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与符号之间的对比反映的是文字视觉调制的一种粗略形式。除此之外,还存在一种更为精细的调制形式。精细文字调制反映的是对字母串中字母组合模式规则的敏感性(Posner & McCandliss,2000;Maurer et al.,2006;Zhao et al.,2014)。所以,真词比伪词或者辅音字母串更规则,伪词比辅音字母串更规则。伪词与辅音字母串的对比可以更好地代表精细调制效应,因为真词与伪词的对比也会受到字母熟悉性差异带来的影响(Zhao et al.,2014)。
一些研究已经报道,辅音字母串的N1比真词的N1更强(Compton et al.,1991;McCandliss et al.,1997;Bentin et al.,1999)。但是,这一效应在不同的任务下存在差异。这种效应只在被动任务或者视觉搜索任务下才会出现,但仅在一项英文的词汇判断任务中出现(Compton et al.,1991)。与此完全相反的是,在一项法语研究中,这一效应仅在词汇判断和语义任务中出现,而在视觉大小探测和语音任务中却没有出现(Bentin et al.,1999)。因此,虽然看起来在这个效应的方向上表现出了共同的模式,但这一效应是否以及如何受到实验任务的调控仍然是不清楚的。
词形中双字母组(bigram)的频率差异也可以反映文字的精细调制。一项研究比较了典型与非典型正字法词形[用双字母组的位置及三字母组(trigram)的频率来定义]的词汇,发现典型词汇的N1比非典型词汇的N1要强,但这一效应对伪词来说则是反转的(Hauk et al.,2006b)。
因此,有关视觉文字加工精细调制效应的结果是非常不一致的。这可能是不同研究采用的实验任务及实验参数的差异造成的。这种实验任务的影响说明,字母串的加工会受到自上而下效应的影响。这与调制模型及正字法加工交互作用模型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是,任务效应的存在使得我们很难去找到支持或反对任一模型的证据,因为两个模型会预测出非任务依赖的不同效应。调制模型预测更规则的字母串会诱发更大的N1,因为感受野的敏感性在增强;而交互作用模型则预测越不规则的字母串会诱发越高的N1,因为预期的错误增加了。
在初学阅读的儿童身上也是有可能发现对文字的精细调制效应的。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阅读水平高的儿童的真词N1比辅音字母串N1更强,而阅读水平低的儿童则没有表现出这样的差异(Zhao et al.,2014)。研究者在这一研究中还发现,低阅读水平儿童和高阅读水平儿童的文字粗略调制效应是没有差异的。这说明,文字的精细调制效应可能对初学阅读的正常群体儿童的阅读能力差异更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