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催眠策略的综合运用(1 / 1)

合作策略是所有催眠治疗有效的前提。

联想策略是让受术者接近无意识体验,对愿意被催眠并且催眠感受性较高的受术者十分有效。

分离策略是弱化受术者的意识过程,主要用于对催眠有阻抗(如对催眠持怀疑态度、担心受控于催眠师、担心进入不了催眠状态等)或感受性较低的受术者。

大部分适合催眠治疗的来访者虽然愿意体验催眠,但无法摆脱原有意识控制模式,所以通常在临床工作中,有效的诱导都是在合作策略的基础上,将联想策略和分离策略结合起来使用。

在催眠开始前,催眠师和受术者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催眠师在强调催眠是安全和有益的同时,要确保受术者的信任和舒适。催眠师还要弄清哪些信息可能会促进催眠,哪些信息可能会阻碍催眠。在建立了和谐关系并吸引了受术者的注意之后,再通过言语和非言语交流,诱导受术者进入催眠状态。

在催眠过程的初期阶段,催眠师要跟随受术者的行为,如调整语速使之与受术者的呼吸节律相协调,再引导交流的方向和节奏,采用意味深长并与类催眠体验有关的话语(如深呼吸、放松肌肉等),使受术者的注意力更多转向内部体验。只有在受术者开始显示出进入催眠状态的迹象时,才可以采用复杂的诱导技术,转换的速率完全依赖受术者的反应。也就是说,催眠师要随时根据受术者表现出来的细微线索调整自己的策略。

催眠治疗的大体顺序是:①通过简单的直接诱导使受术者出现类催眠反应;②通过一般性陈述或隐喻故事加深受术者的无意识体验;③采用混乱技术弱化意识活动的干扰;④利用催眠状态给予治疗指令。

催眠治疗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监督受术者发掘利用自身有价值的资源,而不把解决方案和策略强加给受术者。除非受术者因某些创伤体验处于崩溃状态而需要帮助时,催眠师才可以给予直接断然的指令。

艾瑞克森留给我们的不是聪明的技术,而是激励每个治疗师为了来访者的利益而尽可能地发挥其创造性的理念。