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研究趋势:从语音加工到构词、句法加工(1 / 1)

全世界有很多以汉语为母语的儿童都掌握着另一门语言。通常来说,这门第二语言可能在类型上与汉语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比如英语;或者该第二语言可能是方言,没有独立的书写系统,也并不是通过学校的教学而习得。双语结构、书写系统和学习经历的差异,有助于排除由跨语言迁移以及教学因素造成的影响,更为探索双语经历在元语言发展以及语言加工中的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正如上述几部分提到的,有关于汉语双语儿童的研究已经证实,双语经历在语音加工中的作用可能已经超越了跨语言迁移的范畴,而且被解释成对语言结构特征的敏感程度(Kuo & Anderson,2010,2012)。本质上,由于语音、构词以及句法都是在操作一种相似分布排列规则(Chomsky,1965;Chomsky & Halle,1968),因此双语儿童也有可能在构词加工以及句法加工的过程中展现出较高的结构敏感度。比如,在一个英语单词中,能够跟在/b/和/p/后的辅音只有/l/和/r/(bloom,broom,play,pray)。音素/b/与/p/在辅音中属于双唇塞音,音素/l/与/r/属于流音。在英语中,音素/p/与/b/开头的辅音音丛的分布排列规则可以用下列公式表达:

[双唇塞音]+[流音]

构词与句法也有类似的分布排列规律。比如,名词后缀 -tion只能接在动词而不是形容词之后(speculation,estimation,distribution),而名词后缀-ty只能接在形容词而不是动词之后 (tranquility,sanity)。句法规则体现在单词在言语中的分布与排列。比如,在英语中,形容词通常在名词之前,而在法语中形容词则位于名词之后。

考虑到不同语言结构也具有相似的规则,我们有理由将双语元语言发展的研究从以往的语音加工方面扩展到构词以及句法加工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