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命名的主要加工过程(1 / 1)

快速命名中的哪(几)个环节或者哪些因素使它对阅读有显著的预测能力是研究者关心的主要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理论:①语音加工假说(Torgesen,Wagner,Rashotte,Burgess,& Hecht,1997;Wagner & Torgesen,1987)。该假说认为语音意识缺陷是阅读障碍的主要缺陷,研究者认为快速命名的加工对阅读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其语音加工的成分上。②双重缺陷假说(Wolf & Bowers,1999)。双重缺陷假说认为,语音意识缺陷和快速命名缺陷是独立的,两者均可导致阅读困难。双重缺陷假说并不否定语音加工在快速命名中的作用,但是他们认为快速命名是一个复杂的加工过程,其中包括很多子过程。阅读是一个从不熟悉到自动化的加工过程,而快速命名是否自动化也反映了阅读的过程。③形音对应假说(Manis,Seidenberg & Doi,1999)。研究者认为快速命名主要涉及视觉刺激及其语音符号的随意对应(arbitrary mapping)。这种假设预期快速命名在深层正字法(汉语等)中的作用更大,因为深层正字法的字形和语音对应缺乏规律。这些理论假设基本都是在通过统计的手段(相关、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等)考察快速命名与其他阅读的预测指标(语音加工、正字法加工等)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统计的方法并非通过严格操纵命名过程中的某个因素来考察这个因素对快速命名的影响的。已有的研究结果对上述理论假设也提出了一定的质疑(Moll,Fussenegger,Willburger,& Landerl,2009;Powell,Stainthorp,Stuart,Garwood,& Quinlan,2007;Swanson,Trainin,Nocoechea,& Hammill,2003)。

另一类尝试是从实验控制的角度出发,通过操纵快速命名的某个加工过程来考察它的变化。例如,以往研究发现连续命名(continuousmatrix)任务比单独命名(discrete-matrix)任务能更好地预测阅读能力。有研究就比较了阅读障碍儿童及年龄匹配的正常儿童在连续命名和单独命名下的命名时间,他们发现两组的差异在连续命名时更大(Zoccolotti et al.,2013)。两组人在连续命名时的命名时间都要快于单独命名,然而正常组在连续命名情况下的得益更大(Zoccolotti et al.,2013),表明阅读障碍在连续命名中存在一定问题。琼斯、布兰尼根和凯利(Jones,Branigan,& Kelly,2009)进一步把快速命名分解成三个成分并设计了三种刺激呈现方式来考察不同呈现方式对命名的影响。除了连续命名和单独命名,还有刺激按连续命名时的位置呈现但按照单独命名的方式单个呈现的条件(discrete-static)。在这种条件下,被试需要做眼动,但每次只加工一个刺激,因此这是介于连续命名(眼动+多刺激)和单独命名(无眼动+单刺激)之间的一个任务。他们发现,成年阅读障碍和正常读者在单独命名和discrete-static上都存在显著差异,但是读者组别和这两种呈现方式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表明眼动本身并不导致阅读障碍在快速命名任务中的缺陷。然而组别和命名方式(单独命名和连续命名比较)的交互作用则显著,具体表现为正常组在连续命名上比在discrete-static上快,而障碍组则相反。这表明正常读者得益于多刺激同时呈现,而多刺激同时呈现却限制了阅读障碍读者的加工。这个结果和佐科洛蒂等人的研究成果(Zoccolotti et al.,2013)一致,表明阅读障碍在多刺激同时加工的任务中差于正常读者。然而这个结果和佐科洛蒂等人(Zoccolotti et al.,2013)所发现的阅读障碍读者也能得益于多刺激同时呈现的方式有所不同。这可能是由于琼斯等人(Jones et al.,2009)在单独命名任务中使用声音来引发刺激呈现有关,也就是只有完成一个刺激的命名,下一个刺激才会呈现。另外,在单独命名中,反应时只包含刺激呈现到反应的时间而不包括发音的时间,而在连续命名中,发音时间也计算在内。那么,在真正的连续命名过程中,阅读障碍读者是否能得益于多刺激的呈现方式,他们能利用什么信息,怎样利用呢?研究者们开始采用眼动技术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