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障碍是一种神经发展性的障碍,表现为阅读困难,但是无法归因于智力落后和教育水平的缺失,也没有明显的器质性损伤。在拼音文字中,阅读障碍的发生率为5%~17.5%(Shaywitz,1998);在汉语表意文字中,发生率为4.5%~8.0%(Zhang,Zhang,& Zhou,1998)。
早期阅读障碍的研究主要从行为层面探讨阅读障碍的认知缺陷,阅读障碍的认知缺陷有没有相应的神经基础一直是研究者关心的问题。20世纪下半叶,多种非侵入性的脑功能和脑结构成像技术的成熟发展为探索这个问题提供了契机。脑功能成像技术主要包括: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和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脑结构成像技术主要包括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等。具体来讲,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侧重刻画大脑的功能状态,磁共振成像则刻画全脑各个脑区的灰质或白质的体积、密度的分布情况,而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则着重刻画脑白质纤维的形状和走向。这些技术广泛应用于对拼音文字和汉语阅读障碍的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深化了我们对阅读障碍的 发生 机制的认识,并为阅读障碍的诊断、干预和预测提供了新的视角、理念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