Berre,& Torti,2010)。此外,在线关系的个体可以随意选择自己的姓名、性别、形象甚至交往环境等,带有强烈的虚拟色彩(Miyasato & Nakatsu,1998)。
(二)开放性
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线上信息交流平台对使用人群的包容性上,不同年龄、性别、种族、民族、国家、职业、文化背景等人群,都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建立线上关系。而且开放的网络平台使得人们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大大缩减了人们之间的联系历程(Schmidt,2014)。此外,开放性还体现在个体对网络世界的接受性上,即自发地进行自我表露(Joinson & Paine,2007)。在网络空间中,个体可以自由地发表见解、宣泄情绪、品评时局、畅谈理想。
(三)多样性
线上关系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建立途径的多样性、关系类型的多样性上。在建立途径上,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线上关系的建立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网络平台上,而是涵盖多种互联网应用,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即时通信、电子邮件、社交网站等网络应用(Ku,Chu,& Tseng,2013)。另外,对于线上关系的类型,可以区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两种。前者指的是可以给个体提供情感支持且一般由线下关系发展而来的在线关系形式,后者则指的是可以给个体提供信息支持且一般在网络平台中培养起来的在线关系形式(Williams,2006;Hofer & Aubert,2013)。
(四)高效性
网络交流具有即时性的特点,因此可大大缩短交往的时间,节省交往资源,削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提高社会交往的效率,使人类交往的实效性得到飞跃式提高(Hawkins,Lee,Turk,Sampson,Kent,& Richardson,2001)。有人将之称为“实现了以速度压缩时间和空间的梦想”。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迅速发展与普及、社会化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充分结合,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使用便捷的网络进行交往,从而建立和维持在线关系。
(五)弱联系性
在线关系中,交往主体之间隐蔽性强,可以进行非即时交往,也可以随意更换交往对象。在打破时空限制的同时,在线关系也限制了感情等的交流,因此网络交往主体之间的沟通联系通常较弱(Kraut et al,1998;Chen,2013)。这种交往行为的随意性和缺乏责任性,会使网上交往行为肤浅化,不利于建立稳固的线上关系。另外,网络交往的客体并不明确,更多的是人与电脑之间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在线关系的弱联系性(Hollan,Hutchins,& Kirsh,2000)。
(六)平等性
由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特点,在线关系中的身份信息少之又少,因此人们在进行线上交往时,往往不再注重各种社会关系的属性,即网络交往中各方不存在上下级、长晚辈那样的垂直关系,另外,网络交流还打破了日常生活中各种交往规则的限制,因此在线关系的各方会显得更平等、更自由(Agre,2003)。再者,网络交往中的个体可以摆脱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教育程度、社会身份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实现平等交往的目的(Merisoti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