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萌发(emergent literacy)是指儿童在接受正式的学校教育并获得传统意义上的读写能力之前,表现出的前读写知识、技巧和态度(Sulzby,1989;Mason & Stewart,1990;Sulzby & Teale,1991;Whitehurst & Lonigan,1998;Whitehurst & Lonigan,200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关于儿童在接受正式的学校教育之前是否具有读写知识,存在不同的观点。早期的“阅读准备”理论提出,阅读准备(reading readiness)是指由于成熟因素或通过先前学习的影响,儿童能够有效地学习阅读的一种状态(Downing & Thackray,1971),认为读写能力的发展必须以成熟和正式的读写教育为前提,学前儿童在尚未接受正式的读写教育之前没有读写能力的发展。与传统的阅读准备理论观点相反,克莱(Clay,1966)发现,从未接受过正式读写教育的幼儿“非阅读者”在正式学习读写知识之前就已经具备了大量与文字和阅读有关的知识。在一项早期的研究中,克莱对一名5岁的新西兰儿童的阅读活动进行了考察,她发现幼儿表现出对字母和单词的敏感性,能够将口语单词和书面单词在时间上对应起来等(Clay,1966)。她后来进一步认为,幼儿在接受正式的读写教育之前就已经自发地习得了读写知识并有读写能力的萌发,这些知识的获得主要来自幼儿长期接触环境中的文字符号,看见成人从事阅读、书写等文字活动(Clay, 1979)。继克莱首次提出“读写萌发”(emergent literacy)的术语之后,有研究者进一步具体地阐释了“读写萌发”的概念(Teale & Sulzby,1989),提出这个概念能够代表对于儿童早期读写研究的新观点和新发现。许多学者认为,“读写萌发”指儿童在接受正式的学校教育并获得传统意义上的读写能力之前,表现出的前读写知识、技巧和态度(Sulzby,1989;Mason & Stewart,1990;Sulzby & Teale,1991;Whitehurst & Lonigan,1998;Whitehurst & Lonigan,2001)。
读写萌发包括前阅读、图画与文字概念和前书写。前书写(emergent writing)是读写萌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前阅读和文字意识的发展密不可分。事实上,幼儿很早就开始阅读文字符号,区分图画和文字的不同,对书写产生兴趣。儿童的书写活动在接受书写教育之前早已开始。克莱(1976)发现,儿童首先了解到文字是有意义的,他们观察环境中的文字,认识到写字是一再重复的少数几个笔画。儿童进而发现笔画的使用可以有许多的变化、组合的方式,他们开始自发地学习写字,探索字是如何形成的。此外,儿童还发现在标牌、盒子或书页上的字在排列方式上似乎有着某些次序或者上下、左右等方位的原则。研究发现(Mclane & McNamee,2000),学前儿童进行的书写活动经常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对话、绘画和游戏活动结合在一起,书写产物中往往掺杂着潦草的笔迹、奇怪的线条和随意安放的可识别的字形,书写产出的内容常常与特定的场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在这些场景之下才可以被阅读和理解。在书写萌发的早期,幼儿的涂鸦、画画可能没有任何目的性,后来通过使用图画、创造性文字去表达意义,最后成为真正的书写者(Dyson,1985)。
和拼音文字语言的儿童类似,对于汉语儿童来说,前书写与正式的书写和识字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汉语儿童的前书写过程并不是简单地学习书写一个一个的汉字的过程,而是从最初利用随意的涂鸦、线条“假装”书写,到能书写一些简单的汉字字形的过程(陈思,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